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黔江地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黔江地震,是1856年6月10日發生於中國四川省酉陽直隸州黔江縣的一場地震,震中位於北緯29.7度、東經108.8度,震級為6.25—6.3級,震源深度約15千米。

光緒黔江縣誌》載:「咸豐六年五月壬子,地大震,後壩鄉山崩,後壩許家彎溪口有山矗立,倏中斷如截,響若雷霆,地中石亦迸出,橫飛旁擊,壓斃居民數十家,溪口遂被堙塞。厥後盛夏雨水,溪漲不通,瀦為大澤,延袤二十餘里,土田廬舍盡被淹沒,今設舟楫焉。朝陽寺山本一小嶺,水盛時適浸寺址,四面汪洋,宛若金礁。澤名小瀛海,土人訛為小南海"[1]

發生原因

由於小南海地處渝東鄂西褶皺帶內,以震旦系變質岩為基底,最近的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大面積的隆起抬升。其地震的發生與本地基底斷裂有關。

有感範圍

地震山崩10餘里,15里內民戶皆為齏粉,壓民居300餘家。大山中斷如截,下陷上躍,連山推出數里外,平地湧出小阜十餘。河為山石所壅,乃逆行,淹沒20餘里,由許家灣、板橋溪抵蛇盤溪一帶皆成湖(即小南海)。

歷史依據

清《黔江縣誌》載

「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五月壬子(1856年6月10日),地大震,後壩鄉山崩。先數日,日光暗淡,地所蒸郁異常,是日彌甚。辰巳間,忽大聲如雷震,屋宇晃搖,勢欲傾倒,屋瓦皆飛,池波涌立,民驚號走出,仆地不能起立。後許家,溪口遂被堵塞。厥後盛夏雨水,溪漲不通,瀦為大澤,延袤20餘里,適浸寺址,四面汪洋,宛如金礁,澤名小瀛海,土人訛為小南海」。

同治四年《咸豐縣誌》載

「咸豐六年五月,地大震,大路壩山崩,由梅家彎、板橋溪,抵蛇盤寨三十餘里成湖,壓斃村民以數百計,李姓最多。」

清同治五年《來鳳縣誌》

也非常詳盡地記述了這一次大地震:「咸豐六年丙辰夏五月初六辰時地震,屋瓦皆動。同時地震者,環數百里皆然。咸豐黔江之交,地名大路壩者獨甚……」整個記述的文字達200多字,其中特別提到:「山麓故有河,河為山石所壁,水乃逆行,淹沒地方復二十餘里;漲為池,廣約六七里,深不可測[2]。」

產生危害

地震烈度八度區

分布於咸豐縣大路壩至蛇盤溪一線,在此區內,地面震動強烈,滑坡、山崩、地裂極為普遍,地面變形顯著,人畜傷亡慘重。地震時箭子嶺西段山體被劈裂並產生左旋錯動,導致大規模滑體堵截近東西流向的老窖溪而形成"地震湖",現名小南海。若轎頂山山麓的滑塌體和被水淹沒的堆石加以計算,則其總體積應以倍增。如此巨大的滑崩,在中外地震史上尚屬罕見。

地震烈度七度區

北抵咸豐活龍坪以北,南到黔江縣城以南,東達茅壩、燕朝,西至毛壩子。在此區內,地面震動仍然相當強烈。距震中18公里的黔江,"室宇晃搖,勢欲傾倒,屋瓦皆飛,池波涌立,民驚號走出,仆地不能起立。"在活龍坪一帶,大規模的山崩和滑坡計有九處。

地震烈度六度區

地面震動強烈,人普遍站立不穩,田裡水振盪,器皿中的水盪出,少數建築物損壞,局部產生崖崩,地下水位有明顯變化。尖山土司皇城遺址(建於明萬曆辛亥年,即公元1611年),其石坊,皇墳等占建築物均系長石石英砂岩巨塊構成,地震時,上部構件與立柱及柱體兩側的裝飾物都出現位錯,銜接部位被拉開,最大3-5厘米。

謎團

謎團一、水下到底有沒有莊園? 據《黔江縣誌》記載,1856年6月,小南海地震發生後,「延袤二十餘里,土田廬舍盡被淹沒……」史料記載,羅家祠堂是一個四合天井院子,典型的土家族建築風格,以吊腳樓、轉角屋為主,包括宅院、祠堂、糧倉。今天,人們一直在渴望能解開水下莊園之謎。小南海水下真有羅家莊園嗎?

謎團二、小南海大壩是怎樣形成的? 地震使小南海形成了一道長1170米、高67米的大壩。如此壯觀的大壩是經過怎樣運動程序堆積而成的?專家學者眾說紛紜。長期以來,專家們公認為大壩是由北側小垮岩拋灑堆積而成。但如今有專家提出,不排除升降運動形成大壩的可能。

謎團三、小南海原來的地貌是怎麼樣的? 根據現場斷崖絕壁和地面堆積物,很多人試圖描繪還原震前地貌,但無一成功。大垮岩、小垮岩以及大壩在地震前具體是什麼樣子?至今仍然是個謎。

謎團四、地震震級烈度到底是多少? 1977年版《四川地震目錄》載:小南海地震震級為5.5級,極震區烈度為七度。1981年,有研究者稱:小南海地震震級為6.4級,極震區烈度為九度。2000年底,中科院國家地震局有關專家考察小南海,把震級定為6.25級,極震區烈度定為八度……如今,仍很多專家提出異議。

視頻

黔江地震相關視頻

在重慶黔江小南海,幾百年前的大地震遺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