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資助出售房屋列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香港資助出售房屋指的是香港政府、公營機構或非牟利機構以低於市值的價格,並扣除地價後售予市民的公共房屋單位,在發售前後設有入息、資產及轉讓限制。香港共有238個資助房屋屋苑。據運輸及房屋局定義[1],現時已推出的資助出售房屋,包括以下三間機構:
- 香港房屋委員會(簡稱房委會):
- 居者有其屋計劃(簡稱居屋,包括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中等入息家庭房屋計劃、可租可買計劃、重建置業計劃)
- 綠表置居計劃(簡稱綠置居)
- 香港房屋協會(簡稱房協):
- 市區重建局(簡稱市建局):
香港的資助出售房屋歷史始於1976年開始的居屋計劃,當時有六個屋苑正式於兩年後推出市面,供公屋居民及其他合資格人士購買。其後居屋計劃受到市民歡迎,房委會每年亦推出至少數千個居屋單位,並一度邀請私人發展商參與興建居屋單位,然後轉移到房委會及出售予公眾。而房協於1987年開始推出類似居屋的資助房屋,同樣以公屋居民為主要對象,名為住宅發售計劃,兩年後首個屋苑落成,有些屋苑更與同期的居屋一併推出。
到1990年代,居屋仍是低收入市民其中一個重要的置業途徑,在1992年後港府每年更一次過推出逾兩萬個居屋單位。1993年,港府邀請房協興建夾屋,並以優惠價格發售予既不符合申請居屋,又得不到公屋資格的「夾心階層」,兩年後首個屋苑落成。可是隨著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和八萬五建屋計劃的提出,香港樓價見頂向下,負資產出現,資助房屋變得不再吸引並造成滯銷局面。為挽救樓市,政府在2002年推出孫九招,即時終止新建居屋和住宅發售計劃,夾屋也早於1998年停建,停建居屋時最後一期是第廿四期甲,推出了三個屋苑,平均只有兩人爭一個居屋單位,甚至近一半單位最後未能售出。
到2010年代,香港樓價回升,置業成本大增,復建新居屋的呼聲日漸響亮,港府受到北京政府施壓而於2011年宣佈恢復興建居屋,首批五個屋苑共2,160個單位於2014年尾發售,但出售期數改以年份劃分,而設計思維亦改為以互換性而非用家為本(一如1984年發表,1987-1992年落成的Y3及Y4型大廈)。至於房協住宅發售計劃也於2012年變為「資助出售房屋項目」,並推出該項目首個屋苑。此外,房委會於2016年推出綠表置居先導計劃,出售正在興建的公屋項目予公屋租戶等人,2018年起改為綠表置居計劃。市建局亦為了響應2015年度行政長官施政報告建議增加資助出售房屋,決定在啟德發展區住宅「煥然壹居」中,撥出部分單位作資助房屋銷售,其後又推出紅磡「煥然懿居」作為港人首次置業先導項目[2]。
說明
此列表以地區劃分,排名不分先後,表內會列出屋苑的名稱、相片、地址、出售期數、入伙年份(以建屋機構官方網站所提供的年份為準,但部份屋苑內個別樓宇的入伙年份可能會與官方資料有出入)、樓字類型、樓宇座數、單位數目、單位實用面積(以平方米(m²)計算,房協住宅發售計劃及夾屋計劃則沒有官方資料)及首次推出時的售價(以港元計算及不考慮通貨膨脹),所有資料皆以建屋機構網站資料為準。
參考文獻
- ↑ 運輸及房屋局. 房屋統計數字2019 (PDF). 2019-08-30 [2020-05-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10-23).
- ↑ 資助出售房屋計劃單位. 啟德煥然壹居. 市區重建局. [2020-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