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河人家(耿永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河人家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黃河人家》中國當代作家耿永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黃河人家

那年深秋,我隨縣委宣傳部、縣文聯的文友去百里以外的黃河岸邊採風。

沿途山山窪窪全是棗樹,村莊都深藏在一片片棗林里。棗林下面是懸崖絕壁,令人頭暈。

我對黃河是熟悉的。

我外婆家就在離我們村20里的黃河畔吳家渠村。

小時候,我常跟母親去外婆家。

順着一條深溝的羊腸小路一直朝東走,山高溝深,陰森森的。十幾里深溝出來,爬上高山頂上的李家山村,視野才開闊了,明亮了。轉過一個大彎就望到了黃河,望見河對岸的山西。一到福樂坪村,黃河就在眼皮底下。運氣好時,能看到黃河浪濤里順流而下的幾隻木船,看到搬船的艄工、拉船逆行的縴夫,還有腰裡綁了兩隻葫蘆在大河裡游泳的人們——那情景、那氣象,完全是另一個天地,讓少年的我大開眼界,驚奇不已。

於是,我常望着奔騰不息的黃河出神,想象着她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望着對岸山西的農村發呆,在我心目中,黃河是神聖的,山西是令人嚮往的。

從此,黃河、木船、艄工、縴夫,山西的村莊,甘甜的大紅棗,慈祥的外婆,給我留下美好記憶,為我的少年生活增添了另一種色彩。

印象最深的是正月里,我們這邊響吹細打扭秧歌,嗩吶聲聲;河對岸山西人卻驚天動地擂大鼓,鑼鼓陣陣。兩岸百姓有一個共同的隆重儀式——拜謁黃河邊的河神廟。黃河沿岸的人們叫黃河為「老爺河」,祈禱老爺河以神的慈悲,護佑眾生。

那時,我們山後人喜愛河畔人家的大紅棗,個大肉厚甘甜;河畔人則羨慕山后土質好,打糧多,不愁吃。沿黃河畔都是紅膠泥地,石山戴土帽,長不出好莊稼。「花錢靠地皮,吃糧靠山西」。年輕女子們都想法嫁到山西柳林、中陽縣一帶去吃玉米圪梁,過好光景。外婆家生活也不好,我晚上常常餓的睡不着,外婆就偷偷從院子棗笆上抓一把紅棗塞到我被窩。

後來,我對外婆家門前這條大河的來歷有了深刻的理解。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這條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的大河,在上遊河套地區是東西走向,流到這裡急轉為南北走向。它由鄂爾多斯高原奔騰而來,左帶呂梁,右攜陝北。年年歲歲,黃河巨浪依然,亘古不變。

我清楚地記得,1980年2月的一天晚上,去三交趕集的三爺滿身泥水地逃了回來。原來他坐的小木船從三交返回界首時,因黃河冰凌太稠,木船沉沒,遇難24人。三爺在冰河裡被人救起,死裡逃生,披了一件好心人給的爛棉襖連夜跑回來。

從此,我對河畔人家又多了幾分同情和憐憫,對黃河多了幾許恐懼和敬畏。

我們的車子在一個叫做前峁的村子向東一拐,從大山深處兩個窄窄的人工隧道穿過,來到黃河畔界首古渡口。

眼前是一灘茂密的棗樹林,窯洞和平房都掩映在棗林里,棗林平展展的,氣勢宏大,一個紅棗的世界。沿黃公路從村中通過,一派棗鄉風光立刻吸引了大家,同行的攝影家紛紛操起長槍短炮對準眼前美景......

界首是四個自然村的總稱,北臨吳堡縣,南靠清澗縣,西連綏德縣。對岸是山西省中陽縣和柳林縣的三交鎮,自古有「鼓擊震兩省,雞鳴驚四縣」之美譽。每月初一、初五遇集,古渡口人來車往,群眾經常去山西三交鎮趕集。

這裡自然景觀瑰麗,人文歷史深厚。既能觀望黃河大峽谷,重溫當年紅軍東征情景,又能參觀「黃河母親」巨峰和「闖王寨」景觀,過河觀瞻三交鎮劉志丹犧牲的遺址,

黃河岸邊曾上演了許多悲壯的故事。

我在資料上看到,1936年2月,紅軍東征要從離界首五里的溝口村渡口過黃河。

當時,上級給綏德蘇維埃主席李萬春布置的任務是準備七十多石細糧(兩萬多市斤);打造8隻過河的特用船;選調一二百名水手划船送紅軍過河。

李萬春和黃河畔人民沒敢怠慢,豁出性命完成任務——

在離黃河數里的王家山村拐溝里秘密造船。木匠、鐵匠都是河畔上最好的匠人,晝夜奮戰,按期完成任務。群眾勒緊褲帶給紅軍捐糧食。溝口、河底、吳家渠、福樂坪、界首以及周圍三四十里的村子裡,碾磨晝夜不停給紅軍加工米麵做乾糧;許多身強力壯的男人都成為水手訓練搬船渡河。

