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利斯·尼古拉耶維奇·葉爾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葉利欽 | |
---|---|
原圖鏈結、圖片來自polittech | |
原文名 | Борис Николаевич Ельцин |
出生 |
1931年2月1日 蘇聯蘇俄烏拉爾區布特卡 |
逝世 |
2007年4月23日 俄羅斯莫斯科 | (76歲)
墓地 | 俄羅斯莫斯科新聖女公墓 |
國籍 |
蘇聯 (1931-1990) 俄羅斯 (1990年後) |
母校 | 烏拉爾國立技術大學 |
前任 | 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蘇聯總統) |
繼任 | 弗拉基米爾·普京 |
政黨 | 無黨籍(1990年後) |
信仰 | 俄羅斯正教會[1] |
配偶 | 奈娜·基里娜 |
備註 | |
中央機構職位
|
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葉利欽(俄語:Бори́с Никола́евич Е́льцин,IPA:[bɐˈrʲis nʲɪkɐˈlaɪvʲɪtɕ ˈjelʲtsɨn] ,1931年2月1日-2007年4月23日[2]),蘇聯和俄羅斯政治家,俄羅斯聯邦首任總統,任期為1991年至1999年。曾歷任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蘇共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蘇聯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
葉利欽是個充滿爭議的政治人物,他在蘇聯共產黨年代因矢言打擊貪污而聲名大噪,但其政權卻飽受貪污醜聞困擾。他執政時推動市場經濟和民主制,但他採取「休克療法」以令俄羅斯盡快走上資本主義,卻讓俄羅斯經濟瀕臨崩潰,最後更曾以武力鎮壓方式消滅異見者。他在蘇聯解體中所扮演的角色及言行舉動鼓勵了俄羅斯聯邦內部的分離主義。車臣在其任內以類似葉利欽的方式宣布車臣共和國獨立,葉利欽被迫在任內兩次向車臣發動攻擊,此行為使葉利欽在車臣的支持率大幅下降,並產生數次死傷慘重的恐怖行動;他令蘇聯解體,使俄羅斯領土對比起前蘇聯喪失達25%,國力大減,俄羅斯在葉利欽的領導下不再是超級大國,也動搖他在國民心目中的領導形象。而繼任的領導人包括普京和梅德韋傑夫則對葉利欽評價頗高。
1999年12月31日,在踏入2000年前數小時前,他宣布辭職[2],當時俄羅斯民眾對他的支持率僅為2%。[3]時任總理的普京為代總統,從此葉利欽的政治生涯便告結束。
葉利欽辭職後保持低調,儘管他偶爾公開批評他的繼任者。葉利欽於2007年4月23日去世 於充血性心力衰竭。
目錄
早期生活
1931年2月1日,葉利欽生於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烏拉爾區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達里茨基區布特卡村一個農民家庭。在出生時接受東正教神父洗禮,由於神父粗心大意導致葉利欽差點溺死於水桶里,父親取名為鮑里斯。父親尼古拉·伊格納季耶維奇·葉利欽在1934年被指參與煽動反蘇維埃活動,被送入古拉格集中營勞改三年[4],出獄後曾做建築工。母親克拉吉雅·瓦西裡耶夫娜是一名裁縫。
葉利欽在七年級時由於在畢業典禮上嚴厲批評班主任而被開除,轉入彼爾姆州別列茲尼基市普希金第一中學並於那裡畢業。於1950年入讀烏拉爾工學院建築系幷於1955年畢業,學位論文講述電視塔的建造。葉利欽青年時尤其愛好體育活動,中學開始練習排球,大學時擔任年級體育部長,並在市排球隊效力,獲運動健將稱號。二戰爆發後他還曾偷偷爬入紅軍的軍火庫,在偷手榴彈時左手兩個手指被炸飛導致終身殘疾。
大學畢業後,葉利欽被分配到烏拉爾重型管道建築托拉斯擔任工長,由於工作中勤學技術,和工人打成一片,因此不久後就被提拔為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市第13工程局建築工程師,在工作中表現出對上級桀驁不馴的作風,多次在公開場合嚴厲批評工程局局長,因此被調至第13工程局下屬的重工業聯合體擔任總工程師。1952年與妻子奈娜·葉利欽娜結婚,育有兩女——葉蓮娜和塔季揚娜 。
