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1949年至1989年會寧縣人民政府下屬區公署.鄉政府演變(潘涌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1949年至1989年會寧縣人民政府下屬區公署.鄉政府演變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1949年至1989年會寧縣人民政府下屬區公署.鄉政府演變》中國當代作家潘涌昌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1949年至1989年會寧縣人民政府下屬區公署.鄉政府演變

1949 年 9 月,縣人民政府將民國時期鄉(鎮)並為區,成立區公署。設區長 1 人,副區長 1 人,民政、財糧、建設、文教等助理員各 1 人。

1950 年,將民國時期保攺為鄉,成立鄉人民政府,隸屬區公署。各鄉設鄉長、文書、不脫產副鄉長、農會主席、民兵隊長各 1 人。鄉政府下轄行政村,設主任。行政村下轄自然村,設村長。

1952 年後半年,區公署改為區公所,為縣人民政府派出機構。

1955 年,鄉人民政府改稱鄉人民委員會,合區並鄉。鄉設鄉長 1 人,副鄉長 2 人,文書、統計各 1 人。由鄉直轄農業生產合作社。合作社設社長、副社長、會計。村組織自行消失。

1957 年夏至 1958 年春,撤銷區建制。

1958 年 9 月,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鄉合併成立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設主任 1 人,副主任若干人。公社以下設生產大隊,管理人員在國家編制內配備。大隊以下設生產隊。生產隊下設作業組。配備隊長、組長、會計等。

1961 年後半年,原生產大隊改為人民公社,原生產隊改為生產大隊,原作業組改為生產隊。

1965 年春,合併人民公社。

1968 年,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稱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設主任 1 人,副主任若干人。

1983 年 7 月,恢復鄉建制,人民公社攺為鄉,成立鄉(鎮)人民政府,設鄉(鎮)長 1 人,副鄉(鎮)長若干人。成立鄉經濟管理委員會,設正、副主任。原生產大隊改為行政村,成立村民委員會,設主任、副主任各 1 人,委員若干人。原生產隊改為農業生產合作社,設社長、會計。

會寧縣人民政府成立後,民國時期 8 鄉 1 鎮改建成 5 區,成立區公署。原枝陽鎮改稱第一區,轄 12 保;原中盈、新厚兩鄉改稱第二區,轄 17 保;原隴江、黃陪兩鄉改稱第三區,轄19 保;原甘泉、長富兩鄉改稱第四區,轄 17 保;原郭城、河畔(原屬靖遠縣管轄,後劃入)兩鄉改稱第五區,轄 16 保。

