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P選擇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P選擇素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歷史的載體,是前人智慧的結晶[1],是有着鮮活生命的「你」「我」「他」,有着濃郁的文化意蘊、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結。漢字之美[2],美在形體、美在風骨、美在精髓、美在真情!

名詞解釋

P-選擇素是相對分子質量為140 000 的糖蛋白, 存在於血管內皮細胞的Weibe-l Palade 小體膜上及血小板α顆粒膜上, 在受到組織胺、凝血酶、佛波酯和鈣離子載體的刺激後, 其迅速在質膜上表達, 缺氧/ 再氧化或氧自由基也可誘導表達。P-選擇素凝集素樣區是配體結合部位的關鍵序列,其配體是唾液酸化路易斯( S-Lewis x ) , 高親和力的配體是P-選擇素糖蛋白配體1( P-selectin glycoproteinlig and 1, PSGL-1) , 主要表達於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 因此P-選擇素主要介導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在內皮細胞表面的滾動、粒細胞和單核細胞與血小板的黏附。

工作原理

當血小板或內皮細胞受凝血酶、組胺、腫瘤壞死因子(TNF) 或氧自由基等介導而活化時, α顆粒和Weibel-Pa lade小體膜與胞膜迅速融合, 導致P 一選擇素在細胞表面快速而瞬時的表達, 從而介導活化內皮細胞、血小板與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及T 淋巴細胞亞群的相互作用。這種介導作用可被抗P -選擇素的單抗、多抗及純化的P -選擇素所抑制。

p -選擇素配體是Sialyl-lewis X抗原, 存在於許多細胞(包括某些腫瘤細胞)表面。已知P -選擇素與含有Sialyl-Lewis X 抗原的碳水化合物結構結合, 可調節白細胞在血管內皮細胞上的滾動, 這是白細胞外滲的第一步。因此P -選擇素在急性炎症早期的白細胞向受損部位趨集過程中起重要的介導或參與作用。

組成結構

P 選擇素的結構和特性

P 選擇素(granular membrane protein 140,GMP140 ), 血小板活化依賴性顆粒表面膜蛋白(platelet activation dependent granule external membrane protein ,PADGEM )或CD 62 p ,是一種分子量為140K D 的膜糖蛋白, 定位於血小板的α顆粒和內皮細胞棒管狀(Weibel一Palade )小體內。

由789個氨基酸殘基構成: N 末端730 個氨基酸構成胞外區, C末端24個氨基酸組成跨膜區,35 個氨基酸組成胞漿短尾。胞外區有一個凝集素樣區(lectin -like domain )、一個表皮生長因子樣區(epi-dermal growth factor -like domain )和九個補體調節蛋白重複單位(complement regulatory protein consensus repeat units)。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