蘇共時期
西元1961年,30歲的葉利欽加入蘇聯共產黨,同年9月擔任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市建築局局長,併兼任市家庭建築聯合體總工程師,其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共產黨內漸露頭角。1968年至1975年間任蘇共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黨委建築處處長;1976年至1981年間任蘇共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黨委第一書記,在擔任州黨委第一書記期間就表現出十分親民的作風,時常與工人、學生、知識分子等人進行座談;1981年蘇共26大上成為蘇共中央委員會委員。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工作期間與時任烏拉爾重型機器製造廠總經理的雷日科夫和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區委第一書記的戈爾巴喬夫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為日後進入中央工作奠定了基礎。
1985年成為他政治生涯的轉捩點。該年4月起他擔任蘇共中央建設部部長;6月接替多爾吉赫擔任蘇共中央書記處中分管建築的書記;同年12月獲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親自提拔,接替契爾年科的餘黨和戈爾巴喬夫政治上的對手格里申,成為蘇共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這是戈爾巴喬夫在政治局肅清反對派勢力計劃的一部分。
葉利欽在莫斯科主政期間,以靈活大膽的作風著稱,挑戰當時僵化的黨政機構,任內和在斯維爾德洛夫時一樣多次與普通市民、幹部、知識分子進行座談,鼓勵他們提意見。還多次明察暗訪,揭露各行業黑暗面。厲行反腐,一次撤換了莫斯科33個區委書記中的23個,並且撤掉了包括市內務局、克格勃主席在內的多個局委的一把手職務。葉利欽與其它蘇共官僚不同的是上下班都是自掏腰包乘坐公共汽車、地鐵,因此被許多人(包括戈爾巴喬夫)批評為沽名釣譽。
在中央,葉利欽更大的轉折點出現在1987年11月11日。當日,政治局開會討論紀念十月革命勝利70周年的報告草案,葉利欽突然發難,提出了20幾條意見,嚴厲批評了戈爾巴喬夫的政策,因此被免除莫斯科黨委第一書記職務,調任蘇聯國家建設委員會第一副主席。1988年2月17日,被進一步革除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職務,並於5月失去部長職銜。
不過,與蘇共關係陷於谷底,卻讓他在另一個政治方向迎來的新生,1989年戈爾巴喬夫推行全國人民代表選舉。葉利欽以89.4%得票率當選蘇聯人民代表,重返政壇,並成為「民主反對勢力」實際領導人。1990年5月俄羅斯聯邦舉行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他當選為俄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兩個月後,在蘇共二十八大上,葉利欽代表的「民主綱領派」提出改造蘇聯社會的一系列措施,但未獲大會接納,會議結束後他隨即宣布退出蘇聯共產黨,結束近30年的黨內生涯。1991年6月12日,他以57.4%得票進一步當選俄羅斯聯邦總統。[5]
蘇聯解體
1991年,戈爾巴喬夫試圖將蘇聯改為一鬆散的邦聯——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引發蘇共黨內的傳統派不滿而觸發蘇聯舊體制的種種弊端卻又未能給予妥善解決,導致蘇共的威望一落千丈,各加盟共和國內的分離勢力大幅增長,令局勢一發不可收拾,傳統派為了挽救蘇共及蘇聯,便訴之以政變。
8月19日,當時的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宣佈總統戈爾巴喬夫因健康原因無法履行職權,總統職務由其代為行使,其後亞納耶夫會同當時的蘇聯國防部長亞佐夫元帥及克格勃首腦等人宣佈成立「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聲稱戈氏的改革已經失敗,下令武裝部隊接管國家政權,同時軟禁了在黑海度假的戈爾巴喬夫。
