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中藥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香樟,中藥名。為樟科樟屬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L.) Presl的根。具有溫中止痛,和中,祛濕的功效。主治胃脘疼痛,霍亂吐瀉,風濕痹痛,皮膚瘙癢等。[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香樟
漢語拼音:Xiānɡ Zhānɡ
別名:土沉香、山沉香、走馬胎
性味歸經:味辛,性溫;歸肝、脾經
功能:溫中止痛,和中,祛濕
主治:胃脘疼痛,霍亂吐瀉,風濕痹痛,皮膚瘙癢等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香樟
拼音名:Xiānɡ Zhānɡ
別名: 樟木樹
出處
《紅河中草藥》
來源
為樟科植物黃樟的根或莖。全年可采,洗淨,切片,陰乾。
生境分布
原形態
常綠喬木,高達25米。小枝具棱。葉互生,革質;葉形變異甚大,常為橢圓狀卵形或矩圓狀卵形,長6~12厘米,寬3~6厘米,具羽狀脈,側脈6~8對,脈腋有腺點。圓錐花序或聚傘花序;花小,綠白色;花被片6,卵形,內面被短柔毛;能育雄蕊9,花葯4室,第三輪雄蕊花葯外向瓣裂。果實球形,黑色,直徑6~8毫米;果托倒圓錐狀,紅色,有縱條紋。
本植物的葉(香樟葉)、果實(香樟果)均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成分
樹幹和樹根含揮髮油2~4%,油中主要成分為黃樟醚,含量達60~95%,其次為β-蒎烯、水芹烯、丁香油酚和桂皮醛等。
性味
微辛,溫。
功能主治
溫中散寒,消食化滯。治胃腸炎,胃寒腹痛,消化不良,百日咳,痢疾。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
複方
治百日咳,痢疾:香樟干皮一錢,山茨菇五分,紅糖二錢,水煎服。
備註
本品還可治風濕性關節炎,瘧疾,跌打損傷等症。[2]
摘錄
《中藥大辭典》
禁忌
凡氣虛有內熱者禁服。
化學成分
根含揮髮油:黃樟醚、松油醇、α-萜品烯、β-蒎烯、樟腦、桉葉素、對聚傘花素。生物鹼:新木姜子鹼及網狀番荔枝鹼。
相關論述
- 1、《草藥新纂》:「為行氣藥,強心藥。能治胃痛、霍亂、噎氣等證。」
- 2、《貴陽民間藥草》:「理氣行血健胃。治胃病,筋骨疼痛,狐臭腳汗。」
- 3、《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能避邪惡,除風濕;治霍亂腹脹,宿食不化,手足風濕痹痛及疥癬。」
- 4、《澇南藥物志》:「發表散寒,行氣活血,消腫止痛。主治惡氣中惡,心腹痛,霍亂腹脹,宿食不消,常吐酸臭水,腳氣,疥癬風癢,手足風痛,腹痛,老虎咬傷。」
- 5、《天目山藥用植物志》:「作興奮劑,又治風濕疼痛,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 1、治胃寒腹痛:香通9g,茴香根9g,青藤香9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
- 2、治跌打內傷:樟根浸酒服。(《湖南藥物志》
- 3、治嘴歪風(面神經麻痹):鮮香樟根60g,楓香樹根皮15g,混合搗爛外包(歪左包右,歪右包左)。(出自《貴陽民間藥草》)
- 4、治狐臭:香樟根為細未,加入米飯混合成團,搓揉腋下,四五次可好。(出自《貴陽民間藥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