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蘇門答臘島 |
本名 蘇門答臘島 外文名 Sumatra Island 別 名 黃金島 所屬地區 印度尼西亞 地理位置 印度尼西亞西部 面 積 470000 km² 下轄地區 十個省 氣候條件 熱帶雨林氣候 人口數量 5018 萬 |
蘇門答臘島(Sumatra Island),別名黃金島,是東南亞印度尼西亞西部的一個大型島嶼。面積47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六大島嶼,也是印度尼西亞所獨立擁有的最大的島嶼。人口5018萬,是印尼人口第二多的島嶼。屬於熱帶雨林氣候。 [1]
簡介
位於赤道之上,是大巽他群島四個主要島嶼之一。東北隔馬六甲海峽與馬來半島相望,西瀕印度洋,東臨中國南海,東南隔巽他海峽與爪哇島相望,北面為安達曼群島。
蘇門答臘島古名為Suvara Dvipa(梵語:黃金島嶼),在中國古代文獻中稱為金洲,因自古以來蘇門答臘島山區盛產黃金。16世紀時,其「黃金島」之名聲曾吸引不少葡萄牙探險家遠赴蘇門答臘島尋金。
名稱來源
關於蘇門答臘島名稱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島名來源於梵文SamudraDvipa,samudra意為「海」,dvipa意為「島嶼」,故蘇門答臘古時曾叫蘇瓦納布米(Sumutrabhumi),意為「光輝綺麗的鄉土」,這個名字的同義詞即蘇門答臘布米(Sumutrabhumi),蘇門答臘即從蘇門答臘布米演變而來。
蘇門答臘古稱安達拉斯,此名源於阿拉伯語。數百年前,該島廣為種植橡膠樹,人們便把它別稱為「帕齊亞」,印尼語意即「橡膠島」。印度尼西亞獨立後,該島又贏得「希望之島」的美稱。蘇門答臘島印尼語寫作Sumatera,英語習慣拼作Sumatra。
關於蘇門答臘這一名稱中國古籍很早便有記載,以《元史·世祖紀》著錄最早。其中記述了至元十九年(1282年)蘇木都刺國遣使來朝。蘇木都刺即是中國史籍中對該島的最早譯名,在《元史》中又譯作速木都刺。明王朝在此地設置過舊港宣慰司,嗣後它的名字屢屢見於中國的正史和其中多種典籍中,只是譯名不甚統一而已,到了清朝改譯名為蘇門答臘,近代圖書就沿襲這一譯名。
地形
蘇門答臘島呈西北—東南走向,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西部巴里散山脈(Barisan Mountains)和東部的低地平原。而西部沿海平原過於狹窄。
西半部的巴里散山脈是青藏高原新生代山脈的連續,呈西北—東南走向,綿亘1600千米,縱貫全島。有90餘座火山,其中最高峰為葛林芝峰(Mount Kerinci),海拔達3800米。由於火山灰的影響,部分地區土地肥沃,利於農業。湖泊遍布,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山脈北部的多巴湖,面積1140平方公里,它是印尼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湖。
山脈以東,強大的河流把淤泥帶到下游,形成了遼闊的沖積平原,遍布沼澤,南寬北窄,最寬處100千米以上。雖然東部平原地區宜耕土地少,對農業不利,但其對印尼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因為「地上出產油,地下也出產油」:棕櫚油和石油。
河流
河流眾多,主要有穆西河、巴唐哈里河、英德拉吉里河、甘巴河等,多能通航。當中以巴唐哈里河最長,可通航480千米。
海岸
蘇門答臘島雖然海岸線很長,但西部沿岸缺乏天然良港。原因是經常受到「印度洋拍岸浪」的襲擊。一種高高捲起的拍岸浪呈一長排或兩排、三排向岸上推進,其力量極大,可以把漁船舉至浪巔,然後翻轉倒下。由於「印度洋拍岸浪」現象的存在,致使蘇門答臘西海岸幾乎無天然良港。
氣候
蘇門答臘島有赤道穿過,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有明顯乾濕兩季)。由於常年高溫多雨,各地溫差不大,降雨則有明顯差異。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區可達4500-6000毫米;山脈東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島的南北兩端年降水量1500-1700毫米。
生物資源
蘇門答臘島占據着印度尼西亞國家領土的1/4。這裡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生物寶庫。島上僅僅哺乳類動物就有176種之多。除此之外還有眾多的爬行類,兩棲類動物。島上的動物包括猩猩、各種猿類、象、貘、虎、兩角聳立的蘇門答臘犀牛、長臂猿、樹鼩、飛狐猴、野豬和靈貓類。島上3座國家公園(勒塞山〔Leuser〕、葛林芝-塞布拉〔Kerinci Seblat〕和南巴里桑山〔Bukit Barisan Selatan〕)於2004年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保護區。隨着人類在當地雨林中活動的增多,生物資源面臨着越來越嚴重的威脅,猩猩不到5000隻,而根據印尼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會的統計,在2001年,蘇門答臘犀牛隻有132頭了。蘇門答臘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希望蘇門答臘島這座天然的生物寶庫能夠保持它的原貌。
蘇門答臘島的大部分地區被被熱帶森林覆蓋,屬熱帶雨林帶。除高地外,蘇門答臘氣候炎熱且極為潮濕,植被有蘇門答臘松、南洋松(Pinus merkusii)、大王花(Rafflesia arnoldii)、香桃木、竹、杜鵑花、蘭花、棕櫚樹、櫟樹、栗樹、烏木、鐵木、樟樹、檀香木及多種可用來製作橡膠的樹種。這些森林曾經是寶貴動植物(紅毛猩猩、老虎、貘、Rafflesia等)的棲息地。各類熱帶植物覆蓋全境,到處生機盎然。交疊錯落的山脈被原始森林淹沒,波平如明鏡的河流被高大挺拔的椰樹簇擁,無論是城市、鄉村、田野、道路都浸潤在綠色的海洋中。而綠色的海洋和蔚藍的天空構成一幅和諧美麗的風情畫卷,成為蘇門答臘亘古不變的亮麗景觀,給旅遊者留下深刻印象。不幸的是,印尼當局的貪污風氣和非法森林開發使得這些原始森林面臨毀滅的危險。連所謂的「保護區」也遭到砍伐。
2004年底,由蘇門答臘島引發了印度洋大海嘯。
2010年10月25日,印尼蘇門答臘島發生7.2級強烈地震,接着又引發了巨大的海嘯。
2012年4月11日16:38,北蘇門答臘西海岸發生里氏8.9級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
2019年3月12日00時34分,蘇門答臘島北部(北緯1.10度,東經98.75度)發生5.3級地震,震源深度80千米。
2020年8月22日,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20年8月22日8時39分在印尼蘇門答臘島南部海域(南緯4.14度,東經100.84度)發生5.5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火山爆發
2012年9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默拉皮火山噴發,大量火山灰被噴射至火山口以西1.5公里處。
社會經濟
蘇門答臘島有約5018萬人,是世界上人口第5多的島嶼,人口密度不高(123人/㎞²),人口稠密的地區包括北蘇門答臘、以及西蘇門答臘的中央高地,最大的市區集中在巨港和棉蘭。
蘇門答臘大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但巴塔克人(batak ,800多萬人)大部分信奉基督教,除此之外,也有少數印度教徒、佛教徒、天主教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