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尾松毛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尾松毛蟲 學名: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類屬:鱗翅目枯葉蛾科

形態特徵

成蟲 體色變化較大,有深褐、黃褐、深灰和灰白等色。體長20-30mm,頭小,下唇須突出,複眼黃綠色,雌蛾觸角短櫛齒狀,雄蛾觸角羽毛狀,雌蛾翅展60-70mm,雄蛾翅展49-53mm。前翅較寬,外緣呈弧形弓出,翅面有5條深棕色橫線,中間有一白色圓點,外橫線由8個小黑點組成。後翅呈三角形,無斑紋,暗褐色。 卵 橢圓形,粉紅色,在針葉上呈串狀排列。 幼蟲 老熟期體長60-80mm,深灰色,各節背面有橙紅色或灰白色的不規則斑紋。背面有暗綠色寬縱帶,兩側灰白色,第2、3節背面簇生蘭黑色剛毛,腹面淡黃色。 蛹 棕褐色,體長20-30mm。 繭 長橢圓形,黃褐色,附有黑色毒毛。[1]

發生規律

年生代數因地而異,河南1年2代、廣東3-4代、其他省2-3代,以幼蟲在針葉叢中或樹皮縫隙中越冬。在浙江越冬的幼蟲,4月中旬老熟,每年第1代的發生較為整齊。 松毛蟲繁殖力強,產卵量大,卵多成塊或成串產在未曾受害的幼樹針葉上。1-2齡幼蟲有群集和受驚吐絲下垂的習性;3齡後受驚擾有彈跳現象;幼蟲一般喜食老葉。成蟲有趨光性,以20時活動最盛。 成蟲、幼蟲擴散遷移能力都很強,相鄰的山林要注意聯防聯治。馬尾松毛蟲易大發生於海拔100-300米丘陵地區、陽坡、10年生左右密度小的馬尾松純林。各種類型混交林,均有減輕蟲害作用,5月或8月份,如果雨天多,濕度大,有利於松毛蟲卵的孵化及初孵幼蟲的生長發育,有利於大發生。 天敵:卵期有赤眼蜂,黑卵蜂,幼蟲期有紅頭小繭蜂、兩色瘦姬蜂,幼蟲和蛹期有姬峰寄蠅螳螂胡蜂食蟲鳥等捕食性天敵,以及真菌(白僵菌)、細菌(松毛蟲桿菌等)、病毒的寄生。 [2]

分布與危害

馬尾松毛蟲(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又名松毛蟲,俗稱「狗毛蟲」,屬鱗翅目枯葉蛾科,國內分布於秦嶺至淮河主流以南各省,是我國南方重要的森林害蟲,主要為害馬尾松、濕地松、油松、火炬松。 為害特點 以幼蟲群集取食松樹針葉,輕者常將松針食光,呈火燒狀,重者致使松樹生長極度衰弱,容易招引松墨天牛、松縱坑切梢小蠹、松白星象等蛀干害蟲的入侵,造成松樹大面積死亡。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①營造針闊葉混交林,改造馬尾松純林為混交林,做好封山育林,防止強度修枝,提高林木自控能力。 ②注意剪除受害枝,人工摘除蟲繭,集中燒毀;在幼蟲大發生時,可人工進行捕捉,捕捉時注意毒毛。 (2)物理防治。 根據成蟲趨光性,在成蟲盛發期設置黑光燈誘殺。 (3)化學防治。 儘量選擇在低齡幼蟲期防治。此時蟲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蟲的抗藥性相對較弱。防治時用45%丙溴辛硫磷(國光依它)1000倍液,或國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樂克(5.7%甲維鹽)2000倍混合液,40%啶蟲.毒(必治)1500-2000倍液噴殺幼蟲,可連用1-2次,間隔7-10天。可輪換用藥,以延緩抗性的產生。 (4)生物防治。 ①注意保護與利用天敵。在松毛蟲卵期釋放赤眼蜂,每畝5-10萬頭; ②施放菌藥。在幼蟲大發生期,發生面積7000hm2以上林地時,施用菌藥效果良好。 當對蟲口密度1-3頭/株,有蟲株率50%,應施松毛蟲桿菌、蘇雲金桿菌、7216、芽孢桿菌含菌量5×10/mL,15kg/hm2或施5×10/mL白僵菌粉劑,15kg/hm2進行噴灑防治;當蟲口密度3-5頭/株,有蟲株率50%以上,應採取飛機噴灑松毛蟲質型多菌體病毒225 ×109 /hm2;當蟲口密度6頭/株以上,有蟲株率30%以上,施用松毛蟲質型多角體病毒225×109含量/hm2防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