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魏安釐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魏安釐王
概要
姓名 魏圉 姬圉
陵墓 不明
政權 魏國
在世 (?─公元前243年)
在位 (公元前276年—公元前243)
年號


魏安釐王

魏安釐(xī)王(?─公元前243年),姬姓,魏氏,名圉,魏昭王之子,戰國時期魏國第六任國君,公元前276年—公元前243年在位。昭王去世後,安釐王即位,為牽制孟嘗君田文,封弟公子無忌信陵君(今河南寧陵)。前273年,白起進攻魏國孟嘗君田文舉薦芒卯為主帥,白起華陽大敗魏軍,芒卯戰敗而逃,田文失勢後,他的許多門客投奔魏無忌門下。

人物生平

前257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鄲,趙國形勢危急。趙國平原君的妻子是魏無忌的姐姐,平原君請求魏國救援,魏安釐王懼怕秦國,不敢進軍。魏無忌請求如姬魏安釐王的臥室內竊出晉鄙的兵符,晉鄙見了兵符,表示懷疑,隨行的朱亥用鐵椎殺死晉鄙,強行奪權,以精兵八萬開赴前線,一舉擊潰秦國,解除了邯鄲之圍魏安釐王任命魏無忌為上將軍,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公元前243年魏安釐王魏無忌同年病死。魏安釐王攻燕救趙,取地河東;攻盡之地;加兵於齊,私平陸之都;攻韓拔管,勝於淇下;睢陽之事,荊軍老而走;秦、召陵之事,荊軍破;兵四布於天下,威行於冠帶之國。

竊符救趙

前260年,趙孝成王在和秦國長平之戰中,中了秦國的反間計[1]。 ,用"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老將廉頗,結果導致趙國的大敗,40多萬兵士被秦國坑殺。前257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的形勢非常危急。趙國丞相平原君的妻子是魏無忌的姐姐,平原君趙勝多次向魏安厘王魏無忌送信,請求魏國救援,魏安厘王派將軍晉鄙領兵十萬前去救趙。秦昭王得到消息後,派使者威脅魏安厘王魏安厘王懼怕,就派人通知晉鄙停止進軍,留在鄴紮營駐防,名義上為救趙,實際在觀望形勢的發展。

平原君不斷派使者前去魏國催促,並責備魏無忌不顧趙國魏無忌姐姐的危亡。魏無忌為此憂慮萬分,屢次請求魏安厘王出兵,門客也用盡各種辦法勸說,但魏安厘王懼怕強大的秦國,始終不肯聽魏無忌的意見。魏無忌估計魏王已不肯出兵救趙,又不想看着趙國滅亡,於是湊齊戰車一百多輛,打算帶着門客前去趙國和秦軍死拼。

魏無忌帶着車隊路過夷門時遇見侯贏,於是把情況告訴了侯贏侯贏勸阻魏無忌說,這樣去就如同把肥肉扔給飢餓的老虎,一點作用都沒有。並向魏無忌秘密獻策,讓魏無忌去找魏安厘王的寵妃如姬幫忙,讓如姬魏安厘王的臥室內竊出晉鄙的兵符,因為魏無忌曾為如姬報過殺父之仇,如姬是肯定會為魏無忌效命的。魏無忌聽從了侯贏的計策,前去請求如姬幫忙,如姬果然盜出兵符交給了魏無忌魏無忌拿到了兵符準備上路,侯贏又讓魏無忌把屠夫朱亥帶上,以便晉鄙在看到兵符仍不交出兵權的情況下讓大力士朱亥擊殺他。

魏無忌到了鄴,拿出兵符假傳魏安厘王的命令要代替晉鄙擔任將領。晉鄙合了兵符,驗證無誤,但還是表示懷疑,不想交出兵權。此時的魏無忌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讓朱亥動手,用鐵椎殺死晉鄙,強行奪權。

魏無忌統領晉鄙的軍隊後,精選士兵八萬開拔前線。與此同時,楚國也派出春申君黃歇救援趙國,在三國的聯合下,一舉擊潰秦國,解除了邯鄲之圍

史記記載

十九年,昭王卒,子安釐王立。 安釐王元年,秦拔我兩城。二年,又拔我二城,軍大梁下,來救,予溫以和。三年,拔我四城,斬首四萬。四年,破我及,殺十五萬人,走我將芒卯。段乾子請予秦南陽以和。蘇代謂魏王曰:「欲璽者段乾子也,欲地者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璽,使欲璽者制地,氏地不盡則不知已。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王曰:「是則然也。雖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對曰:「王獨不見夫博之所以貴梟者,便則食,不便則止矣。今王曰『事始已行,不可更』,是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梟也?」九年,拔我懷。十年,秦太子外質於死。十一年,拔我郪丘秦昭王謂左右曰:「今時與始孰彊?」對曰:「不如始彊。」王曰:「今時如耳、魏齊孟嘗芒卯孰賢?」對曰:「不如。」王曰:「以孟嘗芒卯之賢,率彊以攻秦,猶無柰寡人何也。今以無能之如耳、魏齊而率弱以伐,其無柰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中旗馮琴而對曰:「王之料天下過矣。當晉六卿之時,知氏最彊,滅范、中行,又率之兵以圍趙襄子晉陽,決晉水以灌[[[晉陽]]之城,不湛者三版。知伯行水,魏桓子御韓康子為參乘。知伯曰:『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國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魏桓子韓康子韓康子魏桓子,肘足接於車上,而知氏地分,身死國亡,為天下笑。今兵雖彊,不能過知氏;雖弱,尚賢其在晉陽之下也。此方其用肘足之時也,願王之勿易也!」於是秦王恐。

