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非競爭性抑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非競爭性抑制是指有些抑制物往往與酶的非活性部位相結合,形成抑制物一酶的絡合物後會進一步再與底物結合;或是酶與底物結合成底物一一酶絡合物後,其中有部分再與抑制物結合。雖然底物、抑制物和酶的結合無競爭性,但兩者與酶結合所形成的中間絡合物不能直接生成產物,導致了酶催化反應速率的降低,這種抑制稱為非競爭性抑制。

  • 中文名非競爭性抑制
  • 外文名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
  • 作 用使得Vmax變小,但Km不變
  • 特 點抑制劑對酶與底物的結合無影響
  • 辨 析需注意與反競爭性抑制的區別

簡介

作用:抑制劑與游離酶或酶-底物複合物結合的一種酶促反應抑制作用。酶-底物-抑制劑複合物(ESI)不能進一步釋放出產物。這種抑制使得Vmax變小,但Km不變。

特點

⑴ 非競爭性抑制劑的化學結構不一定與底物的分子結構類似;

⑵ 底物和抑制劑分別獨立地與酶的不同部位相結合;

⑶ 抑制劑對酶與底物的結合無影響,故底物濃度的改變對抑制程度無影響;

⑷ 動力學參數:Km值不變,Vm值降低。

酶的歷史

酶的發現是近兩三百年的歷史,但人類用酶卻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兩千多年前,人們還不知道什麼是酶,但是憑藉著實踐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已經將酶廣泛運用於釀酒、治療疾病、制醬、制飴等方面。

夏禹時代,人們就會用酵母釀酒;2700年的周代,人們利用麥芽中的β澱粉酶製作麥芽糖,至今這種製糖的技術依然盛行;在古埃及時代的繪畫中就詳細的描述了使用酵母發酵麵包的過程。

然而,人們真正認識酶的存在和作用是從19世紀開始的,1833年法國化學家Payen和Personz從麥芽汁提取物中首次發現了澱粉酶,他們將這種由酒精沉澱後得到的可使澱粉水解成可溶性糖的物質命名為澱粉糖化酵素。到19世紀中期,科學家們開始陸陸續續發現了胃蛋白酶、多酚氧化酶、過氧化物酶和轉化酶等,這個時期,科學家發現酶的催化作用與酵素的作用相似,酶的研究得到巨大的進步。

1914年,德國科學家羅門發明了加蛋白酶的濃縮洗衣皂,為酶進入洗滌領域奠定基礎。

1926年,美國化學家薩姆納(Summer)提純結晶了第一個酶——脲酶。1930年,美國生化學家諾斯勒普(Northrop)等人分離提純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多種酶的結晶,證明了酶的本質是蛋白質。從此,酶的蛋白質屬性才普遍被人們所接受。他們因此贏得了1946年諾貝爾獎,酶工業體系自此創立。

1950年代,科學家成功應用液體深層發酵法生產出澱粉酶,從此拉開了近代酶工業的序幕,酶開始進入大規模生產階段,化學共生技術和分離技術進入酶製劑行業。 20世紀60年代,隨著能將澱粉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澱粉酶的上市,迎來了酶製劑工業的大發展。此後,幾乎所有的葡萄糖生產都由傳統的酸水解法轉化為酶水解法,澱粉加工業成為繼洗滌劑工業之後的第二大酶製劑應用市場。

1963年,科學家將耐鹼的細菌性蛋白酶投入市場,宣告了洗滌劑用酶的真正突破,歐美各國競相將蛋白酶加入洗衣粉、肥皂等洗滌劑中。

1971年,加酶洗滌劑的安全性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以及在英國召開的國際會議所確認,加酶洗滌劑的市場得到極大的擴大。

1988年,纖維素酶用於紡織工業——代替石磨用於牛仔服後整理。

1991 年,麥芽糖澱粉酶用於焙烤工業。

1995 年,植酸酶用於動物飼料。

1999 年,果膠裂解酶用於棉布的煮煉加工。

2000年,多酶洗滌劑進入醫療器械清洗領域。

2012年,生物酶清洗劑進入了家庭清洗領域,芭格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領家庭清洗技術,開啟健康清洗的4.0時代。[1]

參考資料

  1. 酶的運用歷史,竟達4000年. 每日頭條. 2016-05-20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