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風塵僕僕(君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風塵僕僕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風塵僕僕》中國當代作家君山的散文。

作品欣賞

風塵僕僕

一位風塵僕僕的行者神色疲憊萎靡,他正經受着長途跋涉的勞頓與疲憊。此時此刻他最需要得到的是什麼?我想不會是什麼靚麗的光環與榮耀的讚賞,而是解除疲勞的一次休整。即使這僅僅是一次極其短暫地休息,一次精神與身體小小的放鬆與撫慰也能夠滿足他最基本的需要。的確在此環境中,他的要求也不會太高,即使是一所簡陋破舊小小的驛站或客棧也能滿足他的心愿。

可是,疲憊不堪的他正行進在一片空曠蠻荒凹凸不平的林間小路上。而放眼遠眺在茫茫的林海之中前面也僅是這條彎彎曲曲一直延伸到看不到盡頭的茫茫之路。那即將墜落的夕陽正像被一隻無形的巨手拚命地下壓,天穹的黑幕被慢慢地拉上了。黑魆魆的山林,陰森森的山風把他完全籠罩在沮喪與失望之中。此時此刻行者的那份焦慮與忐忑是不言而喻的。

突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絕望與失落中的他拐過一道山路之後,舉眼遠眺視野中隱約出現了幾間簡陋的茅草房或山坳中閃爍的燈光。這意想不到的情景定會使行者的心情頓時由憂變喜信心大增。 他應該暗自慶幸自己還是幸運的。今夜他可以不再露宿山野飽受風餐雨露的煎熬。終於有了一個能夠落腳打尖的地方。

這些在荒漠旅途中的客店和驛站就是行者最大的希望! 那怕那地方即狹小又簡陋,它也承載着行者的期盼與渴望。那是鞍馬勞頓後行者可以重新恢復元氣調整心態的地方。這種形容對現代人來講可能是不可思議,但我描述的僅是一種心情一種感受,大家不會心存疑義吧?

假若此時此刻需要調整撫慰的不是疲憊不堪的身體,而是一顆被世俗鞭笞,被謠言中傷,被絕症困惑滴血受傷的心。那需要重新撫慰和調整的地方我應該怎樣稱呼它呢?稱之為心靈驛站還算貼切吧? 這話聽起來好像有些危言聳聽讓人難以接受,甚至有人可能要講,這是某些人為了譁眾取寵憑空臆想的話題吧。

其實不然,這是一個很現實的社會問題。在此我不妨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一下。眾所周知歌壇巨星李娜就是在事業如日中天之時,突然遠離塵世銷聲匿跡遁入空門。再如紅樓夢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霍元甲的扮演者黃元申及余小雪,傅沖,黃義達等等也都是在喧囂聲中悄然離去,過起了晨鐘暮鼓孤燈一盞度春秋的生活。

他們為什麼會在掌聲與鮮花中匆匆謝幕,在聲色犬馬紙醉金迷優厚的生活條件下,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離開?大家都知道要做出這樣一個關係到自己今後命運的決定是很不容易的,這即需要有足夠的勇氣又要有忍痛割愛的決心。因為這個決定是關係到她後半生是如何度過的。這可不是一時興起或一拍腦袋就能做出的決定。那是需要反覆斟酌煉獄似的精神煎熬與思想鬥爭才能做出的。

這種種突然冒出的情感衝動與人生轉向是來自於他們賴以支撐的精神大廈如堆壘的積木一樣突然崩塌。他們那顆原來對生活充滿希望熾熱的心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枯萎了凋零了。 社會輿論的壓力,感情上的挫敗,疾病後的困擾如暴風驟雨般地向他們無情地襲來,使他們措不及防難以應付。意想不到的結局以摧枯拉朽之勢把他們的精神防線徹底擊垮了,使他們那顆脆弱的「玻璃心」不堪重負

此時他們的心態被扭曲了,對人生的前景變得暗淡了。他們開始變得唯唯諾諾,處處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他們完全失去了往日那壯志凌雲不畏艱險拼搏向上的信心。黑暗充斥着他們的內心世界,希望被萬念俱灰心灰意冷所替代。他們太疲憊了,心累了,心冷了。這是其走向極端的主要原因吧!這一切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思考。畢竟他們事業的升騰與發展一直是社會上許多人一生所嚮往與追捧的目標。

