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香港人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現今的香港人主要為於1945年以後由中國大陸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移民及其後代。

根據政府統計處香港人口普查公布,2017年年底香港人口臨時數字為,常住在香港的有7,409,800人,其中7,182,600人為常住居民,227,200人為流動居民,其中華人占92%,而在香港的非華人中,則以菲律賓人和印尼人居多,分別占總人口的2.5%和2.1%。人口年齡中位數43.4歲,家庭數目251萬戶,平均每戶2.8人,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25,000港元,其中390萬人居於私人永久性房屋,213萬人居於公屋,116萬人居於資助自置居所單位,工作人口396.56萬,每月收入中位數為1.55萬港元,撇除外傭後,則為1.7萬港元。少數族裔人士數目達584,383人,占香港人口約8%及較2006年顯著上升約7成。在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士中,大部分為菲律賓人(占全港所有少數族裔人士的31.5%)、其次是印尼人(26.2%),他們大部分是在香港工作的外籍家庭傭工。其他主要族群包括南亞裔人士(14.5%)、混血兒(11.2%)和白人(10.0%)。在南亞裔人士中,印度人口最多(占全港所有少數族裔人士的6.2%)、其次是尼泊爾人(4.4%)和巴基斯坦人(3.1%)。在香港出生的人口約60.5%,在中國大陸、台灣及澳門出生的比率為32.1%,香港有83.1%人居於香港達10年或者以上。香港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地方之一[1] ,每平方公里為6,690人:10。香港的已開發土地不多,如果只將已開發土地計算在內,每平方公里超過3萬人。

簡介

香港歷史源遠流長,黃地峒發現舊石器時代文物。 開埠的歷史起源鴉片戰爭,英國統治香港後,把香港定位成中國與世界的轉口港,初期的經濟主要靠鴉片貿易、人口販賣以及貨物轉口,早期的香港人主要為廣東籍以及福建籍。當時已經控制了東南亞經濟的福建人以香港為中心與中國大陸經商以及提供資金以香港為基地作反清革命,香港亦是廣東省與發達國家的華工以及非法移民的中轉站,此外,香港亦有不少來自五口通商的城市抵港的人口。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2年香港日占時期時期,為減輕人口壓力,日本執行「歸鄉政策」,軟硬兼施強迫大量市民歸鄉,市民被驅逐至中國大陸。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香港人口下跌至只有50萬,國共內戰以及中國共產黨奪權使香港人口急增至220萬,新來的人口雖主要為廣東籍以及福建籍,但亦有不少為浙江籍、江蘇籍、山東籍以至全國各地人口。香港在1950年前因為很少戰爭及動亂,故此大量地吸收了來自大陸以至東南亞的華人精英人口。1950年後中國30年的鎖國政策、大躍進以及文化大革命,大量人口由廣東省逃港,為香港帶來很大量富有冒險精神的企業家以至勤奮低廉的勞動力,創造了獅子山下的精神,香港亦由轉口貿易變為製造業主導。東南亞的政局動盪亦使福建籍人把東南亞的資本大量移入香港,香港經濟急速起飛,金融業興旺,而且香港本土出現了不少廣東籍的新資本家,從股市、樓市取得大量財富,為福建籍以外的主要華人資本家,香港亦由製造業主導慢慢變為金融業以及地產業主導,很大量的逃港人口亦由廣東省經香港偷渡到歐美以及世界各地。

1980年代末期開始,人均生產總值超越當時的宗主國英國。因過量人口湧入香港,港英政府取消抵壘政策,而且改為即捕即解,此後只可用合法途徑抵港,而由大陸發出的單程證亦在每十年50萬以上,現今通婚、依親的新移民人口則主要來自廣東省,占84%[2] ,當中有不少是逃港者的親屬,此外自由行、雙非嬰兒等人口往來亦主要源自廣東。改革開放後,由上海抵港的人口快速地增長。香港人主要由廣府民系、閩海民系和客家民系組成。各時期的香港與中國大陸、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也有大量輸入與輸出的人口往來。香港的回鄉養老計劃暫只包括廣東及福建省,所以有大量人口在廣東及福建省養老,廣東部分大都以逃港人口回鄉為主。此外亦有大量東南亞富豪以至由香港合法以及非法移居到歐美的中產甚至基層人士,亦經常往返香港、東南亞以及歐美。所以,擁有香港居留權的人比700多萬常住人口還多很多。

視頻

香港人口 相關視頻

女多男少 香港人口達707萬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