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魚池鄉 (臺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魚池鄉

圖片來自christabelle

魚池鄉邵語Qabizay),舊稱「五城堡」,位於臺灣南投縣中部,為台灣原住民族邵族的聚居地,地方通行語為邵語[1]。鄉境內的日月潭為該鄉名聞遐邇的觀光景點。

歷史

台灣史前時期至明鄭時期

早在台灣史前時期,魚池地區即有人類在此活動。1900年(明治33年),日本考古學者在水社及珠仔山(今拉魯島)採集到打製石器及磨製石器數件。1955年(民國44年),國立臺灣大學及南投縣文獻委員會之考古組也在光華島(今拉魯島)、水社、文武廟、青龍山麓的潭邊,採集石器與陶器數千件。證明在石器時代的文化已相當進步,並形成一個獨立的生活組織。

漢人最早開拓今南投縣境的紀錄,是在明鄭時期(1661-1683年)。1665至1667年(永曆十九至二十一年)間,明鄭部將林圮率眾開墾斗六門(今斗六市),並進入今竹山鎮一帶屯墾[2]。但當時並無有關今魚池鄉的任何記載。

清治時期

漢人有關今魚池鄉境的紀錄,最早見於清治時期(1683-1895年)的1684年(康熙23年),當時首任諸羅知縣季麒光在其著作《臺灣雜記》中有提到「日月潭」,但由文辭上看來,顯然僅止於記述傳聞,並未身臨其境。

該地區正式納入管轄,首見於1694年(康熙32年)出版的高拱乾補纂《臺灣府志》:「(諸羅縣下轄)木武郡赤嘴社、水沙連思麻丹社、麻咄目靠社、挽鱗倒咯社、狎裡禪戀蠻社、干那霧社[3]。」其中的思麻丹社,即指位於今日月潭畔水社的原住民邵族聚落。到了1697年(康熙36年)郁永河遊歷臺灣時,更已記載水沙連地區繳納貢賦,並提到了日月潭中的珠嶼(今拉魯島)。

1721年(康熙60年)4月爆發朱一貴事件,水沙連各社也起而抗拒清政府的勢力,不再繳納番餉,並頻頻出草對付臨近漢族。事件平息後,清政府有鑑於諸羅縣轄區遼闊而鞭長不及,便於1723年(雍正元年)割虎尾溪以北、大甲溪以南之地增設彰化縣,水沙連地區轄之。水沙連地區的情勢則遲至1726年(雍正4年),骨宗父子三人被補後才告平息。有鑑於此地區較為偏遠,遂於1734年(雍正12年)設立水沙連堡,以加強控制。

到了在1775年(乾隆40年)左右,水社、頭社、貓囒、審鹿、眉社、埔裏社等「水沙連六社」(或稱埔水六社)的概念已然形成。除眉社、埔裏社位在今埔里鎮境,也不屬於邵族系統,其餘四社均屬今魚池鄉境內的邵族部落。

到了在1786年(乾隆51年),林爽文事件爆發,後來在大里杙兵敗,逃入水沙連地區。時居當地漳州府漳浦縣黃漢得知後,聯合邵族毛天福,組織漢邵壯丁一同追捕林爽文。1788年(乾隆53年)事件平息後,黃漢獲賞七品頂戴,並受命擔任水沙連六社世襲總通事。毛天福亦入覲京城、受賜朝服。

1824年(道光4年),漳州人王增榮、陳坑修築通往頭社之道路,建土地廟於雞胸嶺(土地公鞍嶺)。1829年(道光9年),陳坑又出資招人開墾貓囒。1836年(道光16年)黃漢去世,子黃天惠繼承職位,漢族入墾者日多。1838年(道光18年)漳州人入墾頭社,泉州人入墾水社,並擴及貓囒、剝骨(卜吉)等社。到了1846年(道光26年),六社頭目更一起獻圖請求內附。

1847年(道光27年),閩浙總督劉韻珂正式准許邵族人招募佃人開墾。但其時漢人違法入墾已極為嚴重,此舉只是承認既成之事實而已。王增榮、陳坑等人又以水社為中心,建立了五處漢人莊落,皆植刺竹防衛,稱為「五城」。1875年(光緒元年),清政府解除內山禁令,改行「開山撫番」政策,原擬析草屯火炎山以東地區成立水沙連廳,但未實質設立;至1885年(光緒11年)始以其地設立埔裏社廳,今魚池鄉境隸屬於其下之五城堡,轄區涵蓋頭社、水社、貓囒等邵族傳統居住地。

開山撫番的推動,讓大批漢族光明正大進入五城堡,當地邵族面對漢族帶入的傳染病沒有抵抗力,不少人因而致死。加上清朝官員吳光亮在邵族聖地拉魯島設立書院(其後被丁汝霖作為私人別墅),造成邵族人心理上的不安。為了避免滅族,自1882年(光緒8年)起便陸續有邵族人遷出避禍。邵族人口原本不多,道光年間大批漢人進入後,當地人口結構便產生急遽的變化。由道光到光緒的短短三十年間,邵族人口便減少一半,遷、併社的情形更是劇烈。