時任俄羅斯聯邦總統的葉利欽聲稱協助戈巴契夫推動蘇聯的改革,卻與蘇聯各國領袖私底下策畫另立聯盟以取得實權,然而突如其來的政變使原本欲簽訂聯盟條約的烏克蘭的態度轉向觀望,葉利欽隨後宣佈接管俄羅斯境內的全部蘇軍,並要求軍民反對政變,各軍隊返回原駐地。在國內外壓力之下,政變遂告失敗。隨後葉利欽解散蘇聯共產黨,戈巴契夫被迫宣布辭去該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職務,擁有2000萬黨員的蘇共就此消失。
同年年底,與白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舒什克維奇、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在白俄羅斯的首府明斯克簽約,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從建立一個類似英聯邦的架構來取代蘇聯。蘇聯其他加盟國紛紛響應,離開蘇聯,蘇聯在此時已經名存實亡,葉利欽是成立俄羅斯聯邦的促成者。
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被迫宣布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而葉利欽為了取得蘇聯各國的支持,不惜讓轉型中的蘇聯走向解體。最後葉利欽更取代戈爾巴喬夫大部分的權力,正式成為俄羅斯聯邦的首任總統。
黑色十月
蘇聯解體後,百廢待興,俄羅斯各派系對未來的體制爆發嚴重分歧。1992年初葉利欽推行激進的改革政策,執意推行西方總統制,而俄羅斯國會議長哈斯布拉托夫與副總統魯茨科伊認為俄羅斯應當實行議會制,1992年4月,兩派的分歧在俄羅斯第四次人民代表大會上公開,雙方不論在改革政策、新憲法內容、俄羅斯政體以及外交政策都出現嚴重分歧。
1993年9月,葉利欽首先解除副總統職務,並成立俄羅斯聯邦委員會,以取代最高蘇維埃的舊有角色。9月21日,葉利欽並宣佈俄羅斯聯邦新立法機關——聯邦會議將於年底大選;而同一天,俄議會主席團通過致俄羅斯公民書,廢止葉利欽中止議會權力的命令,停止葉利欽的總統職務,並宣佈將剛被葉利欽免職的魯茨科伊,接替其總統職務。
9月24日開始,葉利欽下令軍隊包圍議會大廈,舉國震動。政府最初中斷國會對外聯繫,隨後進一步停止供電、供水。約10月3至4日,雙方談判未有進展時,葉利欽下令政府軍進攻議會大廈,戰鬥長達10小時後,終於結束了陷於分裂的政治局面。事件中,多份左派及俄羅斯民族主義報紙被禁,議長哈斯布拉托夫一派的人被捕,俄羅斯官方指共造成142人死亡,744人受傷。[6]主要由左派及俄羅斯民族主義者組成的反對派則指事件中超過兩千人被殺。此事件使俄國成為歐洲國家少數幾個非議會制國家並將俄國重新拉回限制自由民主的威權體制。
1996年總統大選,在種種的社會問題未解決的情況下,俄羅斯金融寡頭及西方國家害怕葉利欽落選會損害他們的既得利益,葉利欽獲得西方國家和俄羅斯金融寡頭的一致支持。即使如此葉利欽的支持率仍然非常低,最後葉利欽通過選舉舞弊成功連任總統。[7]
任內政績
葉利欽當政期間,雖然全力推動自由市場經濟以及與國際經濟接軌,但是過大的總統權力,讓俄羅斯的政治過程成為個人領導,過快的經濟改革卻讓俄羅斯經濟陷於崩潰,作風過於威權與強勢也讓人有所批評。而短期國債的發行更導致俄羅斯陷入空前的經濟危機;閣員與總理更迭過快也導致政局不穩。對葉利欽影響最大的仍然是車臣獨立問題,車臣戰爭的懸而未決,大大地損害了葉利欽於國民心中的地位。[8][9] 踏入2000年時,美國有線新聞網絡指葉利欽當時的民望,僅得大概2%。[10] 而到了2001年的俄國民意調查顯示,高達66.1%的俄羅斯人認為葉利欽、戈爾巴喬夫應對蘇聯解體後,國家多年的困境負責。
辭職
1999年8月9日葉利欽遴選普京為政府總理和自己的繼承人後,同年12月31日以體弱多病為由,突然宣布辭職,並由普京接任為臨時總統,並移交戰略核武器控制權。他在俄國電視上向俄國人民作年終致詞時,說經過長時間和艱苦的深思熟慮後,決定退休,他指俄羅斯需要新一代有活力的政治領袖帶領進入新世紀,請求國民原諒他過去的行政失誤,並為無法達成人民的期望而道歉[11][12]。
退休生活
