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駁骨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駁骨松

木麻黃(學名:Casuarina equisetifoliaForst.)是木麻黃科,木麻黃屬常綠喬木。高可達30米,大樹樹幹通直,直徑達70厘米;樹冠狹長圓錐形;枝紅褐色,有密集的節;鱗片狀葉每輪通常7枚,少為6或8枚,披針形或三角形,棒狀圓柱形,有覆瓦狀排列、被白色柔毛的苞片; 小苞片具緣毛;花葯兩端深凹入;球果狀果序橢圓形,小苞片變木質,闊卵形,小堅果連翅,4-5月開花,7-10月結果。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沿海地區普遍栽植,已漸馴化。原產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島嶼,現美洲熱帶地區和亞洲東南部沿海地區廣泛栽植。強陽性,喜炎熱氣候,耐乾旱、貧瘠,抗鹽漬,也耐潮濕,不耐寒。

原產澳大利亞、太平洋諸島,中國引種約有80多年歷史。廣東、廣西、福建、台灣及南海諸島均有栽培。材質堅重,供建築、家具、造紙用材;樹皮可提制栲膠,也可製備染料;枝葉是家畜飼料,種子飼養家禽;樹冠塔形,姿態優雅,為庭園綠化樹種。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木麻黃

拉丁學名:CasuarinaequisetifoliaForst.

科:木麻黃科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輪生目

別稱: 馬毛樹、短枝木麻黃、駁骨樹

界:植物界

屬:木麻黃屬

種:木麻黃

分布區域:澳大利亞,中國廣西、廣東等省區

形態特徵

喬木,高可達30米,大樹根部無萌櫱; 樹幹通直,直徑達70厘米;樹冠狹長圓錐形;樹皮在幼樹上的赭紅色,較薄,皮孔密集排列為條狀或塊狀,老樹的樹皮粗糙,深褐色,不規則縱裂,內皮深紅色;枝紅褐色,有密集的節;最末次分出的小枝灰綠色,纖細,直徑0.8-0.9毫米,長10-27厘米,常柔軟下垂,具7-8條溝槽及棱,初時被短柔毛,漸變無毛或僅在溝槽內略有毛,節間長(2.5-)4-9毫米,節脆易抽離。鱗片狀葉每輪通常7枚,少為6或8枚,披針形或三角形,長1-3毫米,緊貼。花雌雄同株或異株;雄花序幾無總花梗,棒狀圓柱形,長1-4厘米,有覆瓦狀排列、被白色柔毛的苞片; 小苞片具緣毛;花被片2;花絲長2-2.5毫米,花葯兩端深凹入;雌花序通常頂生於近枝頂的側生短枝上。球果狀果序橢圓形,長1.5-2.5厘米,直徑1.2-1.5厘米,兩端近截平或鈍,幼嫩時外被灰綠色或黃褐色茸毛,成長時毛常脫落;小苞片變木質,闊卵形,頂端略鈍或急尖,背無隆起的棱脊;小堅果連翅長4-7毫米,寬2-3毫米。花期4-5月,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本種生長迅速,萌芽力強,對立地條件要求不高,由於它的根系深廣,具有耐乾旱、抗風沙和耐鹽鹼的特性。木麻黃喜炎熱氣候,在華南適生範圍,北限基本上與20℃等溫線吻合, 日平均溫度≥10℃的年活動積溫需7 000℃左右。能耐40℃以上高溫和-3℃短暫低溫,月平均溫度低於16~18℃時生長停滯, 月平均溫度高於25~28℃時生長最快。在澳大利亞天然分布區年降水量為700~2 000毫米; 中國木麻黃栽培地區, 年降水量1 200~1 600毫米, 而且高溫與多雨正好同期, 這有利於木麻黃高產。木麻黃適生於pH 6~8的濱海沙土, 但也能適應其他土類的酸性土。距離海岸較遠的台地或丘陵地,由玄武岩發育而成的紅壤、磚紅壤,如果土壤不太粘重時也能生長。

在平原水網地區的沖積土, 土層深厚, 疏鬆肥沃, 呈中性、鹼性或微酸性反應,生長良好。樹高達30米。樹幹通直。樹皮深褐色,不規則條裂。小枝綠色,代替葉的功能,叫葉狀枝。葉退化呈鱗片狀,每節着生鱗片狀葉6~8枚。花單性,同株或異株。聚合果橢圓形,外被短柔毛。小堅果具翅。喜光。喜炎熱氣候。喜鈣鎂,耐鹽鹼、貧瘠土壤。耐乾旱也耐潮濕。木麻黃根系具根瘤菌,是在瘦瘠沙土上能速生的主要原因。木麻黃生長迅速,抗風力強,不怕沙埋,能耐鹽鹼,是中國南方濱海防風固林的優良樹種。強陽性,喜炎熱氣候,耐乾旱、貧瘠,抗鹽漬,也耐潮濕,不耐寒。生長快,廣東栽培15年生樹高達20m以上.壽命短,30~50年即衰老。

