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河·南豐曾子固先生集·卷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河·南豐曾子固先生集·卷十》是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曾鞏的作品之一。選自《曾鞏文集》·雜議十篇。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1],世稱「南豐先生」。

原文

知今者莫若考古,知古者莫若師經。經者,萬世之法也。自教學廢而經術不盛行於天下,言理者舍經而各師其意,此後世之患也。

若治水之說亦有焉,昔是之時,水害遍於中國,堯能得禹之材而屬任之,禹能知水之性而順導之,然後水之害熄。其法之可見者,《禹貢》是也。自禹功立而更三代,千有餘年無水害。周定王之時,河始徙禹之跡,自此水之為中國害者特河耳。

漢以來言治河者眾矣。齊人延年則以謂宜出之匈奴。許商、韓牧則以謂宜復其故道。田、谷永則以謂宜屬之天事。關並、賈讓則以謂宜棄水沖之地以肆其行,穿溉漕之渠以短其勢。王橫則以謂宜徙之寬平。王延則以謂宜為堤防。平當則以謂堤防不可以為固。張戎則以謂宜弛灌溉之防,使水得自去。

數說者各異,然未嘗知圖患者莫若究其原,究原者莫若求之經,求經者莫若《禹貢》之可信,而各率私意,次進其說,故考之而無本,推之而難行,此舍經之害也。

方漢之時,經術雖不盛行於天下,然學經者猶不盡廢,而害已然。至今千有餘年,言經者益少矣,決事者用私見耳。故明策以謂《禹貢》之學久廢,而以訪問於學者,此可謂於千載之論中其所大蔽,當今之務明其所大本也。

夫《書》稱五行,水曰潤下,則就下者水之性也。禹知其然而治之,欲使順其歸。蓋地之形,雍州高而兗冀下,故其有事也,始兗冀而終於雍,此高下先後之異也。天下至廣,百川至眾矣,使小水皆致其力,則功有所不逮而日有所不給也。故治江之道,使之順則河、潛皆得合而行;治河之道,使之順則漳、滏皆得附而泄。它皆然。故用力少而敗功多,用日近而見效遠。故所謂治其大而小者從之,能知其要者也。曰江、曰淮、曰河、曰濟,經瀆之所最大而施功之所最多,此其名之尤章章可見者也。計其力則州十有二師,九州當二十七萬人,計其日則四年而畢,此用力多少之數也。夫禹之於水,知其地形高下、所治先後,又知其法之要,又能審其名,揆其功,定計於此,然後施功於彼,此所以能去水之敗也。

宋興,百川循道,為敗者不過於河,興國之間防村之決為尤甚。當此之時,勞十萬之眾,然後復理,天子為賦詩,比《瓠子》之歌。今橫胡、商胡再決,自天子大臣謀救講利害之勤矣,明策訪《禹貢》之法於學者,必將要之可行。夫古今之變雖殊然也,形之高下不易,至於明其所治之先後小大與其法之要,而辨其名、審其用人之多少,定計於此,然後施功於彼,則禹之跡有不得盡循,之法有不得而改也,在詳酌而法之耳。

作者簡介

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2]後,熙寧二年(1079)先後在齊、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四年,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曾鞏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唐論》是代表作,可與歐陽修的《朋黨論》媲美。著名有《墨池記》、《越州趙公救災記》、《寄歐陽舍人書》和《福州上執政書》。曾鞏也擅長寫詩,有四百餘首傳世。曾鞏培養了一批名儒,陳師道王無咎、曾肇和曾布受業於他。

視頻

黃河·南豐曾子固先生集·卷十 相關視頻

曾鞏存世的唯一書法作品,拍賣了2.07億
2019年「紀念曾鞏誕辰100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