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加蘭德步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M1式加蘭德步槍(英文:M1 .30 Caliber Rifle 或 M1 Garand Semi-automatic rifle),是20世紀20年代美國開始研製的一型半自動步槍。M1式加蘭德步槍因其設計師約翰·坎特厄斯·加蘭德而得名,在中國俗稱大八粒(又叫:八粒快),是美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裝備的制式步槍,也是約翰·加蘭德最著名的產品。1936年1月9日,美軍開始裝備M1加蘭德,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至1957年全世界共生產了M1加蘭德近1000萬支。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中的實戰表明,M1步槍是當時最好的戰鬥步槍之一。M1步槍的研製過程非常長,原始的設計是在1921年開始的,在完成了初步設計後,又多花了十幾年時間來進行改變各項細節的設計,以迎合美國陸軍不斷變化的設計要求,在經過相當長時間的反覆修改後才在1936年設計定型和開始大量生產,但投產後再一次進行重大修改,直到1940年才正式成為現代的M1加蘭德步槍。
開發歷史
1917年,美國陸軍開始進行招標輕機槍,此時的加蘭德正在為另一位槍械設計師John Kewish工作,他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開始設計,並從John Kewish那裡獲得每月50美元的資助。加蘭德的設計獲得了軍方的肯定,但在版權問題上與John Kewish發生了爭議,導致JohnKewish不願再資助他。但由於此時軍方已經比較青睞加蘭德,所以他獲得了進入「體制內」的機會——成了國家標準局的一名「正式工」,同時被要求在接下來的一年半內完成設計,最終完成的型號為M1919。但隨着一戰的結束,再加上勃郎寧M1918自動步槍已經裝備美軍,加蘭德的第一個作品只製造了少量樣品就被終止了。
雖然首次設計泡湯,但加蘭德成功地在軍方那裡混了個臉熟。1919年,他被安排到著名的春田兵工廠,成了一名「顧問工程師」,不過這是文職崗位,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工程師。而到此時為止,加蘭德的身份還是一個外國人,直到第二年,他才獲准加入美籍。在解除了後顧之憂後,他又開始琢磨起了新式步槍。1920年,加蘭德在M1919基礎上設計了一種採用了傳統迴轉式閉鎖機構和利用底火後坐式自動原理的半自動步槍T1920,但由於設計並不完善以及美軍對半自動步槍興趣太小而再次擱淺。
在經歷了與另一位設計師彼德森的競賽和「口徑之爭」後(採用7mm還是7.62mm的爭論,時任陸軍部長的麥克阿瑟以後勤供應為由而延續了7.62mm),加蘭德的T3最終在1936年1月通過了軍方的驗收,成為美軍新一代制式步槍。其正式名稱為「United States Rifle, Caliber .30, M1」,通常就譯為「M1步槍」,或加上設計師的名字叫做「M1加蘭德步槍」,這也是世界上第一種制式半自動步槍。[1]
結構原理
該槍主要由槍管和機匣組件、活塞-機框組件、槍托、彈倉、前後護木以及擊發和發射機構等部件組成。
在T3半自動步槍上,加蘭德邁出了比較大的一步,放棄了傳統手動步槍上的迴轉式閉鎖而採用了卡鐵偏轉式閉鎖機構,仍為底火后座式自動原理。但這個設計依然存在問題,試驗證明底火後坐的可靠性並不好,改進餘地也小,因此加蘭德又大膽地採用了先進的導氣式機構並繼續加以完善。這是伽蘭德在設計上的「大躍進」,因為無論是自動原理還是槍機結構,都是與之前的傳統槍械不同。該槍在一般戰場條件下也能到30發/分鐘。這種高射速是通過其顛覆性的「導氣式半自動」原理來實現的。所謂「導氣式」就是指將一部分火藥氣體從槍口附近的開口引出,利用這部分能量來推動後部槍機完成解鎖、拋殼、推彈、復進和閉鎖運動。
M1步槍供彈方式非常有特色,裝雙排8發子彈的鋼製漏彈夾由機匣上方壓入彈倉,最後一發子彈射擊完畢時,槍空倉掛機,彈夾會被退夾器自動彈出彈倉,會發出聲響M1加蘭德在子彈打光時發出來「叮」的聲音已經成為了它的標誌,原來M1加蘭德開槍後它的退夾器會精準的擊打在漏夾底部,這樣彈倉裡面的薄鋼片就會發出「叮」的響聲,但是這不過就是M1加蘭德在射擊完畢後,裡面的薄鋼片由于震動而發出的聲音,卻在戰場上被戰士們當成了提醒自己要重新裝彈的聲音。[2]
射擊原理
該槍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槍機迴轉閉鎖方式,並採用擊錘打擊擊針使槍彈擊發。在扣機擊發後槍機框經8mm自由行程,槍機上的導向凸起沿機框導槽的直槽部分滑動。在機框繼續後坐時迫使導向凸起向上,帶動槍機由右向左轉動,使槍機上的兩個閉鎖突筍從機匣的閉鎖槽中解脫出來,實現開鎖。槍機後坐過程中,拉殼鈎、拋殼挺完成拋殼動作。與此同時,槍機後端壓倒擊錘,擊錘簧被壓縮,擊錘成待擊狀態。
