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磨道窯)及詩歌(回故鄉)讀後感(石正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磨道窯)及詩歌(回故鄉)讀後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磨道窯)及詩歌(回故鄉)讀後感》中國當代作家石正民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磨道窯)及詩歌(回故鄉)讀後感

前幾天才閱讀了李道義先生的散文《磨道窯》,今天又看到了他的詩篇《回故鄉》,兩篇作品雖然體裁不同,《磨道窯》是散文,《回鄉》是抒情詩;兩篇作品雖然描寫的「物」不同,《磨道窯》寫的是磨窯和石磨,《回故鄉》寫的是柿樹和柿子,但兩篇作品都是精心構撰、情感與思想並舉、知識與趣味交融,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可讀性。

從李道義先生的詩和文章中讀出了他深厚的文學修養,讀出了他豐富的文化積累,《磨道窯》和《回故鄉》在寫作內容上都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在寫作形式上都文風樸實、不枝不蔓、通脫透徹,在寫作手法上都釆用擬人手法、比喻手法、對比手法的技巧,非常生動形象,讓我深受感染。若不是他一如既往地鍾情於文學,一如既往地耕耘於文學,偶爾提筆是決然寫不出這樣的好作品的。

從李道義先生的詩和文章中讀出了他濃厚的人文情懷。詩和散文是諸多文類當中最見情的文類,因之,任何東西可以缺少,而感情是斷然不可缺少的。李道義先生的詩和散文就是他對故鄉和父老鄉親真情的流露。他用濃重的親情寫故鄉磨道窯的故事,寫鄉親們開大會分柿子的故事,抒發出他對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父老鄉親貧窮艱辛生活的心酸和痛心,他用熱切的鄉情在《磨道窯》一文中寫道:「磨道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麵粉加工廠,村裡的舊窯洞不見了,一排排新樓房展現在眼前。他在《回鄉》詩篇中寫道,「今日回故鄉,柿子依然紅滿崗,樹下空蕩蕩」。抒發了他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家鄉的巨大變化和鄉親們生活越來越好的喜悅心情。

讓我們去閱讀李道義先生更多的散文和詩歌,從中領略那鮮為人知的風景,並在這風景中滋潤自己的心靈。[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