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獨
黃獨 |
中文學名:黃獨 拉丁學名:Dioscorea bulbifera Linn.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百合目 科:薯蕷科 屬:薯蕷屬 |
黃獨(拉丁學名:Dioscorea bulbifera L.)別名黃藥。塊莖卵圓至長圓形。莖左旋。葉互生,寬心狀卵形,長7~22cm,寬7~18cm先端銳尖,全緣或微波狀,葉腋有大小不等的紫棕色球形或卵圓形珠芽(零餘子)。花單性異株,穗狀花序下垂;雄花單生密集,花被片6,雄蕊6;雌花有退化雄蕊6,子房下位,3室。蒴果長圓形,反曲,翅距圓形,成熟時草黃色,表面密生紫色小斑點。種子扁卵形,着生於果實每室頂端,一面有翅。花期7~10月,果期8~11月。生於河谷邊、山谷陰溝或雜木林邊緣。主產湖北、湖南、江蘇。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黃獨
- 拉丁學名:Dioscorea bulbifera Linn.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目:百合目
- 亞目:百合亞目
- 科:薯蕷科
- 屬:薯蕷屬
- 亞屬:基生翅組
- 種:黃獨
形態特徵
纏繞草質藤本。塊莖卵圓形或梨形,直徑4-10厘米,通常單生,每年由上一年的塊莖頂端抽出,很少分枝,外皮棕黑色,表面密生鬚根。莖左旋,淺綠色稍帶紅紫色,光滑無毛。葉腋內有紫棕色,球形或卵圓形珠芽,大小不一,最重者可達300克,表面有圓形斑點。單葉互生;葉片寬卵狀心形或卵狀心形,長15(-26)厘米,寬2-14(26)厘米,頂端尾狀漸尖,邊緣全緣或微波狀,兩面無毛。雄花序穗狀,下垂,常數個叢生於葉腋,有時分枝呈圓錐狀;雄花單生,密集,基部有卵形苞片2枚;花被片披針形,新鮮時紫色;雄蕊6枚,着生於花被基部,花絲與花葯近等長。雌花序與雄花序相似,常2至數個叢生葉腋,長20-50厘米;退化雄蕊6枚,長僅為花被片1/4。蒴果反折下垂,三棱狀長圓形,長1.5-3厘米,寬0.5-1.5厘米,兩端渾圓,成熟時草黃色,表面密被紫色小斑點,無毛;種子深褐色,扁卵形,通常兩兩着生於每室中軸頂部,種翅栗褐色,向種子基部延伸呈長圓形。花期7-10月,果期8-11月。[1]
生長習性
該種適應性較大,既喜陰濕,又需陽光充足之地,以海拔幾十米至2000米的高山地區都能生長,多生於河谷邊、山谷陰溝或雜木林邊緣,有時房前屋後或路旁的樹蔭下也能生長。
適種於溫暖濕潤、光照充足、生長期超過120天、年平均降水量不低於600mm的地區。
分布範圍
分布河南南部、安徽南部、江蘇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栽培技術
- 選地栽種
適於土層深厚,自然肥力較好,排水良好或地勢稍高的地塊,pH6.5~7.5。
塊莖直徑以2.5~4.0cm為宜,當年種植當年採收,產量高。塊莖過小,種植2年才能達到採收標準。種栽應無腐爛、無病斑、芽苞完好無損。
栽種時間:以瀋陽地區為例,栽種時間在5月1日前後,最早為穀雨之後,最晚在立夏前後的3~4天。當地最低氣溫應穩定在10℃時開始種植。
