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埃及革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2011年埃及革命 |
---|
|
2011年埃及革命又稱埃及「1·25」革命,是指從2011年1月25日開始的由埃及民眾爆發所進行的一系列街頭示威、遊行、集會、罷工等抗議活動向政府表達不滿。
由於當日正值埃及法定警察假日,所以一個名為4月6日青年運動的組織選定該日作為示威活動開始的日子。抗議示威活動在開羅和亞歷山大最為激烈,在埃及的其他城市也有明顯的抗議示威活動。超過一百萬人參與了此次抗議,他們要求埃及總統穆巴拉克下台。此次大規模示威成為了自1977年埃及發生「麵包暴動」以來近30年內發生的規模最大的民主化的示威運動。
目錄
介紹
作為2010-2011年阿拉伯世界的反政府示威的一部分,此次大規模示威活動在突尼斯茉莉花革命的數周後開始,部分示威者還攜帶了突尼斯國旗以作為他們的影響力的標誌。示威者圍繞埃及警察粗暴執法,不滿國家緊急安全法,公民缺乏自由選舉權和言論自由權,政治嚴重腐敗等政治問題以及失業率嚴重,低工資和高物價等經濟問題展開抗議。示威活動組織者的主要要求包括:要求胡斯尼·穆巴拉克下台,軍隊結束戒嚴,終止緊急狀態法,獲得自由和正義的權利,組建一個負責任的民選政府,並由他們管理整個埃及的資源。
據報道截至1月29日,至少有105名示威者死亡,超過750名警察和1500名示威者受傷。埃及首都開羅在此次事件中被形容為「戰區」,港口城市蘇伊士一直有衝突和暴力事件發生。政府實行了宵禁,但實際上示威者並不遵守。同時,警察和軍隊也沒有強行執行宵禁。忠於穆巴拉克的埃及中央安全警察在本次示威活動中已經逐步取代並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埃及的軍隊。在警力資源匱乏的時候,出現團伙搶劫等現象,反對派人士稱這些搶劫事件是由便衣警察製造的。民眾因此自發組織了隊伍以保衛他們自己的家園。
國際社會應對抗議活動的評價有好有壞,許多國家均呼籲希望抗議活動能夠和平進行,並希望能進行一些改革。大部分西方國家的政府還對局勢表示關切。與此同時,大多數政府已經發出了旅遊警告,並且開始從埃及疏散本國公民。
穆巴拉克解散了政府並且任命該國情報主管奧馬爾·蘇萊曼為副總統,企圖以此平息示威。穆巴拉克還任命前民航部長艾哈邁德·沙菲克為新政府總理,他將負責組建新政府。埃及反對各勢力已共推巴拉迪代表他們出面與穆巴拉克政權談判。面臨各方越來越大的壓力,穆巴拉克宣布他和他的兒子將不會參與將於九月舉行的重新選舉。
2月11日,副總統奧馬爾蘇萊曼透過國家電視台宣布,穆巴拉克已經辭去總統職務並將權力移交給埃及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
3月19日,埃及舉行埃及憲法修正案全民公決,內容包括總統選舉改革、是否同意今年底或明年初舉行大選等九項議題。由於國際原子能機構前總幹事巴拉迪等批評者認為,此次公決時間倉促,難以組成政黨以致會讓穆斯林兄弟會和前執政的民族民主黨將從中獲利,因此他遭到大多數同意儘快舉行大選的投票民眾的激烈阻止[1]。
2011年11月28日至2012年1月11日,埃及人民議會選舉分三個階段進行,結果代表穆斯林兄弟會的自由與正義黨獲得498席中的235席,成為議會的第一大黨。
2012年6月2日,穆巴拉克和前內政部長阿德利因鎮壓示威者、濫用職權和貪污腐敗等罪名被開羅刑事法庭判處終身監禁。6月17日,代表穆斯林兄弟會的自由與正義黨主席穆罕默德·穆爾西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擊敗代表世俗派的前總理艾哈邁德·沙菲克,成為埃及史上首位民主選舉產生的總統。
發生背景
自從1981年薩達特總統遇刺後,胡斯尼·穆巴拉克上台,實行半總統制,他也是埃及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總統。穆巴拉克和他的國家民主黨(National Democratic Party)一直保持着一黨專政制度,並且將國家一直處於緊急狀態。通過對伊斯蘭激進分子的打擊和與以色列和平相處,穆巴拉克政府獲得了西方國家的支持和來自美國的持續的巨額援助[2]。胡斯尼·穆巴拉克由於其獨裁統治而經常被媒體和其他批評聲音比做埃及的法老[3]。
國家緊急安全法
國家緊急狀態安全法(1958年第162號法律)是在1967年「六日戰爭」後頒布的。自1967年以來,除了1980年代早期有過18個月的中斷以外,國家一直處於緊急狀態法管理之下(這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次戒嚴)。在1981年10月16日前總統薩達特遇刺後,一直執行至今。根據這個法律,警察的權力被擴大,公民的憲法權利被暫時終止,警察的審查被合法化[4],同時政府可以無理由對個人實施無限期監禁。這個法律嚴格限定了非政府組織和未經批准的政治組織的活動(包括街頭示威等活動)並且對那些未准註冊的組織實行禁止財產捐獻的政策。因此導致大約1.7萬人被扣押,估計監獄裡的政治犯更高達3萬人[5]。
穆巴拉克政府以恐怖主義威脅為理由,延長緊急狀態法的實施時間。政府不斷地聲稱如果政府開放國會選舉權,那麼比如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這樣的反政府組織就會獲得政治上的權力。因此政府沒收了這個組織的財產,並扣留了它的首腦。許多類似的政府行為之所以能夠發生就是因為有這部安全法律作為依據。埃及民主派人士則認為該法律違反了民主的原則,其中包括公民要求獲得合法審判的權利以及投票決定哪個候選人或政黨去管理這個國家的權利。
這部法律導致對那些政治人物和激進青年分子不需要審判就可以隨意關押,非法秘密的關押設施也相當存在,政府可以根據人們的政治傾向而拒絕一些人進入大學、清真寺和報社。據人權組織估計,在2010年有5,000到10,000人被長期拘留但沒有受到起訴或審判。