退休後的葉利欽雖然淡出政壇,但仍獲得俄羅斯政府的優厚待遇。他住在莫斯科郊外的國有豪華別墅,身旁廚師、警衛、醫生俱全,出入有警車開路,還可乘坐政府專機。退休後,他每年出國遠遊8至10次,費用全由國家支付。他亦愛讀書及看電影。為控制體重,他每天下午4時後便不再進食。2006年2月1日生日時,在克里姆林宮為他舉辦盛大宴會,邀請200多位名流出席,當中有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德國前總理科爾。一些俄國媒體便形容,葉利欽可能是「全俄羅斯最幸福的退休老頭」。
葉利欽淡出政治後雖然保持低調,絕少發表公開講話,但2004年9月13日,別斯蘭人質危機爆發後,普京企圖廢除地區領導的選舉,改由他親自任命,葉利欽與戈爾巴喬夫罕有地批評普京此舉是民主倒退,返回蘇俄時代的中央集權制度。[13] 但在2006年的壽宴上,他又批評美國「獨專」(monopolistic)的外交政策,並指普京是俄羅斯人民正確的選擇。[14]
2001年,俄羅斯《消息報》曾指葉利欽在中國大陸接受兩星期的中醫治療,為他治病都是中國一流名醫,療程包括以道家學說派生的氣功治療、按摩及中草藥療法。其中氣功治療被俄新聞界稱為「返老還童功」。但他本人否認接受治療,指「沒有任何理由讓我接受治療,我是一個完全健康的人」,他只承認在中國大陸期間只是看戲、游水、桑拿,訪問過幾個城市,度過愉快假期。[15] 而有「小葉利欽」之稱的外孫鮑里斯正攻讀經濟學研究生,被外界視為他最有可能的繼承人,但葉利欽曾說若希望孩子幸福,就不要把他推上政治。[16]
逝世
葉利欽在2007年4月23日因心衰竭[17][18][19][20]逝世,享年76歲。《共青團真理報》援引專家的話說,葉利欽3月25日到4月2日對約旦進行的訪問是發作的原因之一[17]。死後他的遺體被安放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供人瞻仰[21]。2007年4月25日,葬禮在新聖女公墓進行[22]。
這是繼1894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之後的113年中,葉利欽是第一位死後舉行教堂葬禮的俄國首腦。他也是俄羅斯第一位在死前看到繼任者執政的首腦[23]。
俄國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宣布,在他葬禮日為全國哀悼日,國旗降半旗,當天一切娛樂節目推遲[24]。
葬禮當日早上,儀式在東正教的救世主大教堂進行後,隨即走到莫斯科三里外的新處女公墓下葬;在下葬期間,先由士兵的擁護下到達墓地前。在墓地前,葉利欽的兩名女兒以及太太先後向葉利欽遺體道別,而葉利欽太太更為其夫作吻別及少少打扮。
下葬的一刻,在東正教宗主教的祝福後,葉利欽的遺體的棺本下達至墓地的土地時,軍方隨即向葉利欽發放禮炮及奏起俄羅斯國歌後,整個國葬的儀式完成。
參與葬禮的有俄羅斯總統普京、前美國總統老布殊、克林頓、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俄羅斯主要領導人以及其他北歐國家元首等。
葉利欽妻子奈娜·葉利欽娜和女兒葉蓮娜、塔季揚娜皆有參加葬禮。
(葉利欽的)擔任的總統使他為俄羅斯人民記住,使他為世界人民記住。...他的任期中,嶄新的民主俄羅斯誕生了:一個自由、開放與和平的國家。一個國家,真正權屬人民。...(他是)第一位因點子與抱負,為俄羅斯公民強力支持的總統。由於鮑里斯·葉利欽決心與努力,一個將人權作為最高價值的制度誕生了。這個制度給予人民自由表達思想,自由選擇俄羅斯政權之權利,允許人民實現創造和立業之計劃。這個制度使得我們開始建立一個真正有用的聯邦。...我們知道,他是一位勇敢、熱心、有活力的人。他是一位正直、勇敢的國家領導人。他在捍衛自己職位時勇敢而坦誠。...葉利欽勇敢承擔他追求一切的責任。(紀念)他為俄羅斯與俄羅斯人民做過和嘗試去做事情。而且他總是先俄羅斯人民艱難之困苦為困苦。[25]
前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在葉利欽去世後發表哀悼聲明,稱對這位對國家有功有過的人的家庭表示最深切的哀悼。[26]
紀念
2008年4月,新聖女公墓的一座葉利欽紀念館落成,一支軍隊合唱團表演了俄羅斯國歌《俄羅斯聯邦國歌》,歌詞反應了俄羅斯的新狀態。
榮譽與獎項
- 俄羅斯和蘇聯:
- 祖國優秀獎,第一屆 (12 June 2001) – 對俄羅斯創建於發展的傑出貢獻
- 列寧勳章 (January 1981) – 對共產黨和蘇聯國家的貢獻,在他的50歲生日
- 勞動紅旗勳章,兩次;
- August 1971 – 對執行五年計劃的獎勵
- January 1974 – 對斯維爾德洛夫斯克Verkh-Isetsky冶金工廠冷軋車間建設中的成就