栽種方法:種植地採用床(畦)作、農田壟作均可,行距不應小於30cm。開溝或刨穴栽種均可,深度不小於10cm,或為種栽直徑的3~4倍,株距6~10cm,過小的種栽株距可再小一些。栽種時芽苞向上,覆土厚8~10cm,稍鎮壓。
支架:小苗出土後應及時搭設支架,木質、竹質、金屬均可。一要結實堅固;二要具備一定的高度,2.5m或更高一些。長勢良好健壯的枝條長度可達10m。
- 栽培管理
小苗爬滿架之前要注意除草、鬆土和根部培土。滿架之後適當剪除過密、細弱的側枝,以保證良好的光合作用;保持土溫使珠芽正常生長,提高珠芽的品質,獲取質量上乘的種栽。合理的、必要的修剪也是獲得高產的必然手段之一。
- 收集保管
種栽的主要來源是珠芽,其次是過小的塊莖,在北方地區不容易得到種子,而且種子繁殖需要4年左右的時間。9月中、下旬發育成熟的珠芽能自動脫落,將脫落的珠芽收集起來放在陽光下晾曬1周,再置於乾燥、陰涼、通風處存放。冬季移到5~10℃的地方保存。
- 採收加工
植株經霜後逐漸萎蔫,此時將枯莖割下,除去支架,用鍬將塊莖挖出,除淨泥土和鬚根,趁鮮切成0.5~1cm的厚片,曬乾或烘乾即可。
醫藥價值
- 藥用信息
出處:出自《本草圖經》。
①《本草經疏》:黃藥根,解少陰之熱,相火自不妄動而喉痹瘳矣。蛇犬咬毒,亦血分受熱所傷故也,苦寒能涼血,得土氣之厚者,又能解百毒也。
②《本草匯言》:黃藥子,解毒涼血最驗,古人於外科,血證兩方嘗用。今人不復用者,因久服有脫髮之虞,知其為涼血、散血明矣。炮製:揀淨雜質,剪去鬚毛,洗淨,潤透後切成小塊,曬乾。
性味:苦,平。
①《日華子本草》:涼。
②《開寶本草》:苦,平,無毒。
③《滇南本草》:性大寒,味苦。
歸經:《本草經疏》:入手少陰、足厥陰經。
功能主治:涼血,降火,消癭,解毒。治吐血,衄血,喉痹,癭氣,瘡癰瘰癧。
①《開寶本草》:主諸惡腫瘡瘺,喉痹,蛇犬咬毒,取根研服之,亦含亦塗。
②《綱目》:涼血,降火,消虞,解毒。
③《江蘇植藥志》:治腰酸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注意:《本草經疏》:癰疽已潰不宜服,癰疽發時不焮腫、不渴、色淡、脾胃作泄者,此為陰症,當以內補為急,解毒次之,藥子之類宜少服,止可外敷。
備註:歷代《本草》關於黃藥子的原植物,記載不一,且與紅藥子混而不分。商品黃藥子,主要為上述品種,雖與多數《本草》所載不類,但與明代《本草原始》所載黃藥子之圖形及形態描述,完全一致。再證以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代藥用黃藥子之標本,亦即此種,可見其使用歷史已久。[2]
民族用藥
僳僳藥:尼勒狂,黃藥子:塊莖治吐血,衄血,喉痹,癭氣,瘡癰瘰癧《怒江藥》。
畲藥:桃風李:塊莖治療甲狀腺腫大,頸淋巴結核,咽喉腫痛,百日咳,跌打損傷,瘡癤《畲醫藥》。
景頗藥:Kishoq:塊莖治甲狀腺腫大,吐血,癌腫《德宏藥錄》。
德昂藥:不勞阿巴:功用同景頗族《德宏藥錄》。
佤藥:黃藥子,蓑衣包:塊根、葉治惡瘡腫毒,咽喉腫痛,百日咳,全身浮腫《中佤藥》。
仫佬藥:滿巴:塊根治羊癲,淋巴腺炎《桂藥編》。
蒙藥:嘎格查-協拉,協日-_能給-查干:塊莖用於甲狀腺腫大,淋巴結結核,咽喉腫痛,吐血,咯血,百日咳,癌腫;外用治瘡癤《蒙藥》。