日治時期

1895年4月(清光緒二十一年三月,日本明治二十八年四月),清朝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予日本。5月底,台灣軍民起而反抗日軍接管,爆發乙未戰爭,至11月中旬始宣告平定[4]。但戰事並未波及地處內陸深處的魚池地區。

日治初期行政區劃改頻繁,但傳統的堡里、街庄體制依然維持。五城堡先後隸屬於台灣縣埔裏社廳、台灣民政支部埔裏社出張所、台中縣埔里支廳、南投廳埔里支廳管轄。依據1904年(明治37年)出版的《台灣堡圖》,五城堡下轄魚池(qabizay)、司馬按、大林、長藔、木屐囒、加道坑、鹿蒿、新城、山楂腳、蓮華池、茅埔(waqraz)、貓囒(fukaz)、水社(kankwan)、頭社(shtafari)、銃櫃、大雁、拔社埔等十七庄,其中僅有最南端的拔社埔庄位於今水里鄉境,其餘十六庄均位於今魚池鄉境。1920年(大正9年),台灣行政區劃作重大改制,除廢廳建州郡外,同時廢舊制堡里、街庄而改設新制街庄、大小字。五城堡北部十六庄改設為台中州新高郡魚池庄,同時成立庄役場(今鄉公所)[5][6]

日治初期的土地調查及大租權的消滅,直接衝擊到原住民的地主權,許多田地必須賣斷給漢族佃戶。魚池、貓囒、頭社等較為平坦的地區,逐漸由漢、邵雜處的村落,變成純粹漢族的聚落。

1919年(大正8年),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在日月潭開始興建發電廠,1934年(昭和9年)完工。其相關工程包括在濁水溪上游攔截溪水,開鑿隧道引入日月潭,並築壩以增加蓄水量,使得潭面因而擴大。自清末以來逐漸聚居的邵族石印社,因位於淹沒區內而被迫遷至東南岸的卜吉社。合併後的邵族部落,成為日本人觀光消費的景點。外界對於邵族的獨木舟(ruza)、杵歌的印象,自此藉由媒體傳播而深入人心。

民國時期

1945年(昭和20年,民國34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翌年1月21日,行政區劃改為台中縣玉山區魚池鄉。1950年(民國39年)10月21日全台調整行政區域,魚池鄉合併原能高區蕃地西南部一小塊地區,並改隸新成立的南投縣,轄有魚池、東池、大林、東光、共和、新城、大雁、五城、中明、水社、日月、頭社、銃櫃(後改名武登)等十三村,即現有的行政區域。

戰後初期,由於日月潭發電廠曾遭受盟軍轟炸,日籍員工也相繼離去,魚池鄉發展一度停滯。但隨著臺灣電力公司,本國籍工程師進駐修復發電設備,便逐漸恢復原狀。但在產業結構上,卻有著些微的變化。原本興盛的樟腦業迅速沒落,頭社、東光、共和等村從事此業的客籍移民,不是散落他處,便是同化為「福佬客」。其他如製陶業等,也同樣面臨衰落的局面。但紅茶產業卻異軍突起,成為魚池鄉的一大特色。另外,香蕉與經濟造林,也都頗有發展。至於稻米、雜糧的生產,則始終維持一定的重要地位。但由於政策上平抑物價,糧食作物收入跟不上都市工商發展的腳步,導致農村人口外流,魚池鄉也無法倖免。

近年來政府推動發展「精緻農業」,透過農會在資金與技術上的協助,各村農產品逐漸地方化、特色化,甚至發展出觀光化、休閒化的高附加價值。魚池鄉擁有日月潭的優勢,發展潛力頗佳;甚至有因此想改名為「日月潭鄉」的構思。

教育

魚池鄉現有國民小學9所、國民中學2所、私立高中1所,私立教會大學1所。

魚池國小

魚池國小位於魚池村[7],前身為1900年(明治33年)設立的魚池公學校,是全鄉最早設立的現代化學校。成立之初暫借魚池帝爺廟授課。1903年(明治36年)遷入魚池街新建校舍,1993年(民國82年)再遷至原為魚池國中之瓊文巷校址。該校曾先後設立頭社分教場、木屐囒分教場、水社分校、日月潭分校、新城分校等多所分教場及分校,其後均各自獨立設校。

