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2010年深圳灣地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2010年深圳灣地震(香港稱為2010年后海灣地震,台灣稱為2010年后海灣地震)是指2010年11月19日14時42分發生於深圳市深圳灣(在香港稱為后海灣)強度為里氏2.8級的地震香港天文台廣東省地震局深圳市地震局均錄得是次地震,深圳市和香港新界西北部普遍有感、惠州市廣州市部分有感,此次地震正值2010年亞洲運動會舉行期間[1],發生在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深圳市,因此引起了廣泛關注。美國地質勘探局(U.S. Geological Survey)的地震圖一向只上載4.5級以上的境外地震,今次亦破例刊登。

震中位於22°33′N 113°56′E / 22.55°N 113.93°E附近,即香港天文台總部之西北約35千米處,震源深度約23千米。當地現時已被填為陸地,位於蛇口和深圳灣口岸之間。

背景

廣東省地震局網站記載自1067年廣東地區記錄到有4.75級地震以來,廣東省及其海域共發生大於或等於4.75級地震54次,其中4.75-4.9級地震18次、5.0-5.9級地震26次、6.0-6.9級地震8次及7級地震2次。兩次7級地震分別於1600年及1918年發生,地點均在南澳島附近海域,其中1918年南澳的7.3級地震是廣東有記錄以來最大的地震。而香港天文台則1905年開始記錄香港有感地震,至今共有166次強度不等的有感地震記錄,平均每年不到2次。香港的有感地震從未引致任何傷亡。

深圳及其近鄰地區現代地震活動的強度和頻度都不高,地震影響烈度從未超過6度,屬於微震活動區,其中最大震級為3.6級。

成因

深圳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沿海,在大地構造上屬於紫金—惠陽凹褶斷束的組成部分,地處新華夏蓮花山構造帶的西南端,以斷裂為主分為北東向、東西向、北西向三組。其中北東向深圳斷裂帶或稱為五華-深圳斷裂帶斜貫全區,是區內的主導構造,由深圳斷裂束及兩側的安托山—赤灣斷裂束和鹽田坳斷裂束組成。斷裂帶自東北向西南斜穿市區,經過坪山、橫崗、深圳水庫和羅湖區高層建築群,通過深圳的國貿大廈,往南延伸通過澳門,直至珠海的三灶島之後入海。該斷裂帶活動性向海外增加,向內陸減弱[2],而這次地震初步估計是地震斷裂帶引起的構造地震。

視頻

2010年深圳灣地震 相關視頻

地震預警系統將落地深圳
深圳是地震帶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