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鮑承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鮑承先

鮑承先(?-1645年),明朝末年清朝初年山西應縣人,後入漢軍正紅旗

原是明朝副將萬曆年間為參將天啟二年(1622年),他投降後金,仍為副將。天聰三年(1629年)入文館,隨皇太極攻打明朝京師順天府。據說他參與反間計誅殺袁崇煥。八年(1634年)為二等輕車都尉,崇德元年(1636年),被改國號為清的皇太極授為內秘書院大學士,三年(1638年),為吏部右參議,五年(1640年)為明朝錦州,畏縮退避被論罪,因病解任。順治二年(1645年),鮑承先去世。

人物生平

歸降後金

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努爾哈赤率領後金八旗軍由懿路、蒲河,進攻瀋陽、遼陽,鮑承先分兵出城駐守,不戰而退,損失百餘人,被俘數千人,鮑承先逃回城中。次年,總兵賀世賢戰死,沈、遼相繼失守,鮑承先退守廣寧。

天命七年(1622年),後金大汗努爾哈赤率兵大舉進攻西平堡,鮑承先隨總兵劉渠奉命馳援,遭遇後金軍伏擊導致大敗,最後全軍覆沒,劉渠戰死,鮑承先敗逃。遼東巡撫王化貞棄廣寧城,游擊孫得功等人迎清軍入廣寧城。

鮑承先隻身隱匿數日,最後投降後金。努爾哈赤仍授他副將之職。[1]

計除崇煥

天聰三年(1629年)十二月,皇太極率軍伐明,鮑承先跟隨鄭親王濟爾哈朗由龍井關入關進攻馬蘭峪,招降其守將。到了北京城下,又招降了明朝的牧馬廠太監,得到許多明朝戰馬。由於他忠於後金,後金的決策大臣寧完我推薦他在文館任職。文館是清朝初期的內閣,從這時起,鮑承先開始參預後金統治集團的軍政大事。[2] 這時,後金軍兵臨北京城下,擊敗明軍於德勝門外,明遼東經略袁崇煥率軍2萬人馳援,屯廣渠門外,憑險設伏,成為後金軍的主要威脅。皇太極召鮑承先、高鴻中密議,讓他們用計殺袁崇煥。

鮑承先抓了幾個明朝太監監禁起來,採取反間計韻方式,偽造與袁崇煥有秘密聯絡的情節,故意讓這幾個太監偷聽到,然後又故意讓他們逃走,崇禎皇帝聽信了太監的報告,馬上殺了袁崇煥。 袁崇煥是明末著名將領,這對後金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勝利。

由此,鮑承先越發得到皇太極的信任。此後數年,他或征戰,或招降,在後金對明的戰爭中立了不少功勞。並屢次上書建議,對完善後金的政權建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3]

隨軍伐明

天聰五年(1631年),鮑承先跟從皇太極攻打大凌河,設計招降了翟家堡。

天聰六年(1632年)十一月,皇太極詢問文館的諸位文臣,考察各部的啟心郎的政績好壞來進行取捨。鮑承先與寧完我范文程上奏疏說:「應當考察他們的進言,有的人是真心為了國家,有的人巧言令色,應該以這個為準決定他們的去留。」

天聰七年(1633年)五月,明將孔有德耿仲明前來歸降,他們的船停留在鎮江。鮑承先上疏說:「我們應該快點創建用水師攻打明朝,否則,明朝也用水師來抵禦我們,那就不能有效攻打他們了。」七月,清軍九攻克了旅順,鮑承先又請求將鎮江的兵船停留在蓋州,以占領周邊的各個島,以仁義安撫那裡的民眾。

天聰八年(1634年)五月,皇太極攻打明朝山西大同,明朝總督張宗衡、總兵曹文詔等人讓鮑承先次子鮑韜寫信給鮑承先請和。起初鮑承先投降,明軍將鮑韜投入了應州的監獄,後來放他出來並讓他送信,在山上行走的時候,遇到了蒙古土謝圖濟的農兵,將鮑韜等人的馬奪走了,並且砍了鮑韜和他的隨從。蒙古騎兵走後,鮑韜又醒了過來。有一個叫做馮國珍的人,把鮑韜送到了後金貝勒代善的大營,並且與鮑承先相見,隨後鮑承先將他引薦給皇太極。皇太極見鮑韜受傷很嚴重,將他留在了軍中,並讓馮國珍將信送回。

天聰九年(1635年)正月,鮑承先上疏說:「我私下裡看見元帥孔有德、總兵耿仲明等人為他們的部將請求敕命,皇上允許他們自己行動。帝王開國,首先就應該注重自己的名號與儀制,自應該有上下之分。如果您想招來更多的投降者,可以讓吏部去下詔招攬,使皇恩是出於您的而不是大臣的。」皇太極很不以為然,對他說:「孔有德等人率眾航海遠來,他們的功勞不小。任用賢人要說一不二。我誠心對待部下,之前已經有旨意了,怎麼能隨便更改?你當初失敗後來歸降,如今尚且位列諸功臣,受到朝廷的恩養。難道前來歸順的將領就沒有功勞了嗎?我對你說的這些話也並不是責備你,我深知你也是誠心上書進諫,所以我也以誠心來開導你。」

