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麵包當碗,土豆做湯,家常食材換種吃法,生活多點小驚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以前在飯店吃到過用麵包當碗盛湯,圓圓的麵包碗,打開是很好看。麵包還能蘸湯吃,一物二用。 回來自己研究了配方,因為要盛湯,烤出來的麵包外殼質地需要硬一點。內部吃起來則非常暄軟,淡淡的牛奶味道。 而土豆迷迭濃湯,喝一口,土豆細膩綿軟,醇厚的奶香味帶着黃油的香甜,配着迷迭香碎,絲毫不顯甜膩。留入口中良久,香氣依舊不散,讓人喝了一口還想喝一口。 最絕的是用麵包蘸着湯吃,太香了。所以我每次做,都要多做些。除了盛在麵包碗裡,剩下的就裝在碗裡直接喝。麵包我也會多烤些,用來蘸湯吃,常常是最後我和老公倆人連當碗的麵包也會吃光抹淨。

土豆湯的用料

  • ⭕麵包碗
  • 麵粉150克
  • 雞蛋1個
  • 牛奶60ml左右
  • 酵母1小勺
  • ⭕土豆迷迭濃湯
  • 橄欖油4勺(勺子就是咱們家裡一般喝粥勺大小)
  • 黃油30克
  • 蒜瓣5-6瓣
  • 土豆1個
  • 開水150毫升
  • 牛奶150毫升
  • 鹽少許
  • 迷迭香碎1勺(沒有?買!超市就有,這個必須有)

土豆湯的做法

  1. 首先是和面。150克高筋或中筋麵粉+蛋液+60ml左右的牛奶+酵母。混合,揉成麵團。 ⭐根據麵粉吸水性和雞蛋大小不同,建議先放50毫升牛奶,如果太干再加牛奶。 麵團揉至光滑,不粘手即可。
  2. 醒發1小時。麵團需要睡覺。需要呼吸。需要自我膨脹到1.5-2倍左右。 醒發溫度最好在25-30度,蓋上東西以免麵團乾裂。
  3. 將醒過的麵團揉搓成直徑10厘米左右的半球。繼續醒發40分鐘左右。
  4. 醒好的半球麵團差不多直徑在12厘米。烤箱220度預熱10分鐘。將麵團放進烤箱,烤20分鐘。 ⭐各家烤箱脾氣不同,最好還是觀察着烤箱哦。
  5. 烤好的麵包外皮成棕紅色,牙籤插入已經完全乾了。半球狀的麵包頂部最高點高10厘米左右。
  6. 放20分鐘。待稍微涼了,用鋒利的刀將麵包頂部微微切掉一部分,作為麵包碗的蓋子。
  7. 用勺子和刀子配合着挖去中間部分就完成啦。
  8. 不可挖太多,小心挖漏哦。真要漏了也沒關係,把挖出的麵包墊進麵包裡面就可以啦,盛湯也是不會漏的。別問我為什麼知道。問就是我聰明。
  9. 醒發麵包時,我們可以準備土豆迷迭濃湯。 首先將5-6顆蒜瓣切末或攪碎。土豆切成丁,泡在水裡待用不會變色。
  10. 土豆這麼大。
  11. 鍋中放入4勺橄欖油+30克黃油,小火將黃油融化。
  12. 再放入蒜末,保持小火,翻炒蒜末,直至聞到蒜香味。
  13. 然後倒入150毫升開水+150毫升牛奶+土豆丁。翻攪一下,大火煮沸。
  14. 土豆煮3分鐘左右。轉小火。撈出一部分或全部土豆丁,放進攪拌機攪拌成土豆泥。 ⭐土豆泥越多,湯越粘稠。隨意撈出多少視你喜好而定。我喜歡湯里有一些土豆丁,所以一般撈出3/4的土豆打成泥。
  15. 始終保持小火。將土豆泥倒回鍋內,翻攪均勻。 加入迷迭香碎和鹽。
  16. 攪拌均勻。
  17. 最後將土豆迷迭濃湯盛進麵包碗裡就好啦。放上羅勒葉點綴。我家沒有,就放了點小香蔥。
  18. 麵包渣都被吃光光。太好吃啦ヾ(≧▽≦*)o[1]