警察粗暴執法
由穆巴拉克的執政黨所部屬的名為Baltageya便衣警察部隊一直是穆巴拉克政府的重要標誌。從美國大使館透露出的報告中得知,從2009年開始發生在埃及的警察暴力事件中,酷刑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雖然當局政府努力改正這個問題卻收效甚微,且缺乏真正的政治誠意[6]。埃及人權組織記錄了從1993年到2007年之間由警察製造的567件酷刑事件,共造成了167人死亡。
在2010年6月6日,一位名叫哈立德·薩伊德(Khaled Mohamed Saeed,通常寫作Khaled Said)的生意人在位於亞歷山大的Sidi Gaber地區的一個「網吧」被調查,期間以不明原因死去[7];但多名目擊者證實Khaled Mohamed Saeed是被警察毆打致死的[8]。薩伊德的家人說,他之所以遭此命運,可能是因為他手上有警方人員收繳毒品之後、迫不及待地分贓的錄像。薩伊德在便衣到「網吧」抓他的時候,堅持要他們出具逮捕證,說你們不能隨便抓人。許多關注着Facebook上一個名叫「We are all Khaled Said」的頁面的人們成功地引起了全國對這件事情的關注。前國際原子能機構幹事穆罕默德·巴拉迪在亞歷山大發起了一場示威活動來反對警察的濫用職權行為,並對Saeed的家屬表示了慰問。
穆巴拉克長期執政
穆巴拉克自1981年沙達特遭刺殺身亡後繼任總統,他領導的政府執政三十年,連同執政黨領導六十年來已受到許多媒體和非政府組織的批評;他在處理巴以衝突時,維持與以色列的和平協議,並改善與遜尼派阿拉伯國家的關係,每年埃及接受美國超過13億美元的年度援助[9],已經使他處於與西方盟友的狀態[2];他的政府對於打擊極端伊斯蘭武裝分子也是出了名的[2]。因此,最初對於他的抗議是很少的,當這些事情一起發生的時候,就導致了許多社會組織對他抗議活動的爆發。
反對派
埃及的反對派主要分為兩大派,一是以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為原則的穆斯林兄弟會,其首腦已被政府扣押;另一派則是追求民主的世俗自由派,以國際原子能機構前任總幹事巴拉迪為代表[10]。
政治腐敗
穆巴拉克政府的腐敗率上升的很快,這歸因於他為了延長總統的任期而增加的政府權力已經超過了公民生存的需要。在納齊夫總理的政府執政期間,國家民主黨和政府內的商人們權利的增長和埃及人民議會引起了巨大的民憤。例如,前國家民主黨的秘書長Ahmed Ezz壟斷了埃及的鋼鐵工業並占據了市場份額的60%[11],其資產估計達180億埃及鎊;前住房部長Ahmed al-Maghraby的資產估計為110億埃鎊;前旅遊部長Zuhair Garrana資產為130億埃鎊;前貿易與工業部長Rashid Mohamed Rashid資產為120億埃鎊;前內政部長Habib al-Adly資產為80億埃鎊;傳記作家Aladdin Elaasar估計,穆巴拉克家族的總資產多達500到700億美元[12][13]。
2010年,透明國際(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的清廉指數報告(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顯示,從一些埃及商人和地區的數據分析中得出埃及的評分為3.1(10是最清廉的),在178個國家中排行第98位[14]。
經濟狀況
在前總統賈邁勒·阿卜杜-納賽爾執政期間,埃及實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經濟政策受政府高度控制,但是到薩達特和穆巴拉克執政時期轉向市場經濟,經濟相當開放。2004-2008年間開羅積極推行經濟改革以吸引外國投資並促進GDP增長,但是因為全球金融危機而推遲了進一步的經濟改革。2009年,國際經濟的衰退將埃及的GDP增長降低至4.5%。2010年,分析師評估認為納齊夫政府需要重啟經濟改革以吸引外國投資、推動增長並改善更多人的經濟狀況。儘管在經濟增長幅度超過了前幾年的水平,但是埃及的平均生活條件仍然很差[15]。
據報道2010年大約40%(埃及總人口不到8000萬)的埃及人生活在每天收入只有兩美元的水平,其中有一大部分人要依賴食物補助而生存。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數據,埃及的基本問題在於由於人口膨脹而導致的失業[16][17]。
外交關係
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政府認為穆巴拉克政府在巴以和談中是一個重要的阿拉伯盟友。在1967年與1973年與以色列爆發戰爭後,埃及於1979年簽署了和平條約,這在阿拉伯世界引發爭論。埃及在1978年簽署了大衛營協議,並且在一年後簽署了和平條約。以色列和埃及每年都會收到來自美國的數十億美元的援助。除了經濟和發展援助之外,埃及每年還會收到美國約13億美元的軍事援助。許多埃及民眾,特別是埃及的青年人,認為穆巴拉克服務於西方的利益而不是本國人民的利益。
2010年選舉
2010年12月舉行了一次國會選舉,之後發生了鎮壓媒體,逮捕候選人(尤其是那些來自穆斯林兄弟會的人)的後續事件,最終是執政黨取得了選舉勝利,它被人們認為是充滿欺詐的一次選舉。
亞歷山大教堂爆炸事件
早在2011年元旦這天,發生在亞歷山大教堂的爆炸案中死了23名科普特基督徒,這被懷疑是加沙的基地組織Army of Islam幹的[18][19]。事件發生後,許多基督徒走上大街示威遊行,許多穆斯林也隨後加入了示威。他們與警察發生衝突後,一些亞歷山大和開羅的示威者開始大喊口號譴責穆巴拉克的統治。
參考文獻
- ↑ 埃及修憲公投 巴拉迪遭民眾轟趕. [2011-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7).