正月下旬的一個晚上,渡河開始。

溝口村成了紅軍東征的橋頭堡。

村里殺了十幾頭豬,慰問彭德懷將軍率領的紅一方面軍。

咆哮的黃河挾着巨大的冰塊洶湧而下,8隻木船一字排開,向對岸衝去。先遣隊員躍上岸,向敵人甩出一排手榴彈,打退巡邏的敵人。群眾送紅軍過河整整七天七夜。當時民歌唱道:「正月二十八,紅軍結疙瘩。溝口過的河,坪上往上爬......」

紅軍東征時,周恩來、彭德懷葉劍英等中央領導和紅軍高級將領曾在這片土地上留下深深的足跡。黃河人家裡也走出了李萬春、賀光華、李尚德等許多優秀人物。

黃河浩浩蕩蕩,奔騰不息。

它將永遠記載着勤勞、淳樸、善良的黃河兒女為革命做出的無私奉獻…..

驅車來到界首渡口。

說是渡口,其實是一處較為平整的河灘。

這是一隻機動鐵船,一次可以載兩輛小車和十幾個人過河。大家上了船,朝黃河對岸渡去。

馬達轟鳴,波濤澎湃,河面開闊,水流湍急,船行平穩。大家迎風而立,觀賞黃河美景。

船靠岸後,眼前的三交鎮河堤高築,公路平坦,人來車往,建築氣派。三交是因地處柳林、石樓和陝西清澗三縣而得名。大家又乘車向一個叫鏊子疙瘩山駛去。山路陡峭,車行艱難。上山後,一行人匆匆來到劉志丹紀念亭,憑弔陝北親人劉志丹將軍。

劉志丹殉難的這個山頭,南北兩面均為大山,西臨黃河渡口。山頂長不過百米,寬不足30米,是一座紅土小山,地勢險要,樹木繁茂,山下的三交鎮和黃河景色盡收眼底。

1936年,劉志丹任紅二十八軍軍長,揮師東征。

4月14日,他在此親臨前沿陣地偵察敵情,不幸中彈犧牲,年僅33歲。

劉志丹,這位被譽為「共和國沒有授銜的十大將帥」之一的傑出人物,是陝北的驕傲。毛澤東曾對賈拓夫說:古時候陝北出了李自成,當今又出了劉志丹,你們陝北果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

毛澤東給劉志丹題詞「群眾領袖,民族英雄。」

劉志丹同志開創和建立的陝甘寧革命根據地,成為中國革命的落腳點和出發點。為了紀念劉志丹的豐功偉績,黨中央於同年6月決定將他的故鄉——陝北保安縣更名為志丹縣。

我曾一直有個疑問:山西人是如何看待我們的陝北英雄?

這次所見所聞,讓我感動。三交人民對劉志丹的無比愛戴是出乎我所料的。

據「劉志丹紀念亭簡介」介紹,早在上世紀50年代,山西人民就開始了紀念劉志丹的活動。

1958年10月,三交人民公社曾改稱「志丹人民公社」,三交小學改稱「志丹小學」。逢年過節,當地群眾自發到鏊子疙瘩祭奠英烈。

新世紀以來,山上造林綠化,硬化上山公路,修建紀念亭,雕塑劉志丹漢白玉雕像,耗資數百萬,並將三交小學少先隊命名為「劉志丹中隊」......

青山默默,黃河無語,每年都有大量遊人來此瞻仰。這裡已成為三交鎮黃河三峽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山西省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一位遊人寫道:

「紅歌一曲淚沾衣,

千古黃河日夜啼。

赤子丹心化潤雨,

清明三月浪潮急。」

夕陽西下,蒼山如黛。

三交渡口返回界首,大家又觀賞「黃河母親」峰和「闖王寨」。

黃河母親山峰酷似一位慈祥的母親斜臥着凝神遠望,眼鼻耳發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天然而成,終年櫛風沐雨,守望沿黃百姓,堪稱「黃河第一人文奇觀」。

闖王寨峰巒疊嶂,奇峰怪石,雲霞繚繞。寨前石壁上有一遒勁有力的「闖」字。相傳,李自成率軍起義後,親率小股部隊轉戰秦晉沿黃一帶,見黃河母親峰右翼之高峰是一駐兵寶地,遂建此山寨。後渡黃河揮師北上,以三交為根據地,直搗明王朝,建立了大順。

這兩處自然景觀,給黃河岸邊增添了神奇色彩。

黃河兩岸人民自古是一家。同飲一河水,共枕黃河濤,魚水深情,互通有無。要不怎會在三千年前就有聯姻,結為「秦晉之好」。 [1]

作者簡介

耿永君,中學語文高級教師,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