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密市仁和街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高密市仁和街道於高密市城區北部8公里處,轄32個行政村,總面積55.1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702公頃。[1]

中文名稱:仁和鎮

所屬地區:高密市

電話區號:0536

郵政區碼:261000

面 積:55.17平方公里

車牌代碼:魯G

gdp:7018萬元

耕地面積:2702公頃

行政代碼:370785

經濟

1996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7018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41%;農村經濟總收入48255萬元,比上年增長20.2%;人均存款1090元,比上年增加19元;棉花總產69萬公斤,比上年減少13.8%;糧食總產1630萬公斤,比上年增加1.1%;大牲畜存欄1.76萬頭,比上年增長10%;豬存欄2.64萬頭,比上年增長10%;肉類生產458.6萬公斤,比上年減少59.3%;果品、蔬菜總產42.9萬公斤,比上年增長290%;鄉鎮企業總產值19279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5749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5%、146.6%。1996年底,農村機械總動力達到1.42萬千瓦,比上年增長20.6%。

仁和化工產業園是山東省政府於2019年6月26日批准設立,高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給予園區「立足化工園交通區位優勢確定打造國家級精細化工園,依託豪邁的技術優勢打造國家級連續流技術化工示範園,依託人才優勢打造國家級化學家創新創業平台」的定位,舉全市之力加快仁和化工產業園建設。作為產業園駐地鄉鎮,姜莊鎮從3月20日開始,僅用10天時間實現4個村莊、1300多套房屋、53個養殖場、2016座墳墓搬遷清零;從5月10日開始,僅用8天時間徵收完成7個村莊3000畝土地,以實幹之風刷新搬遷徵收「高密速度」。

地理位置

從1990年開始,仁和鎮(鄉)提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口號,發動群眾,利用冬春農閒,先後鋪修了旗東路、徐辛路等共計35公里的沙石路,3.5公里的水泥路、柏油路,各村還鋪修了20公里的文明街,全鎮形成了以鎮駐地為中心的鎮村公路網。

人口民族

1996年底,全鎮總人口為21847人,比上年減少158人,其中農業人口21098人,非農業人口749人,人口出生率為10.63‰,自然增長率為3.42‰。農業生產全面發展。

政治

精神文明建設。歷屆黨委、政府重視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作用,非常注重黨的建設。1986年,仁和鄉建立了鄉黨校,各村也建起了黨員活動室。鄉村兩級利用這些陣地對黨員廣泛進行了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和使用技術培訓,不少黨員成為推廣農業科技的帶頭人。鎮黨委、政府非常重視輿論宣傳,設有宣傳站、電影放映隊;各村建有廣播室、宣傳欄。同時,黨委、政府大力發展鎮村文化、校園文化、家庭文化,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農業

仁和鎮是典型的農業鎮,農業生產占國民生產總值的80%。全鎮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業、多種經營齊頭並進,全面發展。特別是1994年以來,大膽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在土地之外作文章,開闢了以養雞、養豬、養牛、養魚、食用菌種植為主的第二戰場,為群眾找到了一條增加收入的好路子。

全鎮以黑土、二性土為主,適應於小麥玉米高粱、穀子、地瓜、棉花、大豆、芝麻、甜菜等作物生長。1996年,全鎮95%的小麥、100%的玉米使用了高產良種;1986年化肥的投入量僅2972噸,到1996年達到6626噸,增長了123%;1986年農業機械總動力僅9377千瓦,1996年達到1.42萬千瓦,增長了51%。同時,全鎮廣泛推廣精量播種、地膜覆蓋和化學除草等技術,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產量。糧食畝產由1986年的239公斤提高到1996年的350公斤,增長了46%。

教育事業

全鎮現有學校10處,教職工192人,在校學生3854人,校舍17988平方米,固定資產733萬元。全鎮(鄉) 自1989年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以來,兒童入學率達到99.8%以上,教師學歷達標率,小學、初中分別達到100%和98%。仁和鎮歷屆政府都非常重視學校建設,先後投資210萬元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其中1992年一次投資100萬元為鄉一中建設了三幢教學辦公樓,旗台、尤家集、順和、大屯、辛莊等小學也翻新了全部或部分校舍。從1993年開始,蒔二村先後投資1000萬元新建了瑞發學校。同時,各校狠抓教師素質的提高和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狠下工夫,為表彰先進教師、獎勵優秀學生,1994年10月,鄉黨委、政府設立了「啟明星」獎和「昌瑞獎學金」,每年各有20名教師,20名學生獲此榮譽。

醫療衛生

醫療衛生。全鎮醫療衛生由鎮村兩級負責投入,鎮衛生院具體指導業務。鎮衛生院現有職工34人。

其中主治醫師2人,主管護師1人,全院80%以上的醫務人員具有中專以上學歷。從1988年開始,政府多次投資,翻新了舊醫院,增建了新房屋。

全院建築面積達到2000平方米。醫院陸續添置了B超機、心電圖機、口腔綜合治療機、生化分析儀器、骨質增生治療機、超短波治療機、多功能麻醉機等儀器。1991年,新開設了手術室,成功地開展了胃大部分切除、膽囊摘除、婦科腫瘤摘除等手術,成功率達100%。還成功地為骨折病人進行了閉合整復和手術固定。1994年,醫院被國家衛生部評審為一級甲等醫院。全鎮現有鄉村衛生所30處,醫生38人,其中醫師9人、醫士3人。鄉村衛生所負責常見疾病治療、接種防疫、衛生保健常識宣傳等,擔負着重要的防病治病任務。隨着集體經濟的發展,各村衛生室的醫療條件都有了很大改善, 特別是蒔二村衛生室,添置了B超機、心電圖機等設備,提高了醫療水平。

歷史文化

郵電交通事業發展迅速。1985年底,全鄉手搖電話機不足70部,1994年全鄉集資160萬元,建起一座郵電大樓,安裝了一部400門的程控交換機,為滿足廣大用戶的需要,又增裝了一部1000門的程控交換機。同時,訂報客戶也不斷增加,1996年底,全鎮共訂報紙1.1萬份。

1990年,鄉黨委、政府錄製了《仁和鄉之歌》,拍攝了電視片《可愛的家園》。

風景名勝

鎮政府為加強道路管護,成立了林路站,組建了36人的養路隊,道旁栽植了2.3萬棵毛白楊、刺槐樹,全鎮道路建設形成網絡格局。

人口民族

全鎮共24021人(2017年)。

經濟概況

全鎮總面積68.9平方千米(2017年),年國內生產總值14000萬元,年財政收入435.9萬元。

農業

耕地1245.5公頃。境內地形如反「7」字形。

湘江支流舂陵河從鎮西部山嶺中穿山出谷,仁和壩(中型水利工程)灌溉面積達540公頃,又可引永佳水庫水灌溉農田。

主要農作物有水稻、薯類、蔬菜、烤煙等,尤其是烤煙生產,已成為該鎮的支柱產業,每年優質煙種植面積穩定在1萬畝左右,產量約占全縣五分之一,烤煙年產值達1000餘萬元。

特色農產品:稻穀、烤煙、棉花、鵝、鯉魚、水稻、薯類、蔬菜、樟木、鵝蛋、茄子

視頻

江安縣仁和鎮掛牌成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