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杨巨源 (唐朝)

增加 4,39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貞元 (唐朝)|贞元]]五年(789年)[[进士]]。早年擔任[[张弘靖]]的[[从事]],後來由[[秘书郎]]擢拔為[[太常博士]],再迁[[虞部]][[员外郎]]。出京擔任[[凤翔府|凤翔]][[少尹]]。[[長慶|长庆]]三年(823年)转为[[国子司业]],隔年以[[国子祭酒]][[致仕]]。[[大和 (唐朝)|大和]]七年(833年)尚在世。工於詩,<ref>《唐诗纪事》说:“杨巨源以‘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得名,故乐天诗云:‘早闻一箭取辽城,相识虽新有故情。清句三朝谁是敌?白须四海半为兄。……’”胡应麟《诗薮》也说:“杨巨源‘炉烟添柳重,宫漏出花迟’,语极精工,而气复浓厚,置初、盛间,当无可辨。又‘岩廊开凤翼,水殿压鳌身’,奇丽不减六朝。此君中唐格调最高,神情少减耳。”</ref>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王建 (唐朝)|王建]]等交好。有集一卷。<ref>《宋史·艺文志》说“《杨巨源诗》一卷”。《全唐诗》卷三百三十三中杨巨源小传说:“集五卷,今编诗一卷。”</ref>《[[全唐诗]]》卷三百三十三錄其詩。
 
==詩文==
 
【城東早春】
 
原文: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作者:佚名
譯文一
新春時節是詩人描寫美景的最佳時刻,柳枝剛剛吐出淡黃的嫩芽,顏色還有一半未曾勻淨。
倘若在仲春時節,林苑裏繁花似錦時,出門一看,都是踏青遊春的賞花人,豈不是太過遲了。
 
譯文二
詩家喜愛的清麗景色,正在這早春之中;綠柳剛剛萌發出嫩黃的新芽,清新可人。
要是等到上林苑百花爭豔的時候,出門的可就都是賞花遊玩的人了。
 
譯文三
柳樹剛冒出綠芽,也許沒有似錦的鮮花美麗,可是詩人看到這幅景象卻非常欣喜,因爲他發現春天來到了。如果等...
 
賞析二
更多
作者:佚名
詩的大意是說,詩人的最好時光是新春之際,——是在那柳樹剛剛抽出黃色嫩芽的時候,要是等到皇家花園裏已經繁花似錦,那時刻到處都是來看花的人了,吟詩作賦已索然了。表面上看,這首詩不過平平,但如透過紙背,卻包含着另一番深刻哲理,——暗喻着人才的及早培養髮掘。
在塵世間,對於成功者,人們總是仰慕有加的。即使是那些滿懷妒意之人,也不過是仰慕之情的一種畸形反映而已。所以,當一個人獲得成功,特別是重大成功之後,無不大有門庭若市之患。在前往朝賀的人們當中,少不了那麼一種人:大言不慚地聲稱“我早就看出這小子有出息”,以顯示他的慧眼金睛。這的確是非常容易不過的事。上林已經“花似錦...
 
句解
作者:佚名
“詩家清景在新春”,詩人在京城東郊遊玩時,看到初春的景色,不禁由衷地讚歎。但他並未實寫春色,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讚歎道:新春時節真是詩人描寫美景的最佳時刻啊。這樣的“起”法令人意外,也讓人產生好奇:爲什麼要這樣說呢? “綠柳才黃半未勻”,第二句“承”第一句,開始具體描寫早春景色,也是對上一句的回答。早春景色何其多哉,彷彿從哪裏說都是可以,但從哪裏說又無法總括全部。詩人別具匠心,只單從新發的柳芽入手,抓住其“半未黃”的特點。試想清爽的春風拂動下,柳條微曳,新芽初綻,星星點點的嫩黃點綴在柳枝間,柳樹整體的顏色還未勻稱淨盡。這樣的景色充滿希望,盈溢生機,令人心曠神怡,浮想...
 
賞析一
作者:佚名
詩的上聯可結合詩題來理解。美麗的早春景色,最能激發詩家的詩情。“新春”就是早春。“詩家”是詩人的統稱,並不僅指作者自己。一個“清”字很值得玩味。這裏不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這種景色剛剛開始顯露出來,還沒引起人們的注意,所以環境也很清幽。
第二句緊接首句,是對早春景色的具體描寫。早春時,柳葉新萌,其色嫩黃,稱爲“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籠統地寫柳葉初生,雖也是寫“早春”,但總覺淡而無味。詩人抓住了“半未勻”這種境界,使人彷彿見到綠枝上剛剛露出的幾顆嫩黃的柳眼,那麼清新悅人。這不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風姿寫得十分逼...
 
賞析
作者:佚名
此詩寫詩人對早春景色的熱愛。前兩句突出詩題中的“早春”之意。首句是詩人在城東遊賞時對所見早春景色的讚美。這裏有兩層意思,既是表明,爲詩家所喜愛的清新景色,正在這早春之中;同時也表明,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發詩家的詩情。一個“清”字用得貼切。這裏不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這種景色剛剛開始顯露出來,還沒引起人們的注意,所以環境顯得很清幽。
第二句緊接第一句,是對早春景色的具體描繪。早春時,柳葉新萌,其色嫩黃,俗稱“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籠統地寫柳葉初生,雖也是寫“早春”,但總覺得平淡無味。詩人抓住了“半未勻”這種境界,使人彷...
<ref>[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17269 讀古詩詞網>杨巨源]</ref>
==注釋==
72,74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