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91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隸屬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由教育局局長兼任中心主任委員;國教科科長兼任執行秘書;中心主任由教育局聘任。中心自成立至今可謂從無到有,百事待舉,各種運作模式仍須不斷嘗試和建立。工 作內容包括研究、出版、策展、推廣活動和社會服務等;工作任務更需配合「剝皮寮老街修復再利用工程」的修復進度,隨時機動調整。剝皮寮活化再利用是市府重大政策,在教育融合文化資產的議題上更具指標性 意義,然以任務編組的模式,擔負剝皮寮歷史街區的管理營運實極具挑戰性,尚需更多的突破和資源挹注,方能共同開啟剝皮寮的新生命。期盼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不僅成為臺北市中小學師生的本土教學園地,更能 躍升為國家級,甚至世界級的本土教育重鎮。<ref>[http://59.120.8.196/enable2007/modules/tinyd/index.php?id=2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成立緣起]</ref>
===歷史沿革===
剝皮寮歷史街區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北臨老松國小,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定路,為臺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在目前可得的艋舺地契資料中,福皮藔街在嘉慶四年便有店屋買賣的紀錄,可以推估剝皮寮聚落的成形當在清代早期,開發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時間。
清代中期,剝皮寮街稱為福地藔街,而福地藔街尾為清代艋舺的營盤所在,由於當時營盤在北臺灣的軍事地位極為重要,在時空背景上有其獨特性,福地藔街連結了營盤與艋舺市街的道路。就艋舺地區的觀點來看,剝皮寮位於清代艋舺東南角的邊緣位置,是艋舺通往古亭庄的要道。清代道光、咸豐年間,臺北的開墾已經遍及大安、中崙、古亭庄、景尾(景美)。艋舺至新店及艋舺至錫口(松山)的交通順暢,故成為各地土產的集散地,古亭庄、景尾的貨物若要進入艋舺皆須經過福地藔街。因此可以理解,剝皮寮街在清代時是艋舺與其他街庄的聯絡要道,更是其他街庄要進入艋舺要重要市街的必經要道。
日治時代稱為北皮藔街,在日人一系列都市空間的改造計畫,使得北皮藔街道失去了清代的空間地位,但由於被劃定為學校預定地,所以在都市計畫中得以保留。正因為如此,整個剝皮寮街因受清代街道發展及日治時代空間改造計畫的影響,一方面在建築物上保有清代民房特色,一方面在今日廣州街、康定路保有日治時代街屋立面的形式。然而光復後由於都市化腳步加速,艋舺其他地方隨著老街發靳而改建,街道紋理因數次都市計畫之拓寬道路,已不見清代舊貌。剝皮寮雖劃歸學校用地,長期禁止增建,反而保有了清代舊有街型,但部分清代、日治時代建築物卻因為年久失修而荒廢,或因產權問題而轉手他人,已不復往日舊貌。
日治時期被劃定為老松國小學校用地,在民國七十七年,臺北市政府開始進行剝皮寮土地徵收,民國八十八年六月十六日,剝皮寮進行人員淨空。六月二十日歐晉德副市長組成「臺北市政府推動剝皮寮古街歷史風貌維護及建築物在利用專案小組」,其後召開專案小組會議,提出剝皮寮再利用「應以教育措施建設與文化資產結合,積極成立跨局處整體規劃小組」。民國九十一年四月二日「剝皮寮老街修復再利用工程」開標評選建築師,由徐裕建建築師事務所得標,研擬剝皮寮建築體及內部空間的修復與規劃設計。同年五月十五日臺北市政府馬市長英九主持「萬華剝皮寮老街修復再利用工程會議」,再次強調應強化教育與歷史街區共構並存的精神:十一月二十九日,「剝皮寮老街南北側第一期(東側)修復再利用工程」通過都市設計審議,修復工程於六月二十七日由慶仁營造股份有限公司得標,負責進行修復工作。並於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七日正式動工,工程於民國九十三年六月二十六日完工。
民國九十二年八月,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成立「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作為剝皮寮歷史街區的管理營運單位。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秉持「歷史老街紥根校地、教育活動活化歷史老街」的理念,提供臺北市本土教學資源,推廣本土教育活動,希望活化剝皮寮老街作為本土教學示範場所,並研擬剝皮寮老街永續運作模式,創造教育與文化共營的前景。<ref>[http://59.120.8.196/enable2007/modules/tinyd1/index.php?id=6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歷史沿革]</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