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水芋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水芋草
t01451680427d78b966.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8370513&sid=8687504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黃水芋草

漢語拼音:Huánɡ Shuǐ Yù Cǎo
性味:味苦;辛;性涼;有小毒
功能主治:治小兒癬瘡。研末調菜油外搽

黃水芋草,中藥材名。本品為罌粟科植物血水草的全草。功能主治為:治小兒癬瘡。研末調菜油外搽。[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黃水芋草

拼音名:Huánɡ Shuǐ Yù Cǎo

出處

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

罌粟植物血水草的全草。

功能主治

治小兒癬瘡。研末調菜油外搽。[2]

摘錄

中藥大辭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爛敷;或研末調敷。[3]

化學成分

根莖含血根鹼(sanguinarine),白屈菜紅鹼(chelerythrine)。

形態特徵

多年生無毛草本,具紅黃色液汁。根橙黃色,根莖匍匐。葉全部基生,葉片心形或心狀腎形,稀心狀箭形,長5~26厘米,寬5~20厘米,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耳垂,邊緣呈波狀,表面綠色,背面灰綠色,掌狀脈5~7條,網脈細,明顯;葉柄條形或狹條形,長10~30厘米,帶藍灰色,基部略擴大成狹鞘。花葶灰綠色略帶紫紅色,高20~40厘米,有3~5花,排列成聚傘狀傘房花序;苞片和小苞片卵狀披針形,長2~10毫米,先端漸尖,邊緣薄膜質;花梗直立,長0.5~5厘米。花芽卵珠形,長約1厘米,先端漸尖;萼片長0.5~1厘米,無毛;花瓣倒卵形,長1~2.5厘米,寬0.7~1.8厘米,白色;花絲長5~7毫米,花葯黃色,長約3毫米;子房卵形或狹卵形,長0.5~1厘米,無毛,花柱長3~5毫米,柱頭2裂,下延於花柱上。蒴果狹橢圓形,長約2厘米,寬約0.5厘米,花柱延長達1厘米(果未成熟)。花期3~6月,果期6~10月。[4]

分布區域

安徽浙江西南部、江西福建北部和西部、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西南部、四川東部和東南部、貴州雲南(東北及東南部)。[5]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400~1800米的林下、灌叢下或溪邊、路旁。[6]

參考資料

  1. 黃水芋草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黃水芋草中醫世家
  3. 黃水芋草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4. 黃水芋草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5. 黃水芋草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6. 黃水芋草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