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B-26轟炸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B-26轟炸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格倫·L·馬丁公司為美國陸軍航空兵研發的雙發中型轟炸機,官方綽號「掠奪者」[1]

由於高翼載帶來的高起降速度以及人員缺乏經驗,B-26在服役初期事故率居高不下,為其招來 「寡婦製造者」的惡名。隨着改進設計和加強訓練,B-26的損失率逐漸降低,至1944年,甚至成為美國陸航損失率最低的轟炸機。B-26在地中海歐洲戰場表現出色,和B-25一起構成美國戰術轟炸的中堅力量。從1941年2月到1945年3月,B-26各型號共生產5,288架。

設計與發展

1939年3月,美國陸軍航空兵頒布39-640號需求書,徵求一款雙發中型轟炸機,最高時速300英里(483千米),最大航程2,000英里(3,218千米),載彈量3,000磅(1,360千克)。同年7月5日,馬丁公司提交了由設計師佩頓·M·麥格魯德牽頭設計的179方案,並順利贏得201架飛機的訂單,軍方編號B-26。同時,北美公司的NA-62方案也過審投產,即B-25轟炸機。整個B-26從立案到實用化耗時僅不到兩年。

B-26是一款上單翼、半硬殼結構的轟炸機,採用前三點式起落架,機身截面為圓形。機組共七人:投彈手位於機鼻,駕駛員和副駕駛員並排坐於機頭,領航員和無線電操作員位於之後,機身中部和尾部各一名機槍手。B-26擁有當時較為強大的自衛火力:機頭有一挺7.62毫米活動機槍,由投彈手操縱;機尾一挺7.62毫米活動機槍;機背中後部設有一座可360度旋轉的炮塔,裝有兩挺12.7毫米機槍,這是美國轟炸機首次採用動力炮塔。

B-26在機身中部串列設有兩個彈艙,最大載彈量可達4,800磅(2,177千克)。兩台普惠R-2800雙黃蜂引擎以吊艙安裝於翼下,配有二階機械增壓器和四葉螺旋槳。為達到軍方要求的高速,上反角1.3度的機翼翼展僅19.81米,使其翼載荷高達259千克/平方米,超過了當時美國陸航的任何一款飛機。雖然早期的風洞模型為了氣動控制採用了雙垂尾,但生產型的B-26仍然使用單垂尾,以保證尾炮手的良好視野。

1940年11月25日,B-26成功首飛。在113小時的測試中,B-26的性能滿足了軍方所有要求[2]。1941年2月22日,首批四架B-26進入美國陸軍航空兵現役,列裝第22轟炸機(中型)大隊。

視頻

B-26轟炸機 相關視頻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真實震撼的轟炸場面,讓人心頭一震
實拍美國最強隱身轟炸機B2模擬轟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