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
圖片來自yao51

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1960s counterculture movement)是一種反文化反體制行為,這種現象首先發生在英國美國,之後在19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在西方世界大規模傳播。倫敦紐約舊金山是早期反文化活動的溫床。隨着美國民權運動的演進,反文化運動獲得了進一步發展,並隨着美國政府對越南軍事干預的擴大而演變為一場革命性的運動。自1960年代以降,美國在一些社會議題上也出現了廣泛的緊張態勢,其中例如體現在人類性行為婦女權利精神藥物實驗、對傳統權威的態度以及對美國夢的詮釋。與這些爭議問題有關的運動在1960年代的反文化潮流中誕生以及發展。

隨着這場運動的發展,許多新的文化形式、亞文化先後誕生,波希米亞主義嬉皮士等另類文化及生活方式應運而生。這種現象在英國入侵時期尤其明顯,披頭士樂隊和其他一些電影製作人的作品受到審查制度的限制。除了創造流行趨勢的披頭士樂隊,其他許多的創意藝術家、作家和思想家,在許多行業和專業內部,推波助瀾地定義反文化。

有幾個因素將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與以前的反獨裁運動區分開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的「嬰兒潮」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數量的潛在的對社會不滿的年輕人,他們作為美國社會的潛在參與者,重新思考了美國民主主義發展的方向。戰後美國國內充裕的財富也使得他們不必過於關注自身及家庭的財政狀況,而這些物質必需品是他們主要生活在大蕭條時期的父母所必須關心的。這個時代值得注意的是,這場運動中的一系列行為何其起因的很大一部分很快被主流社會所吸收,特別是在美國。

反文化運動基本始於1963年11月肯尼迪總統被刺殺事件[1] ,它伴隨着美國軍事介入東南亞的終止和1973年徵兵法案的終止而融入流行文化,最終結束於1974年8月尼克松辭去美國總統一職。

廣義上看,1960年代的反文化運動從多方面來講作為一個社會催化劑,使那個時代產生了突飛猛進的變化。

重要名人

以下人士因為參與1960年代的反文化運動而著名(民權運動人士不在此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