1950 年上半年,原保名稱改為鄉,設立鄉人民政府,轄 324個行政村,917 個自然村。

第一區,區公署在縣城。轄雙廟、東坪、重陽、山水、寶川、張城、四坪、西岩、桃峰、蒲南、城內(廂)、東北(廂)、西南(廂)13 鄉。

第二區,區公署在中川。轄大卜、小卜、高陵、高廟、丁溝、麻岔、中川、盤龍、澗灘、葛灘、回河、新添、道口、大寺、張坪、化合 16 鄉。

第三區,區公署在翟家所。轄張家、永定、霖陽、金堂、太平、蘇坪、和平、北坪、井兒、罐峽、郭魏、青江、隴川、蟠龍、焦河、大寨、上韓、青龍、元龍 19 鄉。

第四區,區公署在甘溝驛。轄甘溝、中灘、九泉、金灣、香林、李塬、塬川、南陽、雲台、百戶、韓集、袁嘴、八里、土木峴、老莊河、屏陽、厙家去(內字下卄)17 鄉。

第五區,區公署在河畔。轄河畔、共馮、受(到)村、海村、高蕃、泉村、郭城、紅葉、井村、白塬、塬村、陳村、鎖村、八寨、東屯、東塬 16 鄉。

1950 年後半年,新成立第六區,區公署在大溝。原第三區青龍、元龍,第四區土木峴、老莊河、屏陽、厙家去,第五區鎖村、八寨、東屯、東塬 10 鄉劃歸第六區管轄。

1952 年後半年土地改革結束後,全縣劃分為 9 區,區公署改稱區公所,仍轄 81 鄉。

第一區,區公所在縣城。轄四坪、西岩、桃峰、寶川、重陽、蒲南、東北(廂)、西南(廂)、城內(廂)、張城 10 鄉。

第二區,區公所在中川。轄大卜、小卜、中川、高陵、高廟、丁溝、化合、盤龍、麻岔 9 鄉。

第三區,區公所在新添堡。轄新添、道口、大寺、張坪、回河、葛灘、澗灘 7 鄉。

第四區,區公所在党家峴。轄隴川、郭魏、罐峽、蟠龍、北坪、大寨、上韓、青江 8 鄉。

第五區,區公所在翟家所。轄八里、山水、蘇坪、霖陽、井兒、張家、金堂、永定、和平、焦河、太平 11 鄉。

第六區,區公所在大溝。轄青龍、元龍、屏陽、塬川、厙家去、南陽 6 鄉。

第七區,區公所在甘溝驛。轄袁嘴、甘溝、東坪、九泉、雙廟、香林、金灣、雲台、百戶、韓集 10 鄉。

第八區,區公所在劉家寨子。轄東屯、東塬、老莊河、土高、土木峴、陳村、八寨 7 鄉。

第九區,區公所在河畔。轄到村、郭城、源村、白塬、高番、海村、中灘、紅葉、泉村、井村、李塬、共馮、河畔 13鄉。

1953 年後半年,全縣劃分 13 區,98 鄉。

第一區,區公所在縣城。轄重陽、西南(廂)、東北(廂)、城內(廂)、蒲南、四坪、西岩、桃峰 8 鄉。

第二區,區公所在中川。轄化合、盤龍、大卜、小卜、丁溝、麻岔、高陵、高廟、中川、葛灘 10 鄉。

第三區,區公所在新添堡。轄新添、大寺、張坪、道口 4鄉。

第四區,區公所在党家峴。轄澗灘、郭魏、大寨、隴川、隴坪、回河、北坪、上韓 8 鄉。

第五區,區公所在翟家所。轄蟠龍、新智、永定、焦河、山水、金堂、張家、張城 8 鄉。

第六區,區公所在老君坡。轄井兒、青坪、罐峽、太平、和平、霖陽、蘇坪、青江 8 鄉。

第七區,區公所在韓家集。轄袁嘴、雲台、百戶、寶川、韓集、八里 6 鄉。

第八區,區公所在甘溝驛。轄九泉、袁岸、雙坪、雙廟、青泉、東坪、甘溝 7 鄉。

第九區,區公所在大溝。轄青龍、元龍、厙去(別字)、西坪、新合、屏陽、南陽、小塬、塬川 9 鄉。

第十區,區公所在劉家寨子。轄新塬、老莊河、南溝、東塬、麥李、東屯、土高、陡城、張溝、土木峴 10 鄉。

第十一區,區公所在河畔。轄中灘、平灣、白塬、高塬、河畔、塬村 6 鄉。

第十二區,區公所在頭寨子。塘塬坪、香林、李塬、泉村、二寨、金灣、共馮 7 鄉。

第十三區,區公所在郭城驛。轄高蕃、郭城、紅葉、海村、陳村、井村、到(應為受字頭下一丈字)村 7 鄉。、

1955 年,鄉人民政府改稱鄉人民委員會。後半年,全縣合併成 9 區,60 鄉。區名改以地名稱謂。

城關區,轄城關、豐岩、山水、東河、吊川 5 鄉。

中川區,轄中川、馬蓮、王店、大卜、小卜 5 鄉。

新添區,轄新添、張坪、道口、大寺 4 鄉。

