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連的美容功效及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連的美容功效及方法 

【藥材簡介】

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葉黃連Coptis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雲連Coptis teetoides C. Y. Cheng的根莖。黃連多系栽培,主產於我國中部及南部各地,四川、雲南產量較大。秋季採挖。生用或清炒、姜炙、酒炙、吳茱萸水炒用。

【美容功效】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美容方法】

1.用於癰腫瘡毒、濕瘡、黃水瘡、粉刺 本品大苦大寒,清熱燥濕之力勝於黃芩,尤長於清中焦濕熱。治濕熱引起的癰、癤、濕疹、濕瘡及額面紅斑類疾病,伴有口乾口苦,心煩失眠,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者,常配黃芩、梔子等同用,以清熱瀉火解毒,如黃連解毒湯。現代用10%的黃連液離子透入法,可使紅腫熱痛迅速明顯減輕,並促進癒合。治粉刺,常與枇杷葉、桑白皮、黃芩、黃柏等同用,如枇杷清肺飲;其和柿樹根提取物製成的粉刺露,對感染性粉刺有較好的治療效果。黃連外用有收斂止癢之效,可製成黃連軟膏,外用研末調敷或攤紗布上貼敷,用於炎症性、化膿性皮膚病,如膿皰瘡、濕疹、黃水瘡、疔瘡、丹毒等。

2.用於口瘡口臭 本品瀉火解毒,尤善清心胃實火。治心脾積熱,症見唇齒乾燥,口臭心煩、溺赤等,多配升麻、生地、丹皮等同用,如清胃散;亦可用黃連煎酒,時含呷之。治口舌生瘡,可配青黛、人中黃研末外摻。

3.用於唇風、繭唇、唇腫本品功善燥濕清熱、瀉火解毒,治唇風、唇腫屬脾經濕熱者,配伍黃柏、白鮮皮、僵蠶、白芷、防風等燥濕、祛風之品,共研粗渣,水煎去渣,再熬濃汁,搽之。[1]   

【用法用量】

煎服,2~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

本品大苦大寒,易傷脾胃,故凡脾胃虛弱者均不宜服用。苦燥傷津,陰虛津傷者慎用。  

【配方】

(1)面生皰瘡方:黃連、牡蠣各二兩,二物搗篩,和水作泥,治面生皰瘡,封瘡上,濃汁粉之,神驗。(《肘後備急方》)

(2)黃連散:黃連十五兩,木蘭皮十兩,大豬肚一個(去筋膜)。上二味為末,納豬肚中,縫合口,入五斗米甑內,蒸令熟,取出細切,曬乾,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8g),空心、臨臥溫水調下。治面皯皰。(《聖濟總錄》)

(3)黃連皮炎膏:黃連、黃芩,製成外用膏。治療各類皮炎患者,如乾性濕疹、過敏性皮炎、銀屑病、粉刺、皮膚皸裂、神經性皮炎等,外搽黃連皮炎膏,有較好效果。

【本草文獻】

(1)《珍珠囊》:「其用有六:瀉心火,一也;去中焦濕熱,二也;諸瘡必用,三也;去風濕,四也;治赤眼暴發,五也;止中部見血,六也。」

(2)《本草備要》:「治癰疽瘡疥,酒毒,胎毒。」

【按語】

本品苦寒清熱,燥濕瀉火,善瀉心火與清胃火。凡心火亢盛、胃火熾盛諸證,均視為要藥。本品善清中焦濕熱,主治濕熱中阻,脘腹痞滿;其歸入大腸,善清大腸濕熱,為治濕熱瀉痢要藥。且能涼血瀉火,為熱盛血熱出血所常用。

本品為損容性疾病多用。無論內服、外用,凡屬濕熱或熱毒所致的瘡癰、濕瘡、粉刺,以及口瘡口臭等,皆可選用。尤其對於急性皮膚炎症或皮膚化膿性感染,黃連用之,既清熱瀉火解毒,又能從深層次潔膚護膚。   

【現代研究】

本品含小檗鹼(黃連素)、甲基黃連鹼等多種生物鹼,其中黃連素占5%~8%。本品為廣譜抗菌藥物,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大腸桿菌、白喉桿菌百日咳桿菌、結核桿菌、葡萄球菌、腦膜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等均有較顯著的抑制作用,對鈎端螺旋體、阿米巴原蟲、滴蟲、流感病毒及多種致病性皮膚真菌,也有抑制作用。能增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又有降壓、利膽、解熱、抗利尿等作用。[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