馬鈴薯百科:

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 L.),属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马铃薯又名山药蛋洋芋洋山芋洋芋头香山芋洋番芋山洋芋阳芋地蛋土豆等。马铃薯在不同国度,名称称谓也不一样,如美国爱尔兰豆薯、俄罗斯称荷兰薯、法国称地苹果、德国称地梨、意大利称地豆、秘鲁称巴巴等。与小麦、稻谷、玉米、高粱并称为世界五大作物。马铃薯块茎含有大量的淀粉,能为人体提供丰富的热量,且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尤其是其维生素含量是所有粮食作物中最全的,在欧美国家特别是北美,马铃薯早就成为第二主食。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有中国、俄罗斯印度乌克兰、美国等。中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最多的国家。

[2] 名稱由來


  • 「馬鈴薯」因酷似馬鈴鐺而得名,此稱呼最早見於康熙年間的《松谿縣志食貨》。中國東北、河北稱土豆,華北稱山藥蛋,西北和兩湖地區稱洋芋,江浙一帶稱洋番芋或洋山芋,廣東稱之為薯仔,粵東一帶稱荷蘭薯,閩東地區則稱之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帶被稱為「土豆」。

歷史起源

  1. 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魯南部地區。十六世紀中期,馬鈴薯被一個西班牙殖民者從南美洲帶到歐洲。那時人們總是欣賞它的花朵美麗,把它當作裝飾品。
  1. 1586年英國人在加勒比海擊敗西班牙人,從南美搜集煙草等植物種子,把馬鈴薯帶到英國,英國的氣候適合馬鈴薯的生長,比其它穀物產量高且易於管理。 後來一位法國農學家——安·奧巴曼奇在長期觀察和親身實中,發現馬鈴薯不僅能吃,還可以做麵包等。從此,法國農民便開始大面積種植馬鈴薯。
  1. 17世紀時,馬鈴薯已經成為歐洲的重要糧食作物並且已經傳播到中國,馬鈴薯傳入中國只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據說是華僑從東南亞一帶引進的,在21世紀中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居世界第二位。馬鈴薯產量高,營養豐富,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現已遍布世界各地,熱帶和亞熱帶國家甚至在冬季或涼爽季節也可栽培並獲得較高產量。由於馬鈴薯非常適合在原來糧食產量極低,只能生長莜麥(裸燕麥)的高寒地區生長,很快在內蒙河北山西陝西北部普及,馬鈴薯和玉米、番薯等從美洲傳人的高產作物成為貧苦階層的主要食品,對維持中國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植株形態

鬚根系。 地上莖呈菱形,有毛。初生葉為單葉,全緣。隨植株的生長,逐漸形成奇數不相等的羽狀複葉。小葉常大小相間,長10 ~ 20 cm;葉柄長約2.5 ~ 5 cm;小葉,6 ~ 8對,卵形至長圓形,最大者長可達6 cm,寬達3.2 cm,最小者長寬均不及1 cm,先端尖,基部稍不相等,全緣,兩面均被白色疏柔毛,側脈每邊6 ~ 7條,先端略彎,小葉柄長約1 ~ 8 mm。傘房花序頂生,後側生,花白色或藍紫色;萼鐘形,直徑約1 cm,外面被疏柔毛,5裂,裂片披針形,先端長漸尖;花冠輻狀,直徑約2.5 ~ 3 cm,花冠筒隱於萼內,長約2 mm,冠檐長約1.5 cm,裂片5,三角形,長約5 mm;雄蕊長約6 mm,花葯長為花絲長度的5倍;子房卵圓形,無毛,花柱長約8 mm,柱頭頭狀。果實圓球狀,光滑,綠或紫褐色,直徑約1.5 cm。種子腎形,黃色。

塊莖形態

果實為莖塊狀,扁圓形或高15 ~ 80 cm,球形,無毛或被疏柔毛。莖分地上莖和地下莖兩部分。長圓形,直徑約3 ~ 10 cm,外皮白色、淡紅色或紫色。薯皮的顏色為白、黃、粉紅、紅、紫色和黑色,薯肉為白、淡黃、黃色、黑色、青色、紫色及黑紫色。

品種分類

彩色馬鈴薯有[[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