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三思而后行

增加 7,164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三思而后行</big> ''' |- |File:三思而后行1.jpg|缩略图|居中|…”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三思而后行</big> '''
|-
|[[File:三思而后行1.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906/fedb4d1ab02049408e48b18dd717813f.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252300867_100021075 来自搜狐网]]]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sān sī ér hòu xíng</big> '''
|-
| align= light|

'''近义词''' :[[谨言慎行]]

'''反义词''' :[[简单粗暴]]

'''出 处''' :《[[论语·公冶长]]》

'''体 裁''' :[[成语]]

'''释 义''' :凡事都要再三思考而后行动
|}

'''三思而后行'''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是sān sī ér hòu xíng。意思是凡事都要再三思考而后行动。<ref>[https://m.thn21.com/wen/famous/28595_4.html 《论语·公冶长篇》译文  .华语网[引用日期2017-12-02]]</ref>

==出处==

《[[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ref>[]</ref>

译文:[[季文子]]每件事思考三次才行动。[[孔子]]听说这件事,说:“再借鉴以往的经验就可以了。”

1.三:古人说“三”的时候,往往不指确数的“三”,而是表示次数很多。但这里和“再”相对,所以仍旧看做确数。指考虑周到,然后再去做。

2.再,斯可矣:思考两次,(再借鉴以往的经验)就可以了。

==英文==

⒈Look before you leap

⒉think twice before you do

3.(Second thoughts are best.三思而后行)

4.Think first, then act.

==词义==

多次思考再行动,形容做事谨慎,小心稳妥。

==造句==

他非常细心,办事总是三思而后行。<ref>[]</ref>

==译文辨正==
[[File:三思而后行2.jpg|缩略图|左|[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89526115610&di=94bf8f51ea47e85c0b4fbc336b6e1d41&imgtype=0&src=http%3A%2F%2Fimg10.360buyimg.com%2Fn1%2Fjfs%2Ft11755%2F204%2F928279644%2F80521%2Fd3f5bfe8%2F59fbc952N0efcb1a4.jpg 原图链接] 三思而后行 [https://item.jd.com/19194591860.html 来自京东]]]

《[[论语]]·[[公冶长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ref>[]</ref>

传统译文:

1、季文子每件事考虑多次才行动。孔子听说这件事,说:“再借鉴以往的经验就可以了。”

此译文将“再”译作“再借鉴以往的经验”。显系衍文。“再”只是再,并没有“再借鉴以往的经验”的意思。如果这样,那再见的再,一而再再而三的再,岂不也要作类似的推衍。

2、季文子这个人遇到事情总是反复思考然后再行动。孔子听说这件事之后说:“考虑两次就够了”。

此译文将“再”字按“两次”翻译,整条译文的意思就变成了——孔子认为三思而行没有必要,思考两次就行。即使常人也不会说出如此骄傲武断的话,何况以“慎”著称的孔子呢?孔子《[[易]]·[[系辞传]]》“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即说明孔子是主张“慎”的。此译文显然有待考究。

这个译文: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多次,然后才付诸实行。孔子听说后,说:“再多思考几次,这样才算可以啊”(刘小烽嬴嘉丽)。

《[[说文]]》按“再者,加也”。此处的“再”字,应当按“再多加几次”理解。所以“再”字,承接前文而译作“再多思考几次”。在三思而行的基础上“再多思考几次”,这样就完全符合了孔子一贯主张的“慎”。

==典故==

“三思而后行”的古训出于《[[论语]]》,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教我们要养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习惯。

“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胆小怕事]]、[[瞻前顾后]],而是成熟、负责的表现。

因此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特别是重大问题时,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拿不准的时候多听听旁人的意见,也很有好处。

“三思而后行”对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这个快速多变的社会中,稍一犹豫,时机会在瞬间错失。有的时候考虑得太多也是不好。正如[[鲍威尔]]曾经讲过的:在作决策的时候需要在掌握40%至70%信息的时候做出你的决策。信息过少,风险太大,不好决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对手已经行动了,你就出局了。

“三思而后行”与快速地把握时机并不矛盾,做事情要学会把握时机,同时在决策的时候还要多去思考。这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成功的彼岸,立于不败之地。

[[南怀瑾]]对“三思”的分析: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季文子姓季孙,名行父,谥文,是鲁国的大夫。做事情过分的小心,过分的仔细。“三思而后行”,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叫“三思”。孔子听到他这种做事的态度,便说:“再,斯可矣!”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从前老学究们的解释认为:“做事情要特别小心,孩子们,想三次都不够,孔子说‘再斯可矣!’还要再想一次哪!”这种解释是不对的。其实,孔子认为他想得太多。作人做事诚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后行”,的确考虑太多了。学过逻辑就知道,学过《易经》的道理更懂得,相对总是矛盾的,三思就是矛盾的统一,统一了以后又是矛盾,如此永远搞不完了,也下不了结论的。所以一件事情到手的时候,考虑一下,再考虑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考虑一下,很可能就[[犹豫不决]],再也不会去做了。所以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大家都有几十年的人生经验,过分小心的朋友,往往都犯了这个小器的毛病,小器的结果,问题就多了。所以孔子主张,何必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

中国文化传统非常深厚,我们古代的学究也经常讲“[[知易行难]]”,其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是不对的。因为,所谓真知在哪里?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恶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而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方式、长远都不一样,要达到真知何其难啊!所以,个人而言,站在善良的角度,从个人的主要目的出发,作一次明快的思考旅程就可以了,关键的还是行动。你看,我们伟大的革命实践家[[孙中山]]先生提出“[[知难行易]]”,就是教导我们受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人要实践,勇敢地做决定并实践啊!

三思而后行,是指一种做事风格。特定的做事风格在特定的环境下可褒可贬。现 在多为赞颂某人做事讲求仔细,属于褒义。但是在出处《论语》中,也就是它第一次出现时,确被作为贬义。孔子说季文子做事想太多,想两次也就够了。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00 语言学总论]]
130,17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