槍機框尾端撞擊機匣後端面,復進簧開始驅使工作部件前進。當槍機復進到快接近終了時,機框導槽導引槍機上的導向凸起向下轉動,帶動槍機由左向右轉動,直至兩個閉鎖突筍進入閉鎖位置。而後,機框繼續復進,走完8mm自由行程。槍又成待擊狀態,如此循環。[3]
主要數據
總重 | 4.3kg |
全長 | 1106mm |
槍管長度 | 610mm |
彈倉容量 | 8發 |
彈藥 | 斯普林菲爾德0.30-06步槍彈 |
口徑 | 7.62mm |
自動方法 | 導氣式 |
閉鎖方法 | 槍機迴轉式 |
發射速率 | 30發/分 |
槍口初速 | 865m/s |
有效射程 | 600米 |
膛線 | 4條,右旋,纏距254mm |
瞄準具型式 | 片狀準星和覘孔式照門;後期可裝光學瞄準鏡 |
戰場表現
加蘭德步槍相比同時期的手動步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來看一下它的數據:口徑7.62毫米;總重4.5公斤;全長1100毫米;槍管長610毫米;使用.30-06春田步槍彈(7.62×63毫米);槍口初速853m/s;有效射程457米;射速最快可達40到50發/分鐘,一般戰場條件下也能到30發/分鐘。如果對比同代的手動步槍,多數性能差別不多,威力略大,唯有射速一項遠超其它步槍,這使得美軍步兵火力要比使用手動步槍的軍隊要強大很多,後世學者一般認為美軍步兵班的火力約等於1.5個德軍步兵班和2.5個日軍步兵班,再加上其它方面的優勢,美軍碾壓對手順理成章。由於這一系列活動都不需要手動完成,其卡鐵偏轉的角度也比手動步槍90度的旋轉角度小,所以兩發之間的間隔就非常小。在手動步槍中,只有英國李-恩菲爾德步槍憑藉其後方閉鎖設計能略微接近加蘭德步槍的射速。[4]
在太平洋戰爭上,高射速的加蘭德步槍讓日軍吃盡了苦頭,手動的三八大蓋完全不是對手,通常兩名步槍手交替射擊就能壓制日軍一個班,相當於能以一敵五。日軍每打一槍就會招來加蘭德步槍雨點一般的還擊,再加上威力大,在穿透叢林中茂密的枝葉後仍有足夠的威力,甚至能打穿樹幹,許多鬼子兵喪命於加蘭德步槍的優勢火力之下。日軍在飽受摧殘之後才想起來半自動步槍的好處,但搞原創已經來不及了,就拿着少數繳獲的加蘭德步槍照貓畫虎搞出了「日本的加蘭德」——「四式步槍」,不僅外形神似,就連容易夾手的毛病也學了個像,真是「連錯題都照抄」。不過這種抄襲之作還沒來得及發揮作用,日本就已經投降了。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從第一次戰役開始,志願軍部隊就陸續繳獲了M1型半自動步槍,部隊普遍反映該槍好用、耐用。南朝鮮軍隊是普遍使用M1型步槍的,但是該槍的重量使得南朝鮮士兵苦不堪言,很多時候南朝鮮士兵倉皇撤退時會遺棄M1型步槍。前5次戰役中,志願軍繳獲了大量的M1型步槍及彈藥,這種半自動步槍曾經給擅長近戰的志願軍帶來了很大殺傷,而繳獲的該槍彌補了志願軍戰鬥中步槍的損失。第2次戰役開始,美軍會經常遇到使用和他們一樣步槍的敵人,很多戰鬥中志願軍都是用M1型步槍打下來的。因為八發子彈及半自動射擊方式的高射速,志願軍戰士將該槍稱為大八粒或八粒快。在陣地戰階段,M1型半自動步槍的遠射程發揮了優勢,大規模群眾狙擊運動——冷槍冷炮中,很多的神槍手或是特等射手是使用M1型步槍頻頻狙殺遠距離敵人,給敵人身體和心理都帶來了殺傷。[5]
武器評價
M1型步槍作為制式步槍的時代,美國全軍對這款步槍的評價是非常高的,美國著名將軍喬治·巴頓評價它是「曾經出現過的最了不起的戰鬥武器」。
在太平洋島嶼、東南亞叢林、非洲沙漠、歐洲戰場,總能在美軍手裡見到這把武器,它擁有極高的性能十分可靠, 且結構簡單易於保養,在戰場上的很少出現故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多數戰場上都有過出色表現,成為歷史上第一種大量生產進入現役的半自動步槍。不過,相比用了七十多年的M1911手槍,加蘭德步槍在1957年就被M14步槍所取代,但其服役時間恰好覆蓋了二戰時期,簡直就是為二戰「量身定做」的武器,作為一種過渡形式的步槍來講已經是物盡其用,無所遺憾了。時至今日,加蘭德步槍仍因其承載的歷史意義和簡潔的外形在美國、日本、菲律賓和我國台灣地區等地被用做禮賓槍。[6]
總而言之,M1步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多數戰場上都有過出色表現,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好的步槍。作為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制式步槍,它也象徵着美國槍械工業的代表性作品。它有着特殊的裝彈形式,強大的火力,且被證明是一種可靠、耐用和有效的步槍。[7]
視頻
真正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這清脆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