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H因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H因子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歷史的載體,是前人智慧的結晶[1],是有着鮮活生命的「你」「我」「他」,有着濃郁的文化意蘊、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結。漢字之美[2],美在形體、美在風骨、美在精髓、美在真情!

名詞解釋

H因子由Nilson等(1965)發現,根據電泳位將其命名為β 1 H,而Whaley和Ruddy則將其命名為C3b滅活劑加速因子。現已確定其為由1213個氨基酸組成的單鏈糖蛋白,分子量155kDa,既有長杆狀部分,也有球形區域。新近用透射電鏡檢查發現,H因子的影象為一長而柔順的分子。伸長型分子長49.5nn,橫截直徑為3.4mm但大多數不呈線型而呈摺疊狀,因此分子的實際長度僅為伸展型的一半,但其構象則呈多樣化。通過園二 色譜 分析表明,H因子既無α螺旋也無β摺疊,借二硫鍵維持其功能活性的構象。

組成部分

現已確定其為由1213個氨基酸組成的單鏈糖蛋白分子量155kDa,既有長杆狀部分,也有球形區域。新近用透射電鏡檢查發現,H因子的影象為一長而柔順的分子。伸長型分子長49.5nn,橫截直徑為3.4mm但大多數不呈線型而呈摺疊狀,因此分子的實際長度僅為伸展型的一半,但其構象則呈多樣化。通過園二色譜分析表明,H因子既無α螺旋也無β摺疊,借二硫鍵維持其功能活性的構象。

功能

H因子的功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為Ⅰ因子的輔助因子,可增加C4b對Ⅰ因子的敏感性。在無H因子時,Ⅰ因子與C3b的結合呈絲狀;而在有H因子存在時,I因子與C3b的結合變為彎絲狀,同時與C3b的結合親和力增強(較無H因子時至少高15倍)。H因子強化I因子的機理,可能是H因子與C3b結合後,使C3b出現某些構象變化,增加了與I因子結合的親和力。H因子與C3b結合的活性部位存在於其N端35kDa部分。(2)加速C3轉化酶的衰變:H因子能將已同C3b結合的B因子或Bb從C3酶中逐出,而使之失去酶活性。(3)阻止替代途徑中初始和放大C3轉化酶的形成。已證實H因子和B因子在C3b上有同一結合部位,故H因子可同B因子或Bb競爭與C3b的結合。在有H因子存在時,B因子不易與C3(H2C)及C3b結合,因此不易形成C3(H2C)Bb或C 3bBb。但H因子對固相上和液相中的C3b作用在差別。對液相中或結合於非激活劑固相上裂解。而對於固定到激活劑(如酵母多糖等)表面的C3b,H因子則對C3b的親和力與B因子相當,二者競爭的結果,可形成部分C3轉化酶,以保證替代途徑的活化。有研究報道,在細胞膜上能增強C3b對H因子親和力的化學成分是涎酸和肝素氨基多糖。由於大多數細菌表面缺乏涎酸,因而這些細菌侵入機體後,可活化替代途徑,有助於在早期對感染的控制。(4)對已與P因子或腎炎因子(NeF)結合形成穩定的c 3bBbP或C 3bBbNeF,H因子對它們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其效力要比CR1差得多。H因子對C5轉化酶(c 3bnBb或C 3bBb3b)的活性也有抑制作用,並能與C5競爭結合C3b使C5不能裂解。此外,近年發現H因子還可誘導單核細胞分泌IL-1參與免疫應答的調節。

編碼H因子的基因定位於人的第1號染色體的長臂32區,具有多態性。已發現其有5個變異型,即FH1-5。H因子的核苷酸序列已進行了鑑定,並推導出其全部氨基酸的一級結構,含有20個SCR藉此與C3b結合。H因子與MCP、CR1、CR2、DAF及C4bp具有同源性,共同屬於補體激活調節劑(RCA)基因家族的成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