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音樂會(楊小濱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音樂會》是詩人楊小濱創作的詩歌。

作品原文

傾聽比睡眠更淒涼。弓和弦

從武器那裡來,威脅

浩大的聲音殺人如麻


音樂傾倒,像痛得銷魂的少女

時時刻流淌在血泊中

它把所有的鳥拋向春日的喋喋不休

它喪盡天良地餵養我們的無聊


在這個缺乏物體的地方,音樂

就是上帝悠揚的屁聲

讓所有的耳朵飛到天堂邊緣

不得入內,因為美

是不可觸摸的


一個正襟危坐的晚間,只聽到

雷聲,看不見雨點

室內花朵在轟隆隆地開放

在嘩啦啦地開放

讓戰爭從旋律中爆發

屠殺每一瞬間的附庸風雅


熱愛這個交響的社會,意味着

熱愛莫扎特,頑皮的孩子

快樂的童年,用一支魔笛

吹出多來米發嗦那樣簡單的曲調

或者把一些勾引新娘的

荒唐故事,藏在經典的嗓音里

唱出最純粹的罪惡,敗壞和團圓


音樂的純粹將語言抹去

以催眠代替宵禁。那麼,在音樂廳宙,

慟哭者將無地自容

因為沒有一個人真正死去

死在高雅中,趣味盎然的摹擬

不值一提。

作者簡介

楊小濱1963年出生,台灣人,是耶魯大學文學博士,任教於密西西比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擔任客座講席。詩集《穿越陽光地帶》獲台灣現代詩社「第一本詩集」獎。另著有《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歷史與修辭》,《The Chinese Postmodern》。曾任台灣《現代詩》特約主編,《傾向》文學人文季刊特約策劃。另有詩作結集為《景色與情節》,及漢英雙語詩選《在語言的迷宮裡》。[1]

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曾這樣評價他,「有多重面貌,而且面面俱到,他是華語世界一位最有才情的創作者」。[2]

某種意義上,《西遊記》對楊小濱有着深遠影響。他氣質綜合,不同於大眾對學院派學者的刻板印象,楊小濱身上有種風格獨特的「混搭氣質」,他既是學者、詩人,又是藝術家。在他看來,無論是詩人,還是藝術家,做得好並不難,難的是有自己的風格。或許,正是基於如此的文化理念,楊小濱一直在「跨界」,無論是早期從東方文化,轉向西學,還是從詩歌轉向視覺藝術,楊小濱似乎一直永不「安分」。[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