當事者迷旁觀者清。沉迷於虛榮與浮華中的人最容易受傷。他們的意志是脆弱的,一生在讚揚聲中長大的人們,經不起風浪與挫折的衝擊。在這個喧囂浮躁的社會裡,他們漂浮沉迷在歌舞昇平的靡靡世界中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他們被一層浮躁喧囂貪慾爭鬥的硬殼所包裹,深深禁錮在光怪陸離的虛榮之中,環境束縛了他們的思想,制約了他們的行為和操守。 人們就如飄浮在污濁的水面上,飽受着權利與金錢誘惑的衝擊,身不由己隨流逐流。

一個人若想擺脫這一切束縛,靜下心來認真地思考,這需要有頑強的意志和極大的定力,這是一件很難很難辦到的事情。就如一個吸毒者或一個賭徒要戒毒戒賭一樣。 存在決定了意識,環境改變了行為。歸隱就是擺脫束縛的一種絕佳的途徑。過去許多憤世之人在商海權力場中奮鬥了一生,最終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放棄,放棄這光怪陸離令世人仰慕的一切浮華與奢靡選擇了歸隱。

當一個人決定放棄奢求甚至放棄生命,說明這一個人的精神世界與感情層面已降低到冰點,他的心已經徹底枯萎了凋落了。即使現在他仍然活在這個世上,那也僅僅只剩下一副軀殼在世間穿行。究竟是他們拋棄了社會,還是社會拋棄了他們,誰也說不清楚。歸隱可能是他們最好的結局,最後的歸屬。

宗教信仰是人們撫慰滴血心靈的一付靈丹妙藥。宗教的宗旨是使人們騷動的心慢慢地降溫,回歸平靜回歸理性。這可能就是宗教的神聖之處,也是它延續至今的一個可靠的佐證。 宗教信仰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它具有着巨大的社會能量和潛力,甚至可以控制着人們的靈魂與精神世界。宗教總是教化人們行善,多做善事博愛平等。所以它才能夠延續至今被世人所接受所信奉。

佛教稱:心決定性叫心性,性決定命叫性命,命決定運叫命運,運決定氣叫運氣,氣決定色叫氣色,色決定相叫相貌。原來一切的根本都在於心與性,而這個「性」字又是豎心旁心字邊加一個生命的生——心生的。不清楚自己的心靈垃圾不可能祛除疾病,不可能轉變命運。

信仰其實就是一種宿命一種精神回歸。人生不過百年,人生苦短命運多舛。怎樣看待人生怎樣把握人生,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認知和詮釋。有些人把追求物質生活作為自己一生的奮鬥目標。這種人只能稱之為金錢的奴隸,一切都只為了活着。還有一種人追求一種境界,把精神生活放在了首位。他們追求的是一種信仰,一種精神層面的享受與體驗。他們的人生必定會很精彩,很充實很有意義。

信仰說白了就是生命進化的一種助推器與孵化器。人們駕馭它也在享受其整個過程。一個人若活在恐懼里,活在悲哀中,活在煩惱與紛爭中還不如跳出這個圍城重塑人生。這就是改變信仰的初衷。 對於這個牽扯到怎樣生存的話題很多哲人與文學家都有自己的詮釋和見解。如托爾斯泰及中國的文壇巨匠老舍都談起過。特別是老舍的「宗月大師」一文中,把對待人生的態度闡明的很透切很明了,大家不妨拜讀拜讀,從中得到啟迪。

信仰可能是一種無法深入探討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例如許多科學家特別是研究自然科學的科學家,他們都應該稱之為唯物主義者。但他們其中不乏有虔誠的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中國文壇特別是文藝界中信仰佛教的也大有人在。應該講這些人應稱之為人中之鳳人中之龍,都是些明白人。為什麼他們還相信這些虛無的事情呢?令人深思!

