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龜崙嶺鐵道橋遺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龜崙嶺鐵道橋遺構

圖片來自自由時報


龜崙嶺鐵道橋遺構(分為第二尖山橋大坑溪橋),是位於臺灣北部桃園市龜山區龍華段795地號、塔寮坑溪段大坑小段12-31地號,清代臺灣鐵路的橋樑,劉銘傳為了發展交通,連結臺北新竹段,西元1891年(清光緒17年)動工,西元1893年(光緒19年)臺北新竹段鐵道通車前竣工,石造拱形道路橋面及結構於西元1907年(日明治40年)7月竣工。日治時期因鐵路改道,原有之鐵道橋改為公路橋,該橋樑歷經多次改建。[1][2]

摘要

這兩座橋樑的基座,原為清末劉銘傳興建大稻埕至新竹間的鐵道橋樑基座。該鐵道起點為今日台北市塔城街及鄭州路一帶,往南途經台北橋、三重重新路、新莊中正路、龜山鄉萬壽路至桃園車站與今日縱貫鐵道路線相連接再抵新竹。日治初期,殖民政府為了興建縱貫鐵道新竹以南的路線,並重新檢討台北桃園段的既有鐵道。這段鐵道因標準太低及坡度太陡的關係,是故,當局將之改道經由萬華、板橋、樹林、山佳、鶯歌再至桃園。而舊有清代的鐵道路基,則於1901年(明治34年)8月縱貫鐵道新線完成後,改為聯絡台北至桃園間的軍用道路,成為爾後島內南北縱貫道路台北桃園段的一部分,而「尖山橋」及「大坑溪橋」亦於1907年(明治40年)7月改建完成。[3]

創建年代

1.橋樑基座應於1893年(光緒19年)台北新竹段鐵道通車前竣工。

2.石造拱形道路橋面及結構於1907年(明治40年)7月竣工[4]

登錄理由

1.具交通史與建築史之價值。橋基保存完整,具歷史與時代意義,為清代劉銘傳時期鐵道橋及日治時期縱貫道路至民國時期公路建設之重要見證。

2.為清代台北至新竹段鐵道橋樑少數尚存之遺構,是清代末年劉銘傳推動近代化的重要證物。

3.橋樑歷經清代、日治及民國等不同時期的演變,充分展現各時代的土木技術史。[5]

所在地址

龜山區龍華段795地號、塔寮坑溪段大坑小段12-31地號[6]

簡介

該鐵道(或道路)路線所經之地為俗稱龜崙嶺(今龜山)的山麓地帶,可證明台灣鐵道或公路發展變遷的情況。在清代劉銘傳所興築之基隆台北段鐵道遺址陸續發堀後,這段台北以南的鐵道遺跡,可說是殊為珍貴,值得加以保護,以避免未來公路改建或者塔寮坑溪進行防洪整治時,受到不必要的破壞。[7]

參考文獻

  1. 東專校訊 - 龜崙嶺鐵道橋-古蹟橋梁的永續保存與觀光發展
  2. 《桃園縣縣定古蹟「龜崙嶺鐵道遺構」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報告書》,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9年12月
  3. 龜崙嶺鐵道橋遺構,文化部,2008-02-22
  4. 龜崙嶺鐵道橋遺構,桃園市政府文化局,102-07-27
  5. 龜崙嶺鐵道橋遺構,桃園市政府文化局,102-07-27
  6. 龜崙嶺鐵道橋遺構,桃園市政府文化局,102-07-27
  7. 龜崙嶺鐵道橋遺構,桃園市政府文化局,102-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