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伊索寓言

增加 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伊索寓言》是源自古希腊的一系列寓言,相传由伊索创作,再由后人集结成书。也有人认为并无伊索其人,只是古人假托其名将一些民间故事结集成书。《伊索寓言》脍炙人口,对欧洲的寓言文学影响很大,拉封丹著名的《寓言诗》即以《伊索寓言》为主要素材。
《伊索寓言》的一系列故事,大都篇辐短小,却能阐述大道理,深具哲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此成为世界上流传广泛的经典作品[1]
==思想==
==反响==
钱锺书以讽刺的手法,指“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实则借题发挥,借古讽今,有问题的不是《伊索寓言》而是世道人心。钱举“蚂蚁和蟋蟀的故事”为例,蟋蟀饿得半死,向蚂蚁借粮,蚂蚁说:“在夏天唱歌作乐的是你,到现在挨饿,活该!”,钱以为这样的结论有问题。钱又引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同情被骗的乌鸦,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4]
==《伊索寓言》在中国==
利玛窦在著作《畸人十篇》(徐光启笔录,1608年)引用过一些《伊索寓言》,但中国最早的《伊索寓言》译本是1625年由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口授、教友张赓笔录的《况义》(“况”就是“比喻”的意思)[5] ,该书在西安出版,共收寓言22篇,巴黎国立图书馆有藏。
1837年,广州一家教会出版了英汉对照的《伊索寓言》,名为《意拾蒙引》,译者署名“蒙昩先生”,共收寓言81篇,不知何故一度遭禁,但于1840年重印。这个版本附有汉字的罗马化拼音,主要是供外国人学习中文之用。 1860年代,香港英华书院曾经翻译此书,名为《汉译伊苏普谭》,将伊索的(Aísôpos)翻译成伊索普,谭即故事集。1876年原书经日本翻刻,在东京出版。 最早使用“伊索寓言”这个书名的是林纾,他的版本于1902年出版,由严璩(严复的长子)口授。
<center> 睡前故事 伊索寓言 狮子与老鼠 </center>
<center>{{#iDisplay:q0387dj15cr|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246,7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