苗藥:野正山,黃藥子:塊莖治吐血,咯血,腫瘡癤,百日咳,地方性甲狀腺腫,疝氣,淋巴結核,腫瘤《湘藍考》。Bid nangx ghunb(比郎棍),Zend git hsob(真貴嗟),Zend geet wangf suab(整革王珊),Ghok sat bat(高沙八):塊莖治瘡毒,癀,天皰水瘡《苗醫藥》。
基諾藥:臘烏臘嘎:塊莖治地方性甲狀腺腫,淋巴結核,癰腫瘡癤《基諾藥》。烏臘嘎:塊莖搗爛外敷治下腹疼痛,甲狀腺腫痛,淋巴結核,腫瘤[3]。
侗藥:門給刮蠻(Maenc giv nguap mant),門蠻野(Maenc menl yeex):塊莖主治份候舍(大脖子),降吆(內傷)《侗醫學》。
拉祜藥:塊根治惡瘡腫毒,百日咳,化膿性炎症《拉祜醫藥》。
現代研究
- 化學成份
半乾燥塊莖含蔗糖約22.5%、還原糖0.69%、澱粉2.5%、皂甙、鞣質。還含黃獨素B,C與薯蕷皂甙元。野生的含黃獨素A,B,C。南京市售商品中不含薯蕷皂甙元但含一種熔點為285~288℃的結晶,含量0.2%。雲南師宗樣品含薯蕷皂甙元1.69%,楚雄、麗江、蒙自、車裡之樣品含量甚微。印度產黃獨只含痕跡的皂甙,而巴西產的塊莖含皂甙5.77%。
- 藥理作用
①對甲狀腺的影響
將含2~10%的黃藥子飼料餵養正常大白鼠,4周後對體重及甲狀腺功能(基礎代謝、甲狀腺重量及其含碘量)均無影響;黃藥子對硫氧嘧啶與磺胺吡啶等抗甲狀腺藥物所造成的甲狀腺腫(體重、基礎代謝率、甲狀腺重量及含碘量、血清蛋白結合碘等指標)無影響,而對0.1%硫氰酸鉀造成的輕度甲狀腺腫有對抗作用,黃藥子對缺碘食物所致甲狀腺腫有一定的治療作用,表現在腫大的甲狀腺重量減輕、腺組織和血清蛋白結合碘增加,對大白鼠自發性甲狀腺腫亦能改善,黃藥子的此項治療作用可能是其中含碘所致。從湘西購得的黃藥子每公斤含碘量14.3毫克,若一個病人每日服黃藥子2錢,其中含碘約90微克,比人的日需量高些,無疑會增加甲狀腺聚碘,迅速合成甲狀腺素,血中甲狀腺素濃度增加,抑制垂體前葉分泌過多的促甲狀腺素,腫大的甲狀腺因之縮小。但用含碘量較高的紅藥子(與黃藥子同科)進行實驗,不能解除硫氰酸鉀的致甲狀腺腫作用。
②其他作用黃藥子酊劑與煎劑對離體蛙心和在位蛙心均有抑制作用,對離體兔腸亦表現抑制,對未孕家兔與豚鼠子宮有興奮作用,出現強直性收縮與節律性收縮,對子宮的興奮作用,可被苯海拉明所取消。黃藥子上述作用酊劑較煎劑強而快。黃藥子根莖的丙酮提取物注射於大鼠腹腔,可抑制進食。乾的氣性球根含皂甙,對豚鼠血的溶血指數為1:30。
- 毒性[1]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在浙江、四川、廣西等地均報道過其毒性;非洲也列為有毒植物。其塊根誤食和服用過量,可引起口、舌、喉等處燒灼痛,流涎、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瞳孔縮小,嚴重者出現昏迷、呼吸困難或心臟麻痹而死亡;也有報道稱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小鼠腹腔注射25.5g/kg塊根的水提取液,出現四肢伸展、腹部貼地,6小時內全部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