- Order of the Badge of Honour (1966) – for achievements in implementing the seven-year plan targets for construction
- Medal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1000th Anniversary of Kazan" (2006)
-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誕辰一百週年紀念獎章 (November 1969)
- Jubilee Medal "Thirty Years of Victory in the Great Patriotic War 1941-1945" (April 1975)
- Jubilee Medal "60 Years of the Armed Forces of the USSR" (January 1978)
- Gold Medal, Exhibition of Economic Achievements (October 1981)
- Medal - "In memory of the army as a volunteer" (March 2012, posthumous) - for a high contribution to the remembrance of the Great Patriotic War, with respect for the history of the Russian state, and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preservation of names of victims in conflicts in defence of the homeland
- 其他國家:
- 弗朗西斯克·斯科里納獎章 (Belarus, 31 December 1999) – 為他對白俄羅斯-俄羅斯關係發展與增強的偉大個人貢獻
- 金鷹獎章 (Kazakhstan, 1997)
- Order of 智者雅羅斯拉夫王子獎章,一等 (Ukraine, 22 January 2000) – for his significant personal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Ukrainian-Russian cooperation
- Knight Grand Cross with collar of the Order of Merit of the Italian Republic (Italy, 1991)
- Three Stars獎章,一等(Latvia, 2006)
- "Bethlehem 2000"獎章 (Palestinian Authority, 2000)
-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最高級爵士 (France)
- Good Hope獎章,一等 (South Africa, 1999)
- Medal of 13 January (Lithuania, 9 January 1992)
- Grand Cross of the Cross of Vytis獎章 (Lithuania, 10 June 2011, posthumous)
- "個人勇氣"獎章 (Mongolia, 18 October 2001)
- 機構獎項:
- Gorchakov紀念獎章(俄羅斯外交部, 1998)
- 奧林匹克金質勳章(國際奧委會,1993年)
- 宗教獎項:
- Saint Blessed Grand Prince Dmitry Donskoy勳章一級(俄羅斯東正教會, 2006)
- the Chain of the Holy Sepulchre勳章騎士獎 (希臘耶路撒冷東正教會, 2000)
- 頭銜:
評價
世人對於葉利欽評價呈兩極分化。西方國家大多數對其讚美。俄羅斯民族主義者、俄羅斯左派、大多數俄羅斯民眾,甚至一些前蘇聯異見人士對其口誅筆伐認為葉利欽是俄羅斯的民族罪人。
正面
- 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葉爾辛)為國家立下大量功績,但同時亦背負了很多嚴重錯誤,堪稱悲劇命運。」
