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杨巨源 (唐朝)

增加 3,58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copyedit|time=2019-09-10T03:47:19+00:00}}{{expand|time=2019-09-10T03:47:19+00:00}}'''杨巨源''',[[表 |字]] 景山, 改名巨 {{Fact|唐朝蒲州人.以詩訓後進,多成其藝。巨源與[[ 河中白居易]] [[ 治所元稹]] 在今[[ 山西省劉禹錫]][[ 永济市王建]] |time=2017-04-12T23:45:38+00:00}} 交好 甚受尊重。<ref>[[唐朝http://163.28.84.216/Entry/Detail/?title=%E6%A5%8A%E5%B7%A8%E6%BA%90&search=%E6%A5%8A%E5%B7%A8%E6%BA%90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官员]]。</ref>
[[貞元 (唐朝)|贞元]]五年(789年)[[进士]]。早 ==生平簡介==楊巨源生 擔任[[张弘靖]]的[[从事]] 後來由[[秘书郎]]擢拔為[[太常博士]],再迁[[虞部]][[员外郎]] 據方崧卿《韓集舉正》考訂 出京擔任[[凤翔府|凤翔]][[ 韓愈《送楊 少尹]]。[[ 序》作於 長慶|长庆]]三年(823 (824 转为[[国子司业]] 序中述及楊有“ 以[[国子祭酒]][[致仕]]。[[大和 (唐朝)|大和]] 滿 年(833年)尚在世。工於詩,<ref>《唐诗纪事》说: 十”、 杨巨源以‘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得名,故乐天诗云:‘早闻一箭取辽城,相识虽新有故情。清句三朝谁是敌?白须四海半为兄。……’ 去歸其鄉 胡应麟《诗薮》也说:“杨巨源‘炉烟添柳重,宫漏出花迟’,语极精工,而气复浓厚,置初、盛间,当无可辨 又‘岩廊开凤翼 由此推斷 水殿压鳌身’ 楊當生於755年 奇丽 卒年 减六朝。此君中唐格调最高,神情少减耳。”</ref>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王建 (唐朝)|王建]]等交好。有集一卷。<ref>《宋史·艺文志》说“《杨巨源诗》一卷” 《全唐诗》卷三百三十三中杨巨源小传说:“集五卷,今编诗一卷。”</ref>《[[全唐诗]]》卷三百三十三錄其詩
== 詩文=辭官退休===貞元五年(789)進士。初爲張弘靖從事,由祕書郎擢太常博士,遷虞部員外郎。出爲鳳翔少尹,復召授國子司業。隔年以国子祭酒致仕。長慶四年(824),辭官退休,執政請以爲河中少尹,食其祿終身。
===工於詩===大和七年(833年)尚在世。工於詩,巨源與白居易、元稹、劉禹錫、王建等人交好,甚受尊重。《唐詩紀事》說:“楊巨源以'三刀夢益州,一箭取遼城'得名,故樂天詩云:'早聞一箭取遼城,相識雖新有故情。清句三朝誰是敵?白須四海半為兄。……'”他耽於吟詠,作詩格律工致,風調流美,頷頸二聯,時見佳句。趙□ 《因話錄》說他“詩韻不為新語,體律務實。”胡應麟《詩藪》也說:“楊巨源'爐煙添柳重,宮漏出花遲',語極精工,而氣复濃厚,置初、盛間,當無可辨。又'岩廊開鳳翼,水殿壓鰲身',奇麗不減六朝。此君中唐格調最高,神情少減耳。” <ref>[https://www.gushiwen.org/Author_0fe53ff80e.aspx 古詩文網>杨巨源]</ref> ===著作===有集一卷。<ref>《宋史·艺文志》说“《杨巨源诗》一卷”。《全唐诗》卷三百三十三中杨巨源小传说:“集五卷,今编诗一卷。”</ref>《[[全唐诗]]》卷三百三十三錄其詩。 ==詩文二首== 【城東早春】﹤一﹥
原文:
第二句緊接第一句,是對早春景色的具體描繪。早春時,柳葉新萌,其色嫩黃,俗稱“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籠統地寫柳葉初生,雖也是寫“早春”,但總覺得平淡無味。詩人抓住了“半未勻”這種境界,使人彷...
<ref>[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17269 讀古詩詞網>杨巨源]</ref>
 
【和練秀才楊柳】﹤二 ﹥
 
原文:
 
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
 
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註釋:
 
曲塵絲,指象酒麯那樣微黃的柳枝長條。
 
翻譯:
 
沿著河岸依依行走,河邊的楊柳低垂著像酒麯那樣細嫩的長條,這不禁勾起了我這個將行之人的依依不捨之意,於是我停下馬來,請送行的您幫我折一枝楊柳吧。只有春風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經離開樹幹的楊柳枝吹拂。
 
賞析:
 
《和練秀才楊柳》是唐代詩人楊巨源的作品。此詩寫折柳惜別的情景。前二句用比喻道出楊柳枝的色澤,點明送別時間,表明不捨之情;後二句以春風喻指送行人的情意,含蓄地表達了行者與送者之間的真摯友誼。全詩意境優美,措辭婉曲,隱別意於楊柳枝之中,別有一番韻味。
 
詩的開頭兩句在讀者面前展現了這樣的場景:初春,水邊(可能指長安灞水之畔)的楊柳,低垂著像酒麯那樣微黃的長條。一對離人將要在這里分手,行者駐馬,伸手接過送者剛折下的柳條,說一聲:“煩君折一枝!”此情此景,儼然是一幅“灞陵送別圖”。
 
末兩句“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就語氣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在柳枝看來,此時此地,萬物之中只有春風最相愛惜,雖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風還是殷勤地吹拂著,可謂深情款款。柳枝被折下來,離開了根本,猶如行人將別。所以行者藉折柳自喻,而將送行者比作春風。這層意思正是“煩君折一枝”所表現的感情之情的深化和發展。詩人巧妙地以春風和柳枝的關係來比喻送者和行者的關係,生動貼切,新穎別緻。
 
這首詩是從行者的角度來寫,在行者眼裡看來,春風吹柳似有“相惜”之意與“殷勤”之態,彷彿就是前來送行的友人。這是一種十分動情的聯想和幻覺,行者把自己的感情滲透到物象之中,本來是無情的東西,看去也變得有情了。這種化無情之物為有情之物的手法,常用於中國古典詩歌中,如唐元稹《第三歲日詠春風憑楊員外寄長安柳》雲“三日春風已有情,拂人頭面稍憐輕。”宋劉攽《新晴》詩曰:“惟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都是移情於物,中國古代文學評論稱為“物色帶情”(《文鏡秘府論·南·論文意》)。這不是一般的擬人化,不是使物的自然形態服從人的主觀精神,成了人的象徵,而是讓人的主觀感情移入物的自然形態,保持物的客觀形象,達到物我同一的境地。
 
末兩句之所以耐人尋味,主要是因為採用了巧妙的比喻和物色帶情的藝術手法,這正是此詩的成功之處。
<ref>[https://www.thn21.com/wen/show/50637.html 楊巨源《和練秀才楊柳》原詩、註釋、翻譯、賞析]</ref>
 
==注釋==
{{reflist}}
 
==參考資料==
 
[[Category:唐朝人物]]
[[Category:詩人]]
72,74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