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鴨絨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鴨絨鄉

中文名 : 鴨絨鄉

所屬地區: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縣

鴨絨鄉地處惠水縣東南面,距縣城29公里,東與擺金鎮相鄰,西與好花紅鄉接壤,南與雅水鎮相連,北與和平鎮結合。全鄉總面積71.4平方公米,轄7個行政村,6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7710人,3465戶,其中苗族人口占全鄉總人口的95%,人口密度為248人/平方公里。全鄉共有十個黨支部,一個機關支部、兩個學校支部和七個農村支部共299名黨員。總耕地面積845.4公頃,其中:田549公頃,土296.4公頃。因地處居中,交通便利,自然成為周邊人流、物流的集散地,素有梨柿之鄉的美稱。全鄉森林覆蓋率為:21%,退耕還林面積為790畝。 [1]

鄉情概況

鴨絨鄉為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縣下轄的一個鄉,地處惠水縣東南面,距縣城29公里,東與擺金鎮相鄰,西與好花紅鄉接壤,南與雅水鎮相連,北與和平鎮結合。

建制沿革

1930年置牙寨鎮及牙絨、松雍2鄉。

1941年置文華鄉。

1953年析設鴨寨、鴨絨、興隆、花場等鄉。

1958年撤鄉併入紅專公社。

1963年改建鴨絨、鴨寨2公社。

1984年社改鄉。1991年合併置鴨絨鄉。

鄉鎮經濟

總體要求: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十七大精神為指導,用科學發展觀總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主線,着力抓住西部大開發、新階段扶貧開發、中央加大少數民族地區扶持力度三大機遇,着力實施"生態立鄉、農業穩鄉、產業興鄉、商貿活鄉、城建強鄉、文化亮鄉" 六大發展戰略,不斷提高綜合經濟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不斷推動三個文明協調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發展思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十七大精神為指導,用科學發展觀總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主線,搶抓新西部大開發、新階段扶貧開發、中央加大少數民族地區扶持力度三大機遇,着力實施"生態立鄉、農業穩鄉、產業興鄉、商貿活鄉、城建強鄉、文化亮鄉"六大發展戰略思路和"1511"社會經濟重點發展定位。"1511"社會經濟重點發展定位即:培育一個產業,即培育特色種植業(水晶梨、柿子、佛手瓜種植,擴大梨、柿、瓜規模,提升梨、柿、瓜品質、塑造梨、柿、瓜品牌);打造五個基地,即打造方解石生產基地、蛋雞養殖基地、種草養鵝基地、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特色民族手工藝品生產基地;建設一個中心,即以小城鎮建設為依託,建設以特色農產品交易為主的商貿中心。唱響一個品牌(苗族文化品牌)。唱響苗族(占全鄉總人口96%)文化品牌,挖掘、傳承和發揚我鄉多姿多彩的苗族文化,對苗族的歌舞、服飾、民風民俗和三月三"掏姨媽菜節"、七月"秋坡節"等重大民族節日進行包裝和打造,提升文化底蘊,推動民族文化良性發展。

視頻

貴州省惠水縣鴨絨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