-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表示,葉利欽在任期間高度重視對華關係,中俄兩國建立了戰略協作夥伴關係,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兩國各領域的合作快速發展。他為中俄關係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葉利欽的不幸逝世,使中國人民失去了一位摯友。[27]
- 美國前總統喬治·沃克·布什:「葉利欽總統是歷史性人物,在重大時刻為他的國家服務。在蘇聯解體扮演重要角色,幫助奠定俄羅斯自由的基石,也是他國家歷史上首位民選首領。」[28]
- 歐盟主席巴羅佐:「他拉近了東西方,把對立變成合作。」
- 法國總統希拉克:「世界會懷念葉利欽的勇氣、堅忍和政治路向,他令自由得到勝利,引領俄羅斯走向民主。」
- 英國首相布萊爾:「當我聽到葉利欽逝世的消息之後,感到非常悲哀。他是一個不平常的人。」
- 德國總理默克爾:「葉利欽對於俄德兩國關係的發展做出的貢獻我們將銘記於心。」
- 烏克蘭首任總統克拉夫丘克:「葉利欽是一個矛盾的人物,像所有偉大的政治家一樣,沒有邏輯可遵循。葉利欽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29][30]
- 俄新社2007年報道稱有政治學家認為葉利欽的功績有:沒有迫害蘇共黨員(有觀點認為八一九事件後在11月6日葉利欽在他的第169號行政命令終止蘇聯共產黨在俄羅斯的活動是迫害活動)、取消新聞檢查制度(有觀點提出此評論不正確,俄羅斯1993年憲政危機中葉利欽禁止俄羅斯民族主義及左派報章刊物的發行,日後此類報紙才恢復出版[32])、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保衛俄羅斯民主自由體制、私有化房屋使數百萬人擁有了自己住房[33]。
負面
- 前蘇聯異議作家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仁尼琴在2000年稱:「葉利欽時代的結果是,我們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道德生活等所有基礎領域都被摧毀或洗劫……我們還要繼續洗劫和摧毀俄羅斯,直到一切蕩然無存嗎?」[34]
- 俄新社2007年評論:「大多數政治家以及與政治沒有絲毫關聯的俄羅斯人都認為葉利欽在以下事件上犯了錯誤:1991年《別洛韋日協議》的簽訂和蘇聯解體;俄羅斯工業生產大幅下降為1991年水平的一半;1992年價格放開和由此導致的居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1993年剝奪了大多俄羅斯人占有的蘇聯集體財產份額的私有化運動;1994年由葉利欽當局與最高蘇維埃衝突導致的炮打白宮;1995年車臣戰爭;1996年導致金融寡頭大肆掠奪國有資產的國有企業大拍賣;1998年造成國家金融體系徹底崩潰的經濟危機。」[33]
- 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2012年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近一百年內俄羅斯歷任領導人中,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和鮑里斯·葉利欽奉行的政策最不受歡迎[36]。
- 前蘇聯異議作家亞歷山大·季諾維耶夫在1996年曾激烈批判葉利欽,認為俄羅斯丟掉了大國地位和失去影響力[37][38]。
- 英國《每日電訊報》在報道葉利欽去世文章稱:「他(葉利欽)掌控俄羅斯的時候是在一個混亂狀態下,然後又讓俄羅斯陷入另一種混亂的狀態在1999年移交政權的時候。」並且稱在葉利欽的執政時政策讓「窮人失去一輩子的積蓄在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39]"。
- 歐盟在1999年抨擊俄羅斯在車臣的政策,遭到葉利欽反擊[40]。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 ↑ ПОХОРОНЫ Б.ЕЛЬЦИНА ПРОХОДЯТ ПО ВСЕЙ ПОЛНОТЕ ЦЕРКОВНОГО ПОМИНОВЕНИЯ. Pravoslvie.ru.
- ↑ (俄)葉利欽自傳—我的自述.