通常種子繁殖,也可用半成熟枝扦插。本種是華南沿海地區造林最適樹種,凡沙地和海濱地區均可栽植,其防風固沙作用良好;在城市及郊區亦可做行道樹、防護林或綠籬。造林時,最好接種根瘤菌,有助於抗高溫、乾旱、貧瘠條件,從而可提高成活率和促進幼苗生長。容器苗比裸根苗成活率高,生長迅速,在生產上廣泛應用。主要病害有青枯病,又發現叢枝病。害蟲有木麻黃毒蛾、棉蝗、大麻黃枯葉蛾。

分布範圍

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沿海地區普遍栽植,已漸馴化。原產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島嶼,現美洲熱帶地區和亞洲東南部沿海地區廣泛栽植。

繁殖方法

插條應採用根櫱萌條或生長健壯的幼齡母樹的嫩枝。凡在野外採集插條的應把插條基部浸入盛有水的水桶中保鮮。一般根據樹種或品種的生根難易.分別採用浸水處理、萘酸等生長素處理、高錳酸鉀等化學藥劑處理,以及殺菌處理:應除去萌條中較老和較嫩的枝條.剪取萌條中半木質化的部分,每枝插條應帶3—5個葉片,插條長8—10厘米,應將插條上較嫩的頂端以及葉腋下過長的小枝剪掉,並將過大的葉片剪去1/2—2/3,以減少蒸發,以利於生根、成活。同時可採用ABT生根粉進行處理。圃地準備。

於定植前一年秋季,進行全面劈草、清雜、挖樹頭,並清除林地所有的剩餘物。整廂作床。進行土地平整、作床,作床前應進行土壤改良,施足基肥,基肥以腐熟有機肥為主,基肥應施放均勻,並與土壤混合均勻。圃地床面寬100厘米,溝底寬30厘米,床面力求平整,開好排水溝。栽植。在整好的苗床上定植,株距0.3米,行距0.3米,即11.11萬株/公頃左右,植穴品字型排列,一般每行3株,並分別無性系繪製好定植圖,作好記錄。

經營管理

采穗母樹的培育:栽植後應加強管理,適當澆水,以利於成活。當年10月和第二年7月將苗木各修剪一次,促進側芽萌發,多長側枝,矮化母株,當各級骨幹枝形成後,可連年剪取穗條,並根據情況逐年增加留條數量。

1.材料選擇。從良種采穗圃採集木麻黃嫩枝條,或採集1年生以內生長健壯的幼苗,以2-3月齡嫩枝條,帶2-3個分叉小枝為宜,截取其末梢7—10厘米長的小枝。

2.材料處理。根據樹種或品種生根難易,分別採用浸水處理、萘乙酸等生長素處理及高錳酸鉀等化學藥劑處理,同時,進行殺菌處理。把插條捆成束,每束的插條數以每瓶適宜容納的插條數為準,插條基部浸藥部位與水培時浸水的部位一致,一般浸藥高度為3—6厘米。

3.水培器皿選用。一般採用無色透明的玻璃瓶,規格為H105—125毫米、 43__165毫米。採用0.05%的高錳酸鉀溶液或波爾多液消毒,或利用陽光曝曬消毒。平整圃地,用s%福爾馬林噴撒並覆蓋薄膜進行消毒處理。按1米寬排列成帶畦狀,排列時注意瓶直、不傾斜,帶間距30厘米,四周設置排水溝。水位控制:5—9月高溫季節水位應控制在4厘米,4月、10月水位控制在3厘米。在本場,一般4—11月份髮根率最高,可採用全日照催根。

4.水培育苗。在氣溫高、陽光強的季節應搭蔭棚進行遮蔭。每天加水的水位要保持一致,加水宜在早晨或傍晚進行,在日照強烈時需要多加一次水,穩定保持正常水位。經5—11天時間,當初根長到2—3厘米時,需移至沙床假植馴化。

5.沙床假植馴化。將玻璃瓶育出的插條苗移植到用海沙作沙床.進行沙床假植馴化。要求在持續的陰雨天移植,保證成活率,沿海春、夏、秋的乾旱頻度大,務必做到這一點。一般使用海沙作沙床的基質,同時還需適當施肥,這樣可強化根、莖、枝生長,並促進生根。假植密度以每30厘米長的假植溝植苗100株.行距12-15厘米.植入的深度約為插條全長的1/3。苗木要扶直,避免歪斜。經沙床馴化15天後的插條苗,根系發達,莖枝茁壯,移植成活率高。