- ↑ 2.0 2.1 2.2 Slackman, Michael. Hosni Mubarak. The New York Times. 8 March 2010 [25 Januar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1月31日).
- ↑ History’s crossroads. The Indian Express. India. [10 Februar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22).
- ↑ Egypt After 9/11: Percep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March 26, 2004
- ↑ R. Clemente Holder. Egyptian Lawyer's Death Triggers Cairo Protests. Washington Report on Middle East Affairs. 1994-08 [2011-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24).
- ↑ US embassy cables: Police brutality in Egypt. Guardian. 2011-01-28 [2011-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26).
- ↑ Anger on the streets of Cairo. The National (Abu Dhabi). 2010-06-13 [2010-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4).
- ↑ Anger in Alexandria: 'We’re afraid of our own government'. Almasry Alyoum. 2010-06-25 [2010-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31).
- ↑ Background Note: Egypt.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0-11-10 [2011-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2).
- ↑ BBC. Egypt unrest: ElBaradei returns as protests build. The New York Times. 2011-01-27 [2011-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3) (英語).
- ↑ The Report: Egypt 2007. Oxford Business Group. January 2007. ISBN 1-902339-57-6.
- ↑ Elaasar, Aladdin. Egyptians Rise Against Their Pharoah. Huffington Post (USA). 28 January 2011 [6 Februar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2月7日).
- ↑ Egypt's Mubarak Likely to Retain Vast Wealth. ABC News. [5 Februar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2月7日).
- ↑ CPI 2010 table.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2010-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4).
- ↑ Source: CIA World Factbook and other sources. Egypt Economy 2011. [3 March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2月28日).
- ↑ Korotayev A., Zinkina J. Egyptian Revolution: A Demographic Structural Analysis. Entelequia. Revista Interdisciplinar 13 (2011): 139–169. Template:Wayback
- ↑ The long-term economic challenges Egypt must overcome. Marketplace. 1 February 2011 [1 Februar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2月4日).
- ↑ Egypt church blast death toll rises to 23. Reuters. [16 Januar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22).
- ↑ Saleh, Yasmine. Suspected suicide bomber kills 17 at Egypt church.. Yahoo News. 1 January 2011 [2 Januar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