黨峴區,轄黨峴、北平、隴川、侯川、罐峽、焦河 6 鄉。

太平區,區公所在翟家所。轄太平、金堂、青江、翟所、八里、井兒、老君 7 鄉。

甘溝區,轄甘溝、陽山、袁岸、漢岔、袁嘴、雙廟、韓集7 鄉。

大溝區,轄灣口、小南、大溝、王集、青龍、麻灣、西坪7 鄉。

劉寨區,轄劉寨、東塬、老莊河、新塬、土木、土高、高塬、草灘 8 鄉。

郭城區,轄共馮、河畔、塬坪、黑虎、新莊、郭城、泉村、白塬、海村 9 鄉。

縣直屬鄉,四十鋪、張家河 2 鄉。

1956 年 8 月,新添區新添、道口兩鄉合併,稱新添民族鄉;張坪、大寺兩鄉合併,稱張坪民族鄉。城關區城關鄉攺稱城關鎮。至此,全縣有 9 區,1 鎮,57 鄉。

1957 年,先後撤銷新添、城關、中川、黨峴、太平、甘溝6 區,並將 58 鄉(鎮)合併成 1 鎮,29 鄉。即城關鎮、柴門鄉、王廟鄉、新添回族鄉、中川鄉、丁溝鄉、楊集鄉、黨峴中心鄉、侯川鄉、翟所中心鄉、太平鄉、老君鄉、甘溝中心鄉、漢岔鄉、韓集鄉、大溝鄉、馬路鄉、四方鄉、掌里鄉、劉寨鄉、土高鄉、老莊鄉、草灘鄉、土木鄉、郭城鄉、河畔鄉、關川鄉、新莊鄉、牛岔鄉、八里鄉。

1958 年 3 月,撤銷大溝、劉寨、郭城 3 區,並決定大溝、劉寨、郭城 3 鄉為中心鄉。9 月,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撤銷鄉鎮,成立城關、中川、黨峴、翟所、老君、韓集、甘溝、大溝、劉寨、郭城 10 個人民公社。公社成立管理委員會,實行政社合一體制。

1961 年 6 月,貫徹中央《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劃分 36 公社,即城關、中川、新添、丁溝、黨峴、楊集、雙峴、老君、謝岔、青江、太平、翟所、八里、張城、韓集、甘溝、漢岔、王馬山、侯川、柴門、王廟、劉寨、老莊、土高、草灘、土木、大溝、馬路、掌里、四方、郭城、河畔、新莊、塬邊、頭寨、白塬。同年 10 月,撤銷丁溝人民公社,成立麻岔、小嶺、王店、六十鋪、袁嘴 5 公社。同時成立城關、太平、黨峴、甘溝、大溝、劉寨、郭城 7 個區工作委員會,分轄 40 公社。

1965 年春,撤銷區工委。全縣合併成 1 鎮,20 公社,即城關鎮、中川、丁溝、新添、黨峴、城關、翟所、楊集、老君、大溝、河畔、郭城、頭寨、新塬、甘溝、韓集、漢岔、四方、八里、土高、劉寨人民公社。

1968 年 5 月,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稱革命委員會。

1969 年 11 月,撤銷城關鎮,併入城關人民公社。

1973 年 4 月,增設王廟、侯川、太平、青江、馬路、掌里、土木、新莊、塬邊、草灘 10 個公社,年底全縣有 30 公社。

1976 年 6 月,增設白塬人民公社。

1979 年 12 月,增設柴門人民公社。至此,全縣人民公社達到 32 個。

1980 年 4 月,恢復城關鎮。

1983 年 7 月 15 日,體制改革,恢復鄉建制,全縣 32 公社改稱鄉。並根據地名普查結果,鄉、村使用標準化名稱。即丁家溝鄉、中川鄉、新添堡回族鄉、侯家川鄉、党家峴鄉、楊崖集鄉、青江驛鄉、老君坡鄉、太平店鄉、翟家所鄉、桃花山鄉(原城關公社)、柴家門鄉、王家廟鄉、八里灣鄉、平頭川鄉(原馬路公社)、韓家集鄉、掌里鄉、大溝鄉、四房吳鄉、甘溝驛鄉、漢家岔鄉、新塬鄉、土門峴鄉、劉家寨子鄉、草灘鄉、土高山鄉、白草塬鄉、河畔鄉、郭城驛鄉、頭寨子鄉、新莊鄉、塬邊鄉。全縣 1 鎮,32 鄉。各鄉、鎮成立人民政府,鄉設立經濟委員會。[1]

作者簡介

潘涌昌,1932年1月生,甘肅會寧人,會寧簡師肄業,助理會計師,主任科員,曾兩次被甘肅史志編委會評為全省先進工作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