6.移植。經沙床假植馴化的插條苗,再移植到容器或大田苗圃地培育。待符合定植苗標準時,方可出圃造林。沙床假植苗的起苗在傍晚或清晨進行;不能用手拔苗,以防斷根。需用竹片撬起苗根。苗根應打上黃泥漿,裝入塑料桶或木箱內,填充濕木屑,運輸過程中根部切勿浸水,以防爛根。

7.苗木出圃。苗高40厘米、地徑0.4厘米以上時可出圃造林。按苗木質量標準要求做好起苗、分級、包裝、運輸等項工作。苗木需要長途運輸的,應用木箱、或紙箱等包裝,以免容器苗散裂,裝包時要填寫「苗木出圃合格證」,同時,運輸過程應避免風吹日曬,防止苗木發熱和風乾,必要時還要灑水,保持根部濕潤。

栽培技術

采穗方法在生產季節5—8月採集健壯的嫩枝,進行組培育苗或扦插育苗。采穗前一星期應噴藥一次,剪條前可適當增加水分.以便穗條有較高的含水量。采條時一般取穗條長度15厘米左右,插條基部的大部分側枝剪掉,只保留梢頭處的部分側枝或1/3—1/2的側枝。應在清晨或傍晚採集生活力強的粗壯萌芽條,若是白天采條,應把插條基部浸入水中,以保持穗條鮮嫩,用草包包裝好,迅速運到指定地點,經消毒、激素處理後即可扦插,要求隨采隨插。一般每年采穗2次,可連續采穗3—5年。

圃地管理為保證母株的良好生長和萌發大量萌條,必須加強圃地管理。每次采穗後要進行施肥,春季施速效肥為主,配合有機肥;秋末或冬季施有機肥為主,配合速效肥,必須勤施、薄施。適時灌溉,保持土壤濕潤,及時鋤草鬆土,病蟲害防治。冬季為了保溫可用地膜覆蓋,夏季可適當搭蔭棚遮蔭。

主要價值

造林:本種生長迅速,萌芽力強,對立地條件要求不高,由於它的根系深廣,具有耐乾旱、抗風沙和耐鹽鹼的特性,因此成為熱帶海岸防風固砂的優良先鋒樹種,其木材堅重,但在南方易受蟲蛀,且有變形、開裂等缺點,經防腐防蟲處理後,可作枕木、船底板及建築用材。本種又為優良薪炭材;樹皮含單寧11-18%,為栲膠原料和醫藥上收斂劑;枝葉藥用,治疝氣、阿米巴痢疾及慢性支氣管炎; 幼嫩枝葉可為牲畜飼料。

藥用

藥 名:木麻黃

來 源:為胡桃科植物木麻黃的枝葉。

功 效:溫寒行氣,止咳化痰。

主 治:用於疝氣、寒濕泄瀉,慢性咳嗽。

性味歸經:微苦,溫。大腸、肺、小腸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克。

別 名:馬尾樹(《中國種子植物分類學》)、短枝木麻黃駁骨松(廣州)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廣西、廣東、浙江、福建、台灣雲南有栽培。

考 證: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樹皮、葉(駁骨松):祛風除濕,發汗,利尿。

化學成分

葉和果實含羽扇豆醇(lupeol),蒲公英賽醇(taraxerol),計曼尼醇(germanicol),粘霉烯醇(glutinol),羽扇烯酮(lupenone),β-香樹脂醇(β-amyrin),蒲公英賽醇乙酸酯(taraxerol acetate),β-香樹酯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等三萜成分;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膽甾醇(cholesterol),24-甲基-5-膽甾烯-3β-醇(24-methyl cholest-5-en-3β-ol),24-乙基-5-膽 甾 烯-3β-醇(24-ethylcholest-5-en-3β-ol),24-乙基-5,22-膽甾二烯-3β-醇(24-ethylcholest-5,22-dien-3β-ol)等甾醇成分;胡桃甙(juglanin), 阿福豆甙(afzelin),三葉豆甙(trifolin),異槲皮素(isoquercetin)等黃酮類成分;色氨酸(tryptophan),亮氨酸(leucine),纈氨酸(ca-line),甘氨酸(glycine)等氨基酸成分。莖、果及心材還含酚性及鞣質成分:右旋兒茶精(catechin),右旋沒食子兒茶精(gallo-catechin),左旋表兒茶精(epicatechin),左旋表沒食子兒茶精(epigallocatechin),沒食子酸(gallic acid),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沒食子酸甲酯(methyl gallate),左旋表兒茶精-3-沒食子酸酯(epicatechin-3-gallate),左旋表沒食子兒茶精-3-沒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氫醌(hydroquinone),以及莽草酸(shikmic acid),奎寧酸(quinic acid)。[1]

參考文獻

  1. 駁骨的功效與作用」,百度中醫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