相約而攻使人求救於,冠蓋相望也,而救不至。人有唐雎者,年九十餘矣,謂魏王曰:「老臣請西說秦王,令兵先臣出。」魏王再拜,遂約車而遣之。唐雎到,入見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遠至此,甚苦矣!夫之來求救數矣,寡人知之急已。」唐雎對曰:「大王已知之急而救不發者,臣竊以為用策之臣無任矣。夫,一萬乘之國也,然所以西面而事秦,稱東藩,受冠帶,祠春秋者,以之彊足以為與也。今之兵已合於魏郊矣,而救不發,亦將賴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約從,王尚何救焉?必待其急而救之,是失一東藩而彊二敵之,則王何利焉?」於是秦昭王遽為發兵救魏氏復定。

趙使人魏王曰:「為我殺范痤,吾請獻七十里之地。」魏王曰:「諾。」使吏捕之,圍而未殺。痤因上屋騎危,謂使者曰:「與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有如痤死,不予王地,則王將柰何?故不若與先定割地,然後殺痤。」魏王曰:「善。」痤因上書信陵君曰:「痤,故之免相也,以地殺痤而魏王聽之,有如彊亦將襲之欲,則君且柰何?」信陵君言於王而出之。魏王救之故,欲親而伐,以求故地。無忌魏王曰: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無信,不識禮義德行。苟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獸耳,此天下之所識也,非有所施厚積德也。故太后母也,而以憂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兩弟無罪,而再奪之國。此於親戚若此,而況於仇讎之國乎?今王與共伐而益近患,臣甚惑之。而王不識則不明,群臣莫以聞則不忠。今韓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內有大亂,外交彊之兵,王以為不亡乎?亡,鄭地,與大梁鄴,王以為安乎?王欲得故地,今負彊之親,王以為利乎?非無事之國也,亡之後必將更事,更事必就易與利,就易與利必不伐矣。是何也?夫越山逾河,絕上黨而攻彊,是復閼與之事,必不為也。若道河內倍鄴朝歌,絕漳滏水,與兵決於[邯鄲]]之郊,是知伯之禍也,又不敢。伐,道涉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阸之塞,所行甚遠,所攻甚難,又不為也。若道河外,倍大梁,右上蔡召陵,與兵決於陳郊,又不敢。故曰必不伐矣,又不攻矣。夫亡之後,兵出之日,非無攻已。固有邢丘城垝津以臨河內河內共、汲。必危;有鄭地,得垣雍,決熒澤水灌大梁大梁必亡。王之使者出過而惡安陵氏於之欲誅之久矣。葉陽昆陽舞陽鄰,聽使者之惡之,隨安陵氏而亡之,繞舞陽之北,以東臨許,南國必危,國無害乎?夫憎不愛安陵氏可也,夫不患之不愛南國非也。異日者,在河西晉,國去梁千里,有河山以闌之,有周韓以間之。從林鄉軍以至於今,七攻,五入囿中,邊城盡拔,文台墮,垂都焚,林木伐,麋鹿盡,而國繼以圍。又長驅梁北,東至陶衛之郊,北至平監。所亡於者,山南山北,河外河內,大縣數十,名都數百。乃在河西晉,去梁千里,而禍若是矣,又況於使,有鄭地,無河山而闌之,無周韓而間之,去大梁百里,禍必由此矣。異日者,從之不成也,疑而不可得也。今受兵三年,橈之以講,識亡不聽,投質於,請為天下雁行頓刃,必集兵,皆識之欲無窮也,非盡亡天下之國而臣海內,必不休矣。是故臣願以從事王,王速受之約,而挾之質以存,而求故地,必效之。此士民不勞而故地得,其功多於與伐韓,而又與彊鄰之禍也。夫存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天時已。通上黨於共、甯,使道安成,出入賦之,是重質以其上黨也。今有其賦,足以富國。必德魏愛魏重魏畏魏,必不敢反,是之縣也。以為縣,大梁河外必安矣。今不存二周安陵必危,大破,甚畏,天下西鄉而馳入朝而為臣不久矣。

二十年,邯鄲信陵君無忌矯奪將軍晉鄙兵以救得全。無忌因留。二十六年,秦昭王卒。

三十年,無忌,率五國兵攻,敗之河外,走蒙驁魏太子增質於怒,欲囚魏太子增。或為增謂秦王曰:「公孫喜固謂魏相曰『請以魏疾秦王怒,必囚增。魏王又怒,擊必傷』。今王囚增,是喜之計中也。故不若貴增而合魏,以疑之於。」乃止

三十一年,秦王政初立。

三十四年,安釐王卒,太子增立,是為景湣王信陵君無忌卒。

——《史記》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