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陽鎮(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潁陽鎮 |
![]() |
中文名 : 潁陽鎮 所屬地區: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 |
潁陽鎮,隸屬於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地處襄城縣東北部,跨潁河兩岸。東鄰榆林鄉,南鄰庫莊鎮、雙廟鄉,西依潁橋回族鎮、汾陳鄉,北接禹州市范坡鎮和小呂鄉。區域面積62.06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56046人。 秦朝,屬三川郡。西漢時期,屬潁陽縣。西晉時期,潁陽縣廢,改屬襄城縣。明、清時期,屬潁橋保。1949年,屬潁橋區。1971年,復原名。1984年,撤潁橋公社,析置潁橋回族鄉和潁陽鄉。1994年3月,撤鄉建鎮。 截至2020年6月,潁陽鎮下轄7個社區和18個行政村。 2018年,潁陽鎮有工業企業69個,其中規模以上9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39個。 [1]
目錄
位置境域
潁陽鎮地處襄城縣東北部,跨潁河兩岸。東鄰榆林鄉,南鄰庫莊鎮、雙廟鄉,西依潁橋回族鎮、汾陳鄉,北接禹州市范坡鎮和小呂鄉。區域面積62.0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潁陽鎮地處伏牛山東麓黃淮平原邊緣。地勢西高東低。地形崗、平、窪地均有。境內最高點位於洪村寺村北部,海拔95.6米;最低點位於小王莊東北,海拔77.2米。
水文
潁陽鎮境內河道屬淮河流域,流域面積48平方千米。最大河流為潁河,從洪村寺東北隅入境,至東南部河沿孫出境,境內長23.6千米,流域面積36平方千米,年均流量2億立方米,可控制利用0.1億立方米;東部有引汝河總乾渠,境內長3千米;另有小泥河和運糧河境內長14.6千米,為季節性排澇河道。
人口
2011年末,潁陽鎮轄區總人口56423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385人,城鎮化率4.2%,另有流動人口13200人。總人口中,男性29690人,占52.6%;女性26733人,占47.4%; 14歲以下12256人,占21.7%; 15~64歲35807人,占63.5%;65歲以上8360人,占14.8%。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55447人,占98.3%;回族976人,占1.7%;2011年,人口出生率11.6‰,人口死亡率5.8‰,人口自然增長率5.8‰。 2017年,潁陽鎮常住人口6.7萬人。 截至2018年末,潁陽鎮戶籍人口56046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潁陽鎮財政收入1653萬元,其中工商稅收1110萬元,煙葉特產稅463萬元。人均財政收入300元,比上年增長10%,比1978年增長28倍。農民人均純收入8336元。 2018年,潁陽鎮有工業企業69個,其中規模以上9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39個。
農業
潁陽鎮有農業耕地面積5.7萬畝,人均1畝。林地面積0.2萬畝。農業總產值從1978年的500萬元增長到2011年的2.9億元,比上年增長13%,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42.7%。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3.9萬噸,人均691千克,其中小麥2.7萬噸,玉米、大豆共1.3萬噸。主要經濟作物有煙葉、小辣椒等。2011年,煙葉種植面積1.8萬畝,收購0.1萬噸;小辣椒種植面積2.3萬畝,產量6.9萬噸;商品薯種植面積1.6萬畝,產量2.4萬噸。 潁陽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02011年,生豬飼養量1.8萬頭,年末存欄0.4萬頭;羊飼養量2.3萬隻,年末存欄0.2萬隻,收購山羊板皮2.1萬張;牛飼養量400頭,年末存欄200頭;家禽飼養量22.4萬羽,上市家禽16.8萬羽。全年生產肉類2434噸,其中豬肉1826噸,牛肉333噸,羊肉163噸,禽肉112噸;禽蛋1375噸,鮮奶13噸,畜牧業總產值1.2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4%。 截至2011年末,潁陽鎮累計造林0.8萬畝,林木覆蓋率25%。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0.1萬畝,產量1500噸,主要品種有葡萄、杏。2011年,大型農業機械348台(輛)。名優特農產品有煙葉、鮮食紅薯、大棚草莓、小辣椒等。
工業
潁陽鎮工業初步形成以紡織、服裝、新型牆體材料、機械加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產業體系。2011年,工業總產值達到3.4億元,比上年增長15%,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31.3%。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家,職工1000人。實現正業增加值1.7億元,比上年增長25%。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潁陽鎮有幼兒園6所,在園幼兒1349人,專任教師46人;小學9所,在校生3945人,專任教師23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553人,專任教師121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2011年,潁陽鎮教育經費達5666.8萬元。
科技事業
2011年末,潁陽鎮全鎮有高級農藝師8人,本地3項發明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研究成果獲省科技進步獎。
文體事業
1957年,潁陽鎮始有廣播,用戶25家,1980年後逐漸被電視、收音機取代。2011年,有線電視入戶率82%。 2011年末,潁陽鎮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18個,演職人員800人;數字電影放映單位1個,年放映160場,觀眾達11000人次。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355平方米;村公共圖書室20個,建築面積600平方米,藏書3萬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165人。 潁陽鎮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舞獅、舞龍、高蹺、旱船、腰鼓、秧歌等。其中洪村寺村的舞獅表演被列入襄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獲許昌市首屆民間文化藝術節暨民間藝術大賽二等獎;地方民間文學《春秋鄭莊公黃泉見母》《潁陽成語典故》《李三絞的故事》被列入襄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3月被命名為「河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11年末,潁陽鎮鎮區有燈光球場1個、門球場1個,中學400米跑道運動場1個。23個村民委員會安裝有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占常住人口的35%。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潁陽鎮有衛生院1個,為一級甲等醫院,病床100張。專業衛生人員23人,其中執業醫師5人,執業助理醫師10人,註冊護士8人。村標準化衛生室25個,村醫105人。 2011年,潁陽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28/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6.6%,衛生廁所普及率24.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5.50萬人,參合率97%。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壽命74歲,其中男性72歲,女性76歲;孕產婦死亡率0.3/10萬。
社會保障
2011年,潁陽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戶,人數6人,支出1.2萬元,比上年增長18%。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780戶,人數2158人,支出186.5萬元,比上年增長20%;月人均72元,比上年增長20%;農村五保集中供養66人,支出15.8萬元,比上年增長9%;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11人,支出27.9萬元,比上年增長10%;農村醫療救助102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529人次,共支出7.6萬元;比上年增長4%。農村臨時救濟1140人次,支出8.1萬元,比上年增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