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唐朝·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1] 《野望》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的首聯寫野望時所見的西山和錦江景色;頷聯由野望聯想到兄弟的離散和孤身浪跡天涯;頸聯抒寫遲暮多病不能報效國家之感;尾聯寫野望的方式和對家國的深沉憂慮。這首詩由景入題,憂時憂國,語言淳樸,感情深沉。
作品名稱 野望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⑴,南浦清江萬里橋⑵。
海內風塵諸弟隔⑶,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⑷,未有涓埃答聖朝⑸。
跨馬出郊時極目⑹,不堪人事日蕭條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嶺終年積雪。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縣)、維(故城在今四川理縣西)、保(故城在理縣新保關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戍:防守。三城為蜀邊要鎮,吐蕃時相侵犯,故駐軍守之。
⑵南浦:南郊外水邊地。清江:指錦江。萬里橋:在成都城南。蜀漢費禕訪問吳國,臨行時曾對諸葛亮說:「萬里之行,始於此橋。」
⑶風塵:指安史之亂導致的連年戰火。諸弟:杜甫四弟:穎、觀、豐、占。只杜占隨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⑷遲暮:這時杜甫年五十。供多病:交給多病之身了。供,付託。
⑸涓埃:滴水、微塵,指毫末之微。
⑹極目:極目遠望。
⑺日:一作「自」。
白話譯文
西山白雪皚皚護衛三城重鎮,南浦邊清江水長橫跨萬里橋。
四海之內戰火不斷兄弟失散,隻身遠在天涯不禁涕淚漣漣。
遲暮之年只有一身疾病相伴,未有絲毫勞績報答聖明朝廷。
騎馬來到郊外不住縱目遠望,世事日益蕭條令人悲傷悵惘。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肅宗上元二年(761)杜甫流寓成都時。其時詩人已經五十歲,孤身流落天涯,與家中親人難通音信,而中原的戰亂尚未平息,更有吐蕃侵擾邊地,故他郊遊野外,有感於國家的內憂外患,又自傷年邁多病、無能為力,於是創作了這首詩。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