備受重用

天聰九年(1635年)八月,睿親王多爾袞討伐察哈爾蒙古時得到了元朝末年流落到漠北的傳國玉璽,鮑承先請求命工部製做安放玉璽的寶盒,並且要求選擇一個吉日,親自率領群臣到城外迎接玉璽進宮,還要頒布得到傳國玉璽的詔書給滿、漢、蒙古各族人,皇太極聽從了他的建議。不久,鮑承先和其他齊集而來的漢官寧完我、范文程、羅繡錦、梁正大、齊國儒、楊方興等也勸說皇太極順天意,合人心,受尊號,定國政。第二天,諸貝勒都寫出了自己的誓詞,送皇太極審閱,十二月二十八日,代善阿巴泰濟爾哈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薩哈廉杜度岳托豪格諸貝勒都先後宣讀了修改後的誓詞。恰逢此時趕到盛京的外藩漠南蒙古諸貝勒,也要求皇太極上尊號,於是滿蒙諸貝勒聯合懇求皇太極即皇帝位。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並改文館為內三院,鮑承先被授為內秘書院大學士。崇德三年(1638年),又改為吏部右參政。皇太極準備以郡王禮祭祀貝勒岳托,吏部誤傳岳托子襲爵郡王,理應受罰,但被寬免。

崇德四年(1639年),漢軍八旗創立,鮑承先隸屬於漢軍正紅旗。

崇德五年(1640年),鮑承先跟從鄭親王濟爾哈朗等人圍困錦州,鮑承先防守袞塔。耕作時節明軍傷害了清朝的農民,鮑承先退軍不去援救,按律應該處死,皇太極將其投入大牢。後來因病被放出。

晚年逝世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十月,清世祖順治帝定鼎北京,鮑承先跟從順治帝入關,因功順治帝賜給鮑承先銀幣、鞍馬。

順治二年(1645年),鮑承先逝世,順治帝命大學士范文程驗看裝斂及安葬準備情況,並賜祭品。

主要成就

從天聰三年(1629年)十二月起,鮑承先開始跟從皇太極參與攻打明朝的作戰,到達北京城下後,鮑承先又招降了明朝的牧馬太監,並且得到明朝許多戰馬。由於他忠於後金,後金的決策大臣寧完我推薦他在文館任職。從這時起,鮑承先開始參預後金統治集團的軍政大事。並且鮑承先與高鴻中一起,參與使用離間計誅殺明將袁崇煥。此後數年,他在後金對明的戰爭中立了不少功勞。[4]

清朝入關定都燕京後,鮑承先成為第一任內閣宰相,參與當朝軍國大事。他與寧完我、范文程一起上疏建言:為明崇禎帝發喪,安撫宗室,舉用遺臣,減免稅賦,舉辦鄉試,訓練保甲,法堯舜拯救蒼生,效湯武不殺無辜。他的奏章受到順治皇帝攝政王多爾兗的讚賞。

人物評價

清史稿》:承先以完我薦直文館,而先完我入相,參預軍畫。間除敵帥,皆有經綸。草昧之績,視蕭、曹、房、杜,殆無不及也。

吳正治:"初,公從大兵攻永平、昌黎,諸將縱兵俘掠。公獨嚴勒所部,秋毫無犯。全活以數十萬計、民甚德之。又以創業之初,首需人才,既秉銓政,尤留意選拔,每下城邑。輒簡拔奇俊之士擢用之。雖在大位,居高清謹,身歿之日,家無餘蓄。

家族成員

父親

鮑崇德

兒子

鮑敬,襲爵三等阿思哈尼哈番(男爵),初授河北總兵,康熙四年,隨陝西提督王一正追剿李自成餘部郝搖旗,因為縱賊不追,降四級,回旗,後復為大同總兵。

人物故居

在北京西城區宣武門以西有座明清時期的王府,沿府東圍牆,一條南北拖東的丁字形胡同,與東西向的"石駙馬大街"相聯,這丁字形胡同就叫"鮑家街"。據山西應州《鮑氏家譜》載:此府清初是秘書院大學士鮑承先公所居,稱"鮑丞相府",也可能據此巷名始稱"鮑家街"。鮑承先是應州鮑氏始遷祖孟輝公五世孫,是清初第一位漢族丞相。卒於北京,葬京西沙鍋村,墓碑猶存。鮑丞相府由其子鮑敬等居住,後鮑敬任河北總兵、遷大同總兵,即返大同居住,時為康熙年間。如今,這座府的外部還比較完整,牆垣保留了原貌,從正門以北已經進行了改建。民國年間這裡曾是中華大學,後改為民國大學,現為中央音樂學院校址。其府門、正殿、後樓等建築仍然完好。

史籍記載

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二·列傳十九[5]

視頻

清初宰相鮑承先

參考資料

  • 《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二·列傳十九》:七年三月,上克氵審陽、遼陽,世賢戰死,承先退保廣寧。八年正月,克西平堡,承先從秉誠及總兵劉渠、祁秉忠等自廣寧赴援,渠、秉忠戰死,承先與秉誠敗走,全軍盡殪。巡撫王化貞棄廣寧走入關,游擊孫得功等以廣寧降。承先竄匿數日,從眾出降,仍授副將。
  • 《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二·列傳十九》:天聰三年,太宗自將伐明,自龍井關入邊,承先從鄭親王濟爾哈朗略馬蘭峪,屢敗明兵,承先以書招其守將來降。師進薄明都,承先復招降牧馬廠太監,獲其馬騾以濟師。明經略袁崇煥以二萬人自寧遠入援,屯廣渠門外,憑險設伏。貝勒豪格督兵出其右,戰屢勝。
  • 《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二·列傳十九》,國學網
  • 鮑承先 ,朔州新聞網
  • 《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二·列傳十九》,國學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