非熱輻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非熱輻射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歷史名詞是歷史上曾出現的事件及事物的名稱[1],例如「禪讓」,傳說古代實行舉薦賢能之人為首領繼承人的一種制度,據文獻記獻:有堯舉舜、舜舉禹[2]、禹先舉皋陶、皋陶死禹又舉益等歷史故事。
名詞解釋
如果輻射源(等離子體、中性氣體雲等)處於熱動平衡或局部熱動平衡狀態,即系統內質點(分子、原子、離子、電子等)的能量分布可以用一定溫度下的玻耳茲曼分布律表示,則其輻射稱為熱輻射;反之,如果輻射源中質點遠離熱動平衡分布,則其輻射稱為非熱輻射。
近年發現的許多新型天體,如類星體、中子星、星際分子射電源、X射線源、γ射線源等,它們的輻射譜形、偏振狀態、光變特性等與熱輻射有明顯區別,因此,非熱輻射機制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例如,類星體和射電星系所以能發射有偏振特性的冪律型射電譜,普遍認為是由遠離熱動平衡分布的相對論性電子在外磁場中的同步加速輻射所造成的。又如強的分子射電譜線,一般認為是來自天體微波激射源放大作用。實現這種輻射機制的條件是「粒子數反轉」,要求分子的能級分布遠離平衡分布,即處於高能級上的分子數多於低能級上的分子數。對於太陽的Ⅱ型及Ⅲ型射電爆發(見太陽射電爆發),可用相對論性電子在等離子體中穿行時的切連科夫輻射說明。由這一效應產生的等離子體波,將會部分轉化為射電輻射。至於相對論性電子的逆康普頓散射,則是產生γ射線的一種重要的非熱輻射機制。
科技名詞
科技名詞,是指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術語,屬於科技術語。是科學技術形成、記錄、積累、交流、傳播的前提和基礎,是科學思維的基礎和工具。
統一、規範科技名詞是國家科技基礎條件的重要內容,是推動科技創新和構建新時代中國科技話語體系的基礎性工作,也是中國融入全球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性舉措,意義重大而深遠。
1990年6月23日,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國家教委、新聞出版署發出《關於使用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名詞的通知》。
2020年6月2日,教育部、國家語委在京發布2019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和語言生活狀況,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近6萬條科技名詞。
參考文獻
- ↑ 文字記載前的1500年的歷史都發生了什麼,搜狐,2020-10-14
- ↑ 堯舜禹時期之中國和大禹之都及夏代都城之變遷,搜狐,201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