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船政學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马尾水师学堂)
前往: 導覽搜尋

船政學堂,源自1866年(清同治五年)清朝船政大臣沈葆禎於福建福州馬尾港所設的海軍學院,又稱「福建船政學堂」、「福州船政學堂」或「馬尾水師學堂」。船政學堂最初稱「求是堂藝局」,是專門為福建船政培訓人材而設。學堂成立之初即聘用外國教習教授造船、航海等專業知識,畢業生中優異者更會被派往西歐各國深造。船政學堂被稱為中國海軍搖籃[1],除了是近代中國首家海軍及航海學院外,它亦是首家現代軍事學院,和首家現代專業院校。船政學堂的畢業生不少成為北洋海軍的高級將領外,部分亦成為中國近代的著名知識分子。船政學堂壹支為前學堂習造船、後學堂習航海;另壹支為繪事院、藝圃。前學堂、後學堂演變為海軍製造學校、海軍學校、海軍飛潛學校,1949年遷台,現為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學校;藝圃後改稱海軍藝術學校,以後又改名「福建省立高級航空機械商船職業學校」,延續至1949年後,1952年8月,因院系調整高航停辦,原有航海專業學生轉至「福建航海專科學校」(現大連海事大學);造船專業學生轉至「上海船舶工業學校」(現江蘇科技大學)。

歷史

自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鴉片戰爭起,中國在科技上落後於西方的現實逐漸明顯。必須學習西方技術以達「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想法亦漸為朝野所認同。以學習西方技術的洋務運動於同治初年(1860年代初期)開始興起。1866年,時任閩浙總督的左宗棠,奏准於福建福州成立船政局,製造船艦及相關火炮等軍械。同年左宗棠調往陝甘總督,船政大臣由沈葆禎繼任。福建船政選擇在馬尾為基地,興建船塢及相關海軍設施,從歐洲聘請工匠及教習教授造船。在建造造船基地的同時,沈葆禎亦非常着重培養船政及海軍人材。故此在1866年同時成立「求是堂藝局」,招募年青人教育成造船或航海人材。首次考試由沈葆禎親自在1866年主持,考生多為清貧子弟,獲首名取錄之考生為嚴復。首屆60多名學生於1867年(清同治六年)2月於福州城內定光寺開始上課。

教授內容

1867年夏「求是堂藝局」搬至馬尾,1872年左宗棠的奏摺仍稱為「求是堂藝局」,分成法國英國兩個學堂,向法國學習製造,向英國學習航海技術,形成「一局兩學堂」。後來因為「製造學堂」位於船政衙門之前,「駕駛學堂」位於衙門之後,所以又稱「前學堂」及「後學堂」。前學堂教授造船、輪機及設計,後學堂教授航海及駕駛。學堂由外國聘用之導師教授,使用外語授課及用原文書本。造船方面學習法國,故此前學堂由法國導師教授,科目包括法文、幾何、數學、微積分、物理、機械等。航海則學習英國,故學堂由英國導師教授,科目包括英文、數學幾何、天文、地理、航海理論等。而射擊、兵操、中文經史則為必修。由於學堂主辦者以及管理人員並不懂得海軍運作,也不知道怎樣培養海軍素質,聘請外教能力有限,該校並無足夠的海軍課程。

學堂學制為期5年,畢業後,前學堂學生派往船廠實習監工,後學堂學生則要上訓練艦實習駕駛。成績最優異者之後再被送往歐洲學習,造船學生派往法德各大船廠,駕駛學生派往英國皇家海校深造後再入英國海軍任見習官[2]

中法戰爭後南洋艦隊損傷大半,正好北洋艦隊需要人才,李鴻章便把南洋艦隊的人力北調。而南洋艦隊的人員又都是從「馬尾」畢業的,在這種情況下,北洋艦隊清一色都是從「馬尾」訓練出來的人物。若說甲午戰爭李鴻章「以一人敵一國」,則黃海海戰便是「馬尾」「以一校、一級敵一國」了。

視頻

船政學堂 相關視頻

船政學堂,優秀學生出國留學海軍
船政學堂_第六集_世紀星火

參考文獻

  1. 福州船政學堂:近代海軍人才的搖籃,華夏經緯, 2014-7-29
  2. 福船史話之船政學堂,中新網, 20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