頭社國小

頭社國小即原頭社分教場,創立於1919年(大正8年),1923年(大正12年)獨立為頭社公學校,其後多次改名始為現校名,校址位於頭社村。

東光國小

東光國小即原木屐囒分教場,創立於1923年,1941年(昭和16年)獨立設校,校址位於東光村。

伊達邵國小

伊達邵國小即原水社分校,創立於1949年(民國38年),1961年(民國50年)獨立設校,校址位於日月村。

明潭國小

明潭國小即原日月潭分校,創立於1950年(民國39年),1953年(民國42年)獨立設校,校址位於水社村。

新城國小

新城國小即原新城分校,創立於1957年(民國46年),隔年獨立設校,校址位於新城村。

五城國小

五城國小位於五城村,前身為1936年(昭和11年)設立的五城國語講習所,其後成為魚池東國民學校的分校場、分班,1946年(民國35年)獨立設校。

光明國小

光明國小位於武登村,成立於1955年(民國44年),原為頭社國小的分校,1957年(民國46年)獨立設校,而後來於 2008 年(民國97年)廢校。該校址由日月潭風管處收購,轉為日月潭特色遊學中心。[8]

共和國小

共和國小成立於1959年(民國48年),原為東光國小的分班、分校,1965年(民國54年)獨立設校,校址位於共和村。   

魚池國中

魚池國中位於魚池村,1956年成立魚池初中。1957年校址位於瓊文巷今魚池國小所在地,1968年改制國民中學,1993年7月遷至魚池街現址[9]

明潭國中

明潭國中位於水社村,創立於1971年(民國60年)。

三育高中

三育實驗完全中學是一所位於南投縣魚池鄉正式立案的私立完全中學。2006年教育部正式立案[10]

三育基督學院

三育基督學院是一所基督教會學校,校址位於魚池村瓊文巷39號。

旅遊

日月潭位於魚池鄉南部的水社村、日月村交界處,為台灣第二大湖泊(僅次於曾文水庫)及第一大天然湖泊兼發電水庫。湖面海拔748公尺,常態面積7.93平方公里(滿水位8.4平方公里),最大水深27公尺,自然生態豐富,但亦為最多外來種生物的淡水湖泊之一。

日月潭景色優美,「雙潭秋月」為台灣八景之一[11]。日月潭也是台灣原住民邵族的居住地。2000年1月,交通部觀光局設立日月潭國家風景區,其範圍除原有日月潭特定區外,北面擴大至魚池鄉,東至水社大山,西至集集大山,南至水裡蛇窯[12]

日月潭及臨近有諸多景點,包括拉魯島、日月湧泉、孔雀園、文武廟、玄光寺、水蛙頭步道、大竹湖水鳥保護區、大竹湖步道等。

九族文化村位於大林村,是一座以臺灣原住民九大族群為主題的樂園,全區面積廣達62公頃,是依山建造的遊樂園區,全區制高點則是位在觀山樓,海拔約900公尺。九族文化村是結合臺灣九大原住民族族群的各項文化特色展示,包括泰雅族、賽夏族、鄒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達悟族、阿美族以及排灣族,而後加入邵族。

2009年,九族文化村闢建完成日月潭纜車,由九族文化村觀山樓通往救國團日月潭青年活動中心,將兩大知名景點串接起來。該空中纜車路線全長1.877公里,沿途可俯瞰日月潭湖光山色,天晴氣朗時並可眺望遠方的埔里盆地。

參考文獻

  1. 林彥彤. 55公所 原民「地方通行語」公告了. 自由時報. 2017-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9) (Chinese (Taiwan)). 
  2. 傅奕銘. 《斗六市志》. 雲林縣斗六市公所. 2006: 158. 
  3. 高拱乾. 《臺灣府志·卷二規制志:坊里》. 1694. 
  4. 黃秀政. 《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2-12: 246. 
  5. 《臺灣堡圖影像檢索系統》. 中央研究院台灣歷史文化地圖網站 (Chinese (Taiwan)). 
  6. 《新舊對照管轄便覽》. 成文出版社影印本. 1999年6月 (Chinese (Taiwan)). 
  7. 沈揮勝. 921《中國時報》認捐重建 魚池國小116年校慶. 中時新聞網. 2017-12-03 [2021-09-25] (Chinese (Taiwan)). 
  8. 黃千容、彭煥群. 南投老舊廢校舍 變身遊學中心. 公視新聞網. 2012-04-15 [2021-05-19] (Chinese (Taiwan)). 
  9. 沈揮勝. 從寫景到德業 魚池國中校歌激勵奮進. 中時新聞網. 2019-05-06 [2021-09-25] (Chinese (Taiwan)). 
  10. 名校巡禮-三育中學天天森呼吸. 中國時報. 2010-06-06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1) (Chinese (Taiwan)). 
  11. 廖財聰 (編). 勝蹟篇. 《重修臺灣省通志》 卷二·土地誌. 臺灣省政府. 1996-12-30: 9 (Chinese (Taiwan)). 
  12. 陳永森、林孟龍. 《台灣的國家風景區》. 遠足文化. 2004-02-13. ISBN 978-986-76-3021-6 (Chines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