信仰說白了其實就是一種精神寄託與奮鬥目標。當一個絕望之人,將死之人他們會什麼都看透了看開了。死亡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只要你看淡了也就釋懷了,明白了。 在普通人眼中,僧侶的生活是單調而乏味的。每日裡都在單調地重複着誦經拜佛。可是他們那裡知道,讀經的人通過沉澱自我純淨心靈,他們的境界是在不斷地提升,精神是在不斷地飛躍。誦經可以陶冶情操淨化心靈。經書的魅力深不可測博大精深。精神層面的提升需要經過數次的飛躍。這需要具有一定的悟性定力與才智,其虛幻的意境無窮無盡其樂無窮。那種快樂與追求是一種精神解脫可以使你脫俗超凡極樂人生。

虔誠的信徒心裡都是很平靜很坦然的。他們把不道德的事情都看成是一種罪過與精神負擔需要去贖罪。人人都會做錯事有過不良的行為。這一切其實都是因為私念在作祟。有人認為這是小事不足掛齒,但在教徒的眼中這已是十惡不赦,必須贖罪。他們通過與神的溝通與交流來肅清自己的罪惡。有時,他們會為此而痛哭流涕不斷地用淚水沖洗着自己罪惡的心靈,來洗心革面。大家可能對此無法理解甚至嘲笑。其實這些人太迂腐了,他們那裡知道這種贖罪是卸下了心理包袱使自己變得無拘無束無邪無念,使他們變成一個坦蕩瀟灑之人沒有了一點精神壓力

大家回過頭來再看看,那些高高在上之人,雖然他們享盡了人間榮華富貴,物質生活可以講已達到奢侈糜爛。他們揮霍的是民脂民膏,但他們同時也背負了精神枷鎖,惶惶不可終日,被千夫所指萬人唾罵。你想這種感受是享福還是受苦,其中道理不言而喻。

粗茶淡飯雖然清苦了些,但他們喝得是舒心是恬靜,吃得是安寧是坦然。什麼是人生最大的享受每個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我認為無私無欲無索無求,讓時間凝結在靜謐的時空里,看淡人生看透世間,在思考中品味人生參悟人生是最大的精神享受。讓精神控制着生活而不是讓生活綁架精神,這就是享受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霍金,眼前不禁浮現出這位傑出的科學大師那永遠深邃的目光和寧靜的笑容。世人推崇霍金,不僅僅是因為他是智慧的英雄,更因為他還是一位人生的鬥士。記得在一次學術報告會結束之際,一位年輕的女記者捷足先登躍上講台,面對這位已在輪椅里生活三四十年的科學巨匠深深敬仰之餘,又不無悲憫地問:「霍金先生盧伽雷已將你永遠固定在輪椅上,你不認為命運讓你失去得太多了嗎?」 霍金的臉龐卻依然充滿恬靜的微笑,他用還能活動的手指艱難地叩擊鍵盤,於是隨着合成器發出的標準倫敦音,寬大的投影屏幕上緩緩醒目地顯示出如下的一段文字「: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 心靈的震顫之後,掌聲雷動,人們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人們深受感動的並不是因為他曾經的苦難,而是他直面苦難時的堅定樂觀和勇氣。

人生滄桑聚散無常,如花開花落潮漲潮落。有得便有失,有苦也有樂。如果誰總自以為失去的太多,總受到這個意念的折磨,誰才是世上最不幸的人! 古人諸葛武侯曰: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切欲望都能使人心志昏昧,而低級的欲望就更嚴重了。寧靜指心思的安定,若是心繫於情慾就沒有寧靜。 孟子曰:「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一個人的嗜欲深,則天機淺,物慾少則心智明。

民國元老書法家于右任飽經滄桑沉浮,卻一生淡泊榮辱自安。他在客廳牆上高懸一幅寫意蓮花圖,旁邊是一幅對聯。上聯是:不思八九,下聯是:常想一二,橫批:如意。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倘若心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會悲觀絕望窒息心智。人生的路途註定是如負重登山舉步維艱了,常想一二,就是用感恩慶幸珍惜人生中的那如意的十之一二,最終以那份豁達與堅韌去化解並超越苦難。 常想一二,因為境由心生——問題本身都不是問題,如何對待它才是最大的問題。常想一二畢竟決定生命品質,塑造人生境界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定位自己的人生取向,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時代紛繁複雜,忙碌的人們終究要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選擇,卻也更加緊迫。我們大家都需要去尋找答案。 其實中國人並不缺乏信仰,信仰就在中國的文化里,在先人的教誨中。中國是禮儀之邦,中國人曾經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適可而止,這可能就是我們尋找答案的途徑!

[1]

作者簡介

君山,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