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無編輯摘要
===剝皮寮地名由來===
剝皮寮歷史街區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北區老松國小,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定路。由於在日治時代的都市計畫中劃歸為老松國小預定地而限建,因此街區仍保留了清代及日治時代開發的空間紋理。在目前可獲得的艋舺地契資料中,嘉慶四年(1799)稱為福皮藔,道光十八年(1838)至清末,此街則為福地藔街。日治時代稱為北皮藔街,光復後則以廣州街x號及康定路173巷稱之。在民國四十二年蘇省行的〈艋舺街名考源〉中以「剝皮寮」稱之,爾後出版的《臺北市志》,以及《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剝皮.變臉:剝皮寮古街再造計畫》等書,皆沿用「剝皮寮街」的稱呼,後經報紙、新聞的廣泛使用, 「剝皮寮」 一詞成為普遍的通稱。「剝皮」一詞的 來眾說紛紜,目前仍舊沒有確切的答案,或以 面上 解釋 著眼 認為「剝皮」之名來自於 剝樹皮、剝獸皮 有關,但若 ;另 以發音 相類著眼,認為「剝皮」即是「北皮」各家說法莫衷一是,仍待進一步的資料加以考證釐清。  「剝樹皮」的說法:根據《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 研究 》一書的調查,由於艋舺料館為淡水河上游木材集散中心,艋舺泉郊的出口物品中亦有木材,且福州杉亦曾運至艋舺 因此推論杉木經海運由福建至艋舺,堆放 料館口淡水河沿岸,而後利用獸力將木材拖運至北皮藔街剝皮。然而北皮藔街的產業上並沒有「剝皮」一業的記載,加上北皮藔空間有限,進行剝皮工作有所困難,且利用獸力拖運的說法也有問題,使得剝樹皮的說法遭到質疑,仍待進一步的考證釐 朝嘉慶4年。此一說法詳見米復國主持,《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頁45-47。  「剝獸皮」的說法:在《臺北市志》的〈經濟志.工業〉上記載臺北製革工業始自請代,製革所用的皮草取自動物,文中並提到:「艋舺有北皮寮( 西元1799年) 當時 街,又 為「福 皮寮 而道光18年北皮寮( 西元1838年) 至清朝末年改 後有一池,應是殺牲製革所在,所製成品不外手皮箱、枕、鼓。」加上艋舺土治後街旁之泮牛池,主要 殺牛製革所在,因此有 福地寮 剝皮」是指「剝獸皮 的說法。然而 到了日 時代 訪談及文獻記載無法斷定是否能夠利用蓮花池附近的水塘作為剝皮的清洗池,亦無法直接證實有剝獸皮的行業, 此剝獸皮一說仍待進一步的檢證。此一說法詳見工月鏡主修,《臺北市志》,卷六〈經濟志.工業〉頁51:米復國主持,《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頁45-45。   發音 關係 相似「北皮」的說法:由日文發音上來說,「福皮藔」的日文念為「ふくひりょう」 被改稱 而「福地藔」 「ふくちりょう」, 「北皮 藔」則是「ほくひりょう 」, 最後 其中福( fuku )與北( hoku )、皮( hi )與地( chi )的發 ,因而推論「北皮藔」的名稱來自於「福皮藔」閩南語念法的轉換,而「剝皮寮」的名稱則來自於相類 的「北皮藔」 閩南語發音 。但目前仍缺乏確切的文獻資料加以佐證,需等待更多 資料作深入的檢核。詳見米復國主持,《 剝皮寮 」而得名 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
===剝皮寮歷史街區簡介===
艋舺龍山寺旁的剝皮寮歷史街區,位在康定路、廣州街及昆明街口,整條街區保存了清代完整的街型、傳統居屋以及日據時代的市區改正後的立面和光復後改建的面貌,剝皮寮歷史街區的整個建築空間,見證了當年艋舺的發展,在街區內包含了不少具有紀念意義的歷史古建築以及店家,如呂阿昌醫生宅、章太炎旅臺居所、鳳翔浴室、宋協興號、長壽號茶桌仔店、永興亭、秀英茶室、威靈壇、日祥旅社、太陽製本所等,因此蘊含了相當豐富的在地鄉土文化,是最佳的鄉土教學場所。而剝皮寮歷史街區因緊臨老松國小南側,自日據時代開始,就在都市計劃中劃入為學校用地,而民國77年又歷經徵收補償等一連串的作業,直至88年6月確定為老街保存再利用的政策並如期徵收,且以保存文化資產及用作本土文化教育的基礎重新規劃。<ref>[http://59.120.8.196/enable2007/modules/tinyd1/index.php?id=2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地名由來]</ref>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剝皮寮歷史街區)週邊旅遊
8,29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