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河邊的往事(孫國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河邊的往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黃河邊的往事》中國當代作家孫國強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黃河邊的往事

人生都會有很多不同的往事,它將成為人們記憶中的自然元素。有些往事會記憶猶新,甚至是刻骨銘心,有地是歡樂,也有地是驚險,也許有地是悲傷……這些往事都是親身經歷,真實地記錄着一段際遇或者是美好的時光,雖然它不一定鋪滿鮮花,但那也曾覆蓋着我們匆匆的腳步。

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我們鄰居的一個哥哥,要去北鎮地區(現濱洲市)讀高中,由於要坐擺渡過黃河,當走在一顫一顫的木翹板上的時候暈水,掉到黃河裡身亡。那時候我就對黃河留下了一些深刻的印象,據老人說黃河表面看上去很平靜,其實水下有很多激流漩渦,人掉下去很難生還。沒料到的是,當我初中畢業後竟然去了北鎮地區的利津縣生活了五年,而且與黃河不期而遇。

那是1972年的夏天,我參加了兵團。在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二團三營一連炊事班,我們連的駐地緊靠黃河邊,距離黃河也就2里路。1974年秋季,快到「國慶節」和秋收、秋種了,為了給全連改善伙食,需外出採購新鮮的蔬菜等副食品,受連隊領導委託我去了淄博的張店區採購,出來時還挺順利,但回去時由於正趕上洪汛,許多堤壩都沖毀了且道路不通,沒法再走原來的路線,只好搭乘團部到淄博拉貨的卡車,繞道墾利縣往回返。當行駛到廣饒縣時,卡車壞在了路上,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沒辦法只好去勝利油田的一個分隊請來了師傅幫忙修好了車,等趕到離我們駐地最近的羅家屋子渡口時,天已經黑了,沒有渡船,只好又趕到二營招待所住了一宿,那裡的蚊蟲特別多,整個晚上叮得沒法睡覺,第二天早上天剛亮就起床顧不上吃早餐,藉助二營一連的馬車把我和菜送到了渡口,等待第一班船過河,站在河邊就能隱約得看到河對岸我們連的營房,這麼近的距離,只能可望不可及,但渡口不是正規渠道的,只有一條個人的船,也是最原始的操作方式,全用人工藉助風力和船帆航行,用竹嵩掌握方向,由於當天風太大且陰天,木船只能乘50多人,船老大怕擔風險不敢開船,一直等到9點多,風力稍小一點,坐船的人越來越多,都催着趕緊過河,船老大這才勉強同意發船。

當時,因為人太多我又帶了那麼多菜和食品,裝在麻袋裡已經一天一夜了,很多菜都有些蔫了,又擔心如果下雨淋濕了菜怎麼辦?心急如焚地等着趕快裝船,許多乘客也在催我快一點。於是搶在前面一麻包一麻包地踏着有40多公分寬、15米左右長的木翹板向船上裝菜,在扛最後一包時,我也排在最後一個上的船,因過於疲勞且跑得急等原因,體力有些不支,剛到船邊放下麻包後,眼前瞬間像黑布蒙住了視線,一過性暈厥,一腳踩空就往河裡掉下去,此時憑感覺下意識地一隻手抓住船舷,另外一隻手抓住翹板,身子斜着懸空在這個三角地帶,大腿以下巳經浸在水中,身體被激流沖的成了直角,如果沒有翹板擋着,肯定已衝到河裡去了,在這千鈞一髮之際船老大和他的助手及時發現,倆人一塊兒將我拉上了船,如再晚一分鐘我也將支撐不住,命在旦夕之中,全船的人都為我捏一把汗,驚訝地噓寒問暖,有人遞毛巾給我擦身上的水和汗,有人給我披上衣服禦寒。雖然巳上船了但下身已經被黃泥浸濕,像泥巴雕塑一般,真是又驚又險。

九月底的天氣已經有些寒意,加上陰天且在船上,凍得渾身瑟瑟發抖,臉色蒼白。好不容易開船了,因為風向的原因,加上正值洪汛和大風,看到不太寬的河面,木船一直在河心打轉靠不了岸,風也越刮越大吹着船跑出了幾里地以外,船老大和助手用盡一切辦法和力氣,經過近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才勉強停靠到河對岸,船老大趕快拋錨,木船在大風的作用下,鐵錨順着河邊又拖出去一千多米,船上兩個人跳下去用身體的重量趴在錨上才逐漸把它壓下去,因為風大木船來回搖擺了一段時間才慢悠悠地停穩了,所有坐船的人都嚇出一身冷汗。此時,船老大大聲喊道乘客們趕快下船,萬一風再大一點,把鐵錨從黃泥里拔出來,船有可能翻了或被衝到渤海里,因為離黃河入海口很近,那後果不堪設想。

在這迫在眉睫之際,因為船靠在漫延的河灘上,我馬上將這些麻袋趕快往下扛,還要趟着沒過腳踝的黃泥水扛着麻袋一袋袋地跑到百米外找個乾躁的地方存放以免浸泡,卸完麻包後總算是鬆了一口氣。在這同時找了一個在等人的老鄉幫忙看着這些麻包,我又跑到不太遠的黃河水文站給連隊裡面打了電話,用清水沖洗一下身上的黃泥,又過了接近一個小時的時間,司務長騎着馬順着河邊找到了我,看到我疲憊不堪和下身濕透的樣子,讓我先騎馬回營房休息,隨後馬車將過來拉菜。經過一路奔波勞碌,又經歷了這麼一次驚恐的事情,真有些後怕,但總算完成了這次領導交辦的採購任務。

現在的黃河已經建了很多大橋,還有高架橋、高速路橋等,原來靠木船過河的歷史將永遠劃上了句號,再也不會出現我年輕時的那種過河場面。在歲月長河中慢慢沉澱的這些記憶痕跡,總是讓人覺得回味無窮。在那個年代靠着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支撐着,有英雄模範人物的形象激勵着,有全連幹部和戰士在期待着,有責任心和使命感鼓舞着,為了順利完成任務而努力拚搏是戰勝一切困難的根源,既鍛練了能力,又促使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更加地成熟,青春中有這樣的坎坷過程和經歷,感到特別愜意,也感覺非常地榮幸和自豪![1]

作者簡介

孫國強,1956年出生,曾就職工商銀行淄博市分行,現巳退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