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鸛嘴翡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鸛嘴翡翠
鸛嘴翡翠
原圖鏈接

中文學名:鸛嘴翡翠
拉丁學名:Pelargopsis capensis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綱:今鳥亞綱
目:佛法僧目
亞目:翠鳥亞目
科:翠鳥科
屬:鸛嘴翡翠屬
種:鸛嘴翡翠
亞種:13種
命名者與年代:Linnaeus, 1766
英文名稱:Stork-billed Kingfisher
保護級別:無危(LC) IUCN標準

鸛嘴翡翠學名Pelargopsis capensis[1]:體長33-37厘米。體重140-200克。共有13個亞種,體型大,嘴形巨大、側扁,似鸛嘴,紅色,嘴峰兩側有鼻溝。頭灰褐色,上體藍色,下體和寬闊的領環赭土色,腳紅色。多單獨活動,常躲藏在樹叢之中,站在水邊樹枝上注視着水面,當發現食物時,則扎入水中捕捉。性情膽小,主要以甲殼類和水生昆蟲為食,也吃蜥蜴、鼠類、、蝗蟲和螞蚱等小型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飛翔時翅上無斑。有時也會利用天然的樹洞。每窩產卵2~5枚,一年繁殖1次或是2次。[2]主要棲息於海拔1200米以下的常綠闊葉林中、溪流與河谷岸邊。廣泛分布於東南亞各地及印度。

形態特徵

鸛嘴翡翠是中型鳥類,嘴形巨大,粗長而尖,形狀好像鸛的嘴,呈紅色。額部、頭頂、枕部為灰褐色,後頸有一個寬闊的赭黃褐色領環。背部為天藍色,腰部、尾上覆羽和尾羽為藍色。上背、肩部和翅膀的表面為深鐵藍色,上背微綴綠色。初級飛羽黑色,羽緣的顏色較淡,次級飛羽為暗藍色。頦部喉部胸部腹部、翅下覆羽和腋羽等整個下體均為赭黃褐色,其中頦部和喉部的顏色較淡。虹膜褐色,腳紅色。嘴紅色、側扁;嘴峰兩側有鼻溝;尾較嘴長;翼形短圓。小量度:體重140-200克,體長350-370毫米,嘴峰72-84毫米,翅146-165毫米,尾94-98毫米,跗蹠15毫米。相似種藍翡翠體型和嘴均較小,頭黑色;頦、喉、上胸和領環白色,翅上覆羽黑色。飛翔時翅上有白色翅斑,區別甚明顯。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1200米以下的常綠闊葉林中溪流與河谷岸邊。在有灌叢或疏林的、水清澈而緩流的小河、溪澗、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活動。

生活習性

鸛嘴翡翠性孤獨,多單獨活動,平時常常直挺地停息在近水的低枝、蘆葦或岩石上,伺水中捕魚機捕食魚蝦等,和其他翠鳥一樣,扎入水中後,還能保持極佳水中捕魚的視力,因為,它們的眼睛進入水中後,能迅速調整水中因為光線造成的視角反差。所以翠鳥的捕魚本領幾乎是百發百中。主要以魚、蝦、甲殼類和水生昆蟲為食,也吃蜥蜴、鼠類、蛙、蛇、蝗蟲和螞蚱等小型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叫聲:亮而尖的「wiak wiak」似笑聲,告警時作粗嚎。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3-6月。營巢於河岸上的岩洞中,自己掘洞營巢,巢洞呈隧道狀,洞的末端擴大為巢穴,這些洞穴一般不加鋪墊物。卵直接產在巢穴地上。有時也在河邊的樹洞中營巢。每窩產卵3-5枚,但大多為4-5枚。卵在大小為34-38毫米×30-32毫米。雄雌親鳥輪流孵卵。雛鳥晚成性。

分布範圍

原產地:孟加拉國、文萊達魯薩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和泰國。
遊蕩:中國。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視訊

鸛嘴翡翠(Stork-billed Kingfisher)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