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黑瑪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黑瑪卡

瑪卡(Lepidium meyeniiWalp. )(西班牙語 Maca)是十字花科植物瑪卡獨行菜的根莖,又稱甜菜根或秘魯人參;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高原,其肉質根為短圓錐形,外表皮呈紫色、奶油色、黃色、黑色等。黑瑪卡即黑色的瑪卡。

原產地人民種植食用瑪卡歷史悠久(有文獻報道稱已經食用5800 多 年,亦有報道稱當地有2000年左右的種植歷史,還有說幾千年的栽培歷史) ,是當地不可缺少的作物之一。瑪卡受到了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重視。20 世紀 80 年代,FAO 建議世界各國推廣對瑪咖的種植。美國、日本、西班牙、厄瓜多爾、玻利維亞、澳大利亞、中國等已相繼進行人工種植研究。

目錄

形態特徵

生長環境

化學組成

物種價值

栽培技術

形態特徵

瑪卡根莖形狀似小圓蘿蔔,有黑、紫、黃等多種顏色類型之分,黑瑪卡為黑色。葉有葉柄,橢圓形,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種子卵形或橢圓形,無翅或有翅。

生長環境

瑪卡喜冷涼而又濕潤的氣候,較耐寒,適應性強。

化學組成

研究表明,瑪卡根莖含有多種具生物活性的化學成分,其中主要有生物鹼和多糖、瑪卡酰胺、瑪卡烯、β-谷甾醇、菜子甾醇等。

物種價值

瑪咖本身可直接食用,如瑪咖根、葉片在歐洲日常消費較多。還可與其他食材一起烹飪、與水果搭配泡水飲用,或製成瑪咖片、瑪咖酒等。深加工產品如蔬菜乾製品(自然干制蔬菜、蔬菜粉及製品) 、瑪咖複合飲品、糖果製品等也在積極研發中,產品類型日趨多樣。

瑪卡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和活性物質,近年來被用作原料生產保健食品。但是對瑪卡的化學成分及其藥理活性研究不夠深入,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機制還需要進一步明確,以闡明其藥效物質基礎,建立穩定可靠的質量控制標準,為開發利用瑪卡資源提供必要的科學依據。

栽培技術

區域

黑瑪卡喜冷涼而又濕潤的氣候,較耐寒,適應性較強,適宜在海拔2700-3200米的高寒冷涼山區種植。忌高溫和澇窪積水,以多年未種過十字花科作物的地塊為好,忌連作。

育苗

3月中旬, 選無風、晴朗的中午, 播種前將苗床澆足底水, 待水滲完後把種子均勻撒播於其上, 覆0.5 cm培養土, 每公頃播種量15~22.5 kg。播種後在床面覆蓋一層松針, 再用竹子搭成半拱架覆蓋黑色遮陽網, 四周用土壓實。

視天氣情況和土壤墒情適時澆水催芽出苗, 一般5~10 d出苗, 15~20 d齊苗, 種子出苗70% ~80% 時,及時清除松針, 並向床面撒一薄層細土彌縫保墒,防止苗倒露根。小苗生長1個月後, 拆除遮陽網, 進行露天煉苗。苗期應注意澆水除草, 用腐熟有機肥或複合肥加水10倍稀釋後, 視幼苗長勢追施2~3次,並噴施多菌靈和敵殺死防治病蟲。若苗床乾燥, 在傍晚澆水。

整地

選擇前茬未種過十字花科作物,肥力一般的砂壤土,不宜用菜園及肥力較高的地塊種植。耕翻2次,最後一次耕翻前,每公頃施腐熟優質農家肥37.5-45天、普鈣75-1500千克作基肥均勻撒在地表,耕翻時埋入土中,耙平後按2米寬開溝做成陽畦待栽。

定植

5月中旬至6月上旬,7-10片真葉時,分期分批取苗,帶土移栽。取苗前要給苗床適當澆水,取苗時,將鏟子插入根系下面,小心將苗取出,採用拉線挖塘移栽,株行距20X20厘米,每塘栽1株,每公頃栽15-18萬株。移栽時苗必須露出土表,澆透定根水。

水肥

定植成活後視墒情在晴天上午適時澆水,嚴禁雨前灌水,整個生育期注意排澇,避免畦面漬水。根據苗情追肥2-3次,每次每公頃施N、P、KZ元複合肥150-225千克,生長期進行3-4次中耕鬆土,人工拔除田間雜草。

採收[1]

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多數植株葉色轉黃褪色,肉質根充分膨大,基部圓鈍即可收穫。人工採收後,除去葉片,清除泥土和鬚根,用水清洗乾淨,切成片狀放在陽光下曬乾即成商品,加工包裝上市出售。

病蟲防治

黑瑪卡一般無病害發生,蟲害主要有蚜蟲,每公頃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20-150克,兌水450-600千克噴霧防治。

參考資料

  1. 黑瑪卡,搜狗, 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