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網絡的圖片

鼐(nài),本義大鼎。特指:大鼎、頭鼎。古代周代天子用九鼎,諸侯最多可用七鼎,大夫最多可用五鼎,元士最多可用三鼎,士可用一鼎。平民百姓無權用鼎。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鼐

拼音; nài

部首; 丿

字碼; U+9F10

倉頡; NSBUL

本義; 大鼎

筆畫; 14

注音; ㄋㄞˋ

出處; 《魯詩》

部外筆畫; 13

五筆86; EHNN

五筆98; BHNN

筆順編號; 53251115132125

四角號碼; 17227

UniCode; CJK

英譯; incense tripod

基本字義

● 鼐

◎ 大鼎。

詳細字義

◎ 鼐

〈名〉

形聲。字從鼎,從乃,乃亦聲。"乃"義為"重複"、"再度",引申為"一系列"。"乃"與"鼎"聯合起來表示"同一系列的青銅鼎"。

本義:列鼎。

特指:大鼎、頭鼎。

說明:周代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士用一鼎。平民百姓無權用鼎。這些鼎往往形制、花紋相似而大小不同,它們的尺寸依次遞減,排列起來,就是所謂"列鼎"。這套用鼎禮制被稱作"列鼎制度"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奴代切《集韻》《韻會》乃代切,$音耐。《說文》鼎之絕大者。《廣雅》鼎絕大謂之鼐。《詩·周頌》鼐鼎及鼒。

又《廣韻》奴亥切《集韻》《韻會》《正韻》曩亥切,$音乃。義同。

又《集韻》寧鄧切,能去聲。大鼎也。

說文解字 【卷七】【鼎部】鼐

鼎之絕大者。從鼎乃聲。《魯詩》說:鼐,小鼎。奴代切[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