- ↑ http://www.cuhk.edu.hk/ics/21c/issue/articles/057_991204.pdf
- ↑ Timeline of a Leader. CBC. October 1998 [2007-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6).
- ↑ 中央社:葉爾欽生平大事紀
- ↑ 中青線上-青年參考:揭秘1993年「黑色十月事件」中葉利欽的近衛軍 2007年1月31日
- ↑ [1]
- ↑ http://www.cuhk.edu.hk/ics/21c/issue/articles/057_991204.pdf
- ↑ http://www.people.com.cn/BIG5/guoji/209/8798/8800/20020820/803322.html
- ↑ 美國有線新聞網絡, October 7, 2002
- ↑ 詳訊: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宣布辭職. 新浪新聞. 1999-12-31 [2017-08-05].
- ↑ BBC:葉利欽辭職 1999年12月31日
- ↑ Mikhail Gorbachev and Boris Yeltsin Speak out Against Putin’s Reforms. MosNews.com. 2004-09-16 [2007-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19).
- ↑ Putin Was Right Choice for Russia—Boris Yeltsin. MosNews.com. 2006-01-30 [2007-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6).
- ↑ 中醫讓葉利欽返老還童 《環球時報》 (2001年7月10日第六版)
- ↑ 明報:晚年享福 周遊列國 2007年4月24日
- ↑ 17.0 17.1 У первого президента не выдержало сердце. Komsomolskaya Pravda. 2007-04-24 [2007-04-24].
- ↑ Ельцин умер от остановки сердца. Lenta.ru. 2007-04-23 [2007-04-24].
- ↑ Russian ex-president Yeltsin dies. BBC. 2007-04-23.
- ↑ Former Russian President Yeltsin dies. Sky News. 2007-04-23.
- ↑ BBC News Yeltsin to lie in state in Moscow retrieved on 24 April 2007
- ↑ Former Russian President Boris Yeltsin, who helped bring demise of Soviet Union, dead at 76. Fox News Channel. 2007-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8).
- ↑ Tony Halpin. "Yeltsin, the man who buried communism" The Times. 24 April 2007
- ↑ President's decree of mourning day. 2007-04-23 [200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28).
- ↑ Vladimir Putin`s Address on the Occasion of Boris Yelstin’s Passing Kremlin, 23 April 2007. Retrieved: 24 April 2007
- ↑ In quotes: Reactions to Yeltsin death 23 April 2007.
- ↑ 外交部發言人:中國對葉利欽逝世深表哀悼
- ↑ President and Mrs. Bush Saddened by the Death of Former Russian President Boris Yeltsin The White House, April 23, 2007. Retreived: 2007-04-23
- ↑ Lettre de condoléances de M. Jacques CHIRAC à la suite du décès du Président Boris ELTSINE Présidence de la République, April 23, 2007. Retrieved 2007-04-23.
- ↑ In quotes: Reactions to Yeltsin death. BBC. 2007-04-23.
- ↑ 普京表示蘇聯的解體是歷史性轉變. 俄新網. 2007-12-19 [2014-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9).
- ↑ Yeltsin Orders Referendum on a New Constitution. 紐約時報. 1993-10-16 [2014-07-30].
- ↑ 33.0 33.1 鮑里斯·葉利欽功過由後人評說. 俄新網. 2007-04-24 [2014-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9).
- ↑ 抵制索契冬奧會有些不近情理.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 2012-02-10 [2014-03-19].
- ↑ 戈氏開講談改革 俄高層勸其勿再提「重建」. 俄新網. 2013-04-01 [2014-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9).
- ↑ 民調: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仍是最不受歡迎的俄領導人. 俄新網. 2012-02-02 [2014-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9).
- ↑ Alexander Zinoviev. 英國衛報. 2006-04-24 [2014-03-19].
- ↑ Alexander Zinoviev. 英國每日電訊報. 2006-04-24 [2014-03-19].
- ↑ Boris Yeltsin. 英國每日電訊報. 2007-04-23 [2014-03-19].
- ↑ World: Europe Yeltsin warns critics over Chechnya. BBC. 1999-11-17 [201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