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飛沫傳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飛沫傳播

飛沫傳播, 即空氣飛沫傳播,是空氣傳播的一種方式。病原體由傳染源通過咳嗽噴嚏談話排出的分泌物和飛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腦猩紅熱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過此方式傳播。

一般情況下,飛沫傳播只有與傳染源近距離接觸才可能實現,而距離傳染源1米以外是相對安全的。因為,沒有外部條件(如風力)的幫助,飛沫噴射到兩米以外的可能性幾乎沒有。[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飛沫傳播 [2]

類別 傳播方式

傳播媒介 飛沫、分泌物等

飛沫傳播1.jpg

別稱 空氣飛沫傳播

常見疾病 流腦、猩紅熱、百日咳、流感、麻疹等

安全距離 1米-2米

性質 是空氣傳播的一種方式

傳播方式

1. 經飛沫傳播(droplet transmission)含有大量病原體的飛沫在病人呼氣、噴嚏、咳嗽時經口鼻排入環境,大的飛沫迅速降落到地面,小的飛沫在空氣中短暫停留,局限於傳染源周圍。因此,經飛沫傳播只能累及傳染源周圍的密切接觸者。

飛沫傳播2.png

此種傳播在一些擁擠的公共場所如車站、學校、臨時工棚、監獄等較易發生。對環境抵抗力較弱的流感病毒、腦膜炎雙球菌、百日咳桿菌等常經此方式傳播。

2. 經飛沫核傳播(droplet nucleus transmission)飛沫核是飛沫在空氣中失去水分後由剩下的蛋白質和病原體所組成。飛沫核可以氣溶膠的形式漂流到遠處,在空氣中存留的時間較長,一些耐乾燥的病原體如白喉桿菌、結核桿菌等可以此方式傳播。

3. 經塵埃傳播(dust transmission)含有病原體的較大的飛沫或分泌物落在地面,乾燥後形成塵埃,易感者吸入後即可感染。凡對外界抵抗力較強的病原體,如結核桿菌和炭疽桿菌芽孢,均可以此種方式傳播。

傳播途徑

飛沫傳染是許多感染源的主要傳播途徑,藉由患者咳嗽、打噴嚏、說話時,噴出溫暖而潮濕之液滴,病原附着其上,隨空氣擾動飄散短時間、短距離地在風中漂浮,由下一位宿主因呼吸、張口或偶然碰觸到眼睛表面時黏附,造成新的宿主受到感染。

例如:細菌性腦膜炎、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結核、麻疹、德國麻疹、百日咳等等。由于飛沫質、量均小,難以承載較重之病原,因此寄生蟲感染幾乎不由此途徑傳染其它個體。

飛沫傳播3.jpg

傳染病培訓試題及答案

篇一

一、填空題

1、新的傳染病防治法已於 2004 年 8 月 28 日經全國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於 2004 年 12 月 1 日開始實施。

2、國家對傳染病防治實行 預防為主 的方針,防治結合,分類管理,依靠科學,依靠群眾。

3、傳染病分為甲類 乙 類 和 丙 類,其中甲類2 種,乙類26種,丙類11種。

4、對乙類傳染病中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 、 炭疽中的肺炭疽 和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5、醫療機構應當實行傳染病 預檢 、 分診 制度;對傳染病病人、疑似傳染病病人應當引導至 相對隔離 的分診點進行初診。

二、選擇題

飛沫傳播4.jpg

1、流行性乙型腦炎的傳播途徑是: (D )

A、呼吸道傳播 B、消化道傳播C、接觸傳播 D、蚊蟲傳播

2、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腦)的病原菌是:(A )

A、腦膜炎雙球菌 B、肺炎雙球菌C、流感嗜血桿菌 D、結核桿菌

3、流行性腮腺炎表現為:( A )

A、顯非化膿性炎症、腮管口紅腫。B、腮腺管口紅腫可擠出膿液。

C、頜下腫大,有壓痛,局部皮膚發紅。D、耳後腫大,有壓痛,局部皮膚發紅。

篇二

飛沫傳播5.jpg

1、新的傳染病防治法已於 2004 年 8 月 28 日經全國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於 2004 年12 月 1 日開始實施。

2、國家對傳染病防治實行 預防為主 的方針, 防治 結合, 分類 管理,依靠 科學 ,依靠 群眾 。

3、傳染病分為 甲 類 乙 類 和 丙 類,其中甲類 2 種,乙類 26 種,丙類 11 種。

4、對乙類傳染病中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 、 炭疽中的肺炭疽 和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採取本法所稱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5、醫療機構承擔與醫療救治有關的 傳染病防治 工作和責任區域內 傳染病預防 工作。

6、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應當定期對其工作人員進行傳染病防治 知識 、 技能 的培訓。

7、醫療機構應當實行傳染病 預檢 、 分診 制度;對傳染病病人、疑似傳染病病人應當引導至 相對隔離 的分診點進行初診

8、霍亂為甲類傳染病;乙腦為乙類傳染病;風疹為丙類傳染病;2008年新增丙類傳染病手足口病,2009年新增乙類傳染病甲型H1N1流感。

篇三

飛沫傳播6.jpg

1、醫務人員預防職業暴露的防護措施應遵循標準預防原則,對所有病人的血液、體液及被血液、體液污染的物品均視為具有傳染性的病源物質。

2、醫務人員手部皮膚破損,在進行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雙層手套。

3、醫務人員發生職業暴露後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粘膜;如有傷口,應當從近心端向遠心端輕輕捏擠,儘可能擠出損傷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

4、醫務人員發生職業暴露後處理原則: 及時處理 、及時報告、 保密原則 、知情同意 。

5、醫務人員發生職業暴露後應根據暴露級別和暴露源病毒載量水平對發生職業暴露的醫護人員實施預防性用藥方案。

6、醫務人員發生職業暴露後預防性用藥應當在發生職業暴露後儘早開始,最好4小時內實施,最遲不得超過24小時;但即使超過24小時,也應實施預防用藥。

7、無HbsAg的人發生乙肝病毒感染職業暴露後應給注射HBIg200-400 U和接種乙肝疫苗(每劑20ug)進行阻斷。

8、當可能發生血液或其它潛在污染物噴濺、灑落污染眼、鼻和口時,應同時佩戴口罩和護目鏡或面罩。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