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鴨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鴨茅
來自快資訊的圖片
鴨茅

中文名稱 :鴨茅

別 稱 :雞腳草,果園草

:植物界

分布區域 :歐、亞溫帶地區;北非;北美等

鴨茅(學名:Dactylis glomerata L.)多年生草本,疏叢型。鬚根系,密布於10~30厘米的土層內,深的可達1米以上。稈直立或基部膝曲,高70~120厘米(栽培的可達150厘米以上)。葉稍無毛,通常閉合達中部以上,上部具脊;葉舌長4~8毫米,頂端撕裂狀;葉片長20~30(45)厘米,寬7~10(12)毫米。圓錐花序開展,長5~20(30)厘米;小穗多聚集於分枝的上部,通常含2~5花;穎披針形,先端漸尖,長4~5(6.5)毫米,具1~3脈;第一外稃與小穗等長,頂端具長約1毫米的短芒。穎果長卵形,黃褐色。鴨茅營養價值好,鮮草營養期粗蛋白質含量可高達18.4%,相當可觀,可青飼或調製乾草、製作青貯,也可放牧利用。[1]

形態特徵

多年生。稈直立或基部膝曲,單生或少數叢生,高40-120厘米。葉鞘無毛,通常閉合達中部以上;葉舌薄膜質,長4-8毫米,頂端撕裂;葉片扁平,邊緣或背部中脈均粗糙,長 10-30厘米,寬4-8毫米。圓錐花序開展,長5-15厘米,分枝單生或基部者稀可孿生,長5-15厘米,伸展或斜向上升,1/2以下裸露,平滑;小穗多聚集於分枝上部,含2-5花,長5-7毫米,綠色或稍帶紫色;穎片披針形,先端漸尖,長4-5(6.5)毫米,邊緣膜質,中脈稍凸出成脊,脊粗糙或具纖毛;外稃背部粗糙或被微毛,脊具細刺毛或具稍長的纖毛,頂端具長約1毫米的芒,第一外稃近等長於小穗;內稃狹窄,約等長於外稃,具2脊,脊具纖毛;花葯長約2.5毫米。花果期5-8月。染色體2n=14(Stebbins,Zohary 1959),28(Davies J.G. 1927),42(Hansen,Hill 1953b)。[2]

分布範圍

分布於我國新疆、天山山脈的森林邊緣地帶、四川的峨眉山、二郎山、邛崍山脈、涼山及岷山山系海拔1600~3100米的森林邊緣、灌叢及山坡草地;並且散見於大興安嶺東南坡地。栽種鴨茅除馴化當地野生種外多引自丹麥、美國、澳大利亞等國。青海、甘肅、陝西、吉林、江蘇、湖北、四川及新疆等省(區)均有栽培;鴨茅原產歐洲、北非和亞洲溫帶,後引入全世界溫帶地區。

生長環境

鴨茅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最適生長溫度為10-28℃,30℃以上發芽率低,生長緩慢。耐熱性優於多年生黑麥草、貓尾草和無芒雀麥,抗寒性高於多年生黑麥草,但低於貓尾草和無芒雀麥。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廣,但在潮濕、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或有灌溉的條件下生長最好,比較耐酸,不耐鹽漬化,最適土壤pH值為6.0-7.0。耐蔭性較強,在遮蔭條件下能正常生長,尤其適合在果園下種植。[2]

栽培技術

單播以條播為好,混播時撒播、條播均可。播種宜淺,稍加覆土即可,也可用堆肥覆蓋。幼苗期應加強管理,適當中耕除草,施肥灌溉。鴨茅需肥較多,每次刈割後都宜適當追肥,特別氮肥尤為重要。 國外資料報道,每畝施氮肥37.5千克時,其產草量最高,畝產乾物質達1200千克;但若超過37.5千克,則植株數量減少,產量下降。鴨茅以抽穗時刈割為宜,此時莖葉柔軟,質量較好。收割過遲,纖維增多,品質下降,還會影響再生,據測定初花期與抽穗期收割相比,再生草產量下降15~26%。此外,割茬不能過低,否則將嚴重影響再生。留種時宜稀播,氮肥不宜施用過多。其種子約在6月中旬成熟,當花梗變黃時即可收穫。每畝可收種子15千克左右。

主要價值

鴨茅草質柔軟,牛、馬、羊、兔等均喜食。幼嫩時尚可用以餵豬。葉量豐富,葉占60%,莖約占40%。鴨茅可作用放牧或製作乾草,也可收割青飼或製作青貯料。鴨茅的化學成分隨其成熟度而下降。再生草葉多莖少,基本處於營養生長,其成分與第一次由割前的孕穗期相近。其鉀、磷、鈣、鎂的含量也隨成熟度而下降,銅含量在整個生長期變化不大。第一次收割的草含鉀、、鐵較多,再生草含較多。鴨茅抽穗期的維生素含量很高,尤其胡蘿蔔素含量,30毫克/千克、維生素E248毫克/千克。微量元素含量也豐富,100毫克/千克、錳136毫克/千克、銅7.0毫克/千克、鋅21.0毫克/千克。鴨茅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高,鴨茅形成大量的莖生葉和基生葉,適合於放牧、青貯或刈制乾草。葉量豐富的放牧用草種,冬季保持青綠,在冬季氣候溫和的地方還能提供部分青料。在連續重牧條件下,不能較好地長久保持生長,但是,如果放牧不充分,形成大的株叢,就會變得粗糙而降低適口性,故適於輪牧。播種當年刈割1次,畝產鮮草1000千克,而第二、三年可刈割2~3次,畝產鮮草3000千克以上。生長在肥沃土壤條件下,畝產鮮草可達5000千克左右。此外,鴨茅較為耐蔭,與果樹結合,建立果園草地,在我國果品產區是有發展前途的。[3]

破譯基因組合

科技日報訊 (張喆記者盛利)在我國西南地區海拔1600米至3100米的森林邊緣地帶及山坡草地上,有一種其貌不揚的草,名叫「鴨茅」。這種不起眼的小草,卻是世界四大廣泛栽培的禾本科牧草之一,不僅可用於青飼、青貯或調製乾草,還因適應能力強、抗旱、耐瘠薄等,在邊際土地及石漠化深度貧困區草牧業發展中發揮着重要作用。[4]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