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安清

增加 7,425 位元組, 5 年前
内容扩充,更正
'''安清''',字世高,汉朝时期安息国( 也就是帕提亚帝国,位于 亚洲西部接近印度 的一个古国 区域 )的国王和王后所生王太子,自幼信奉佛教,继位后将皇位让给叔叔,出家为僧。安清是到中国传播说一切有部阿毗昙学说和禅法的第一位外籍僧人,他精研阿毗昙,修习禅定,于东汉建和元年(147)来到洛阳,不久即通晓汉语,开始翻译经典 。安清出身于西域国君之家,所以人们都习惯称他为“安侯” 。== 成就 历史地位== [[File:安世高.jpg|无框|缩略图|right|安世高(新浪博客图片)]] 佛教在中国最初的传播,是与译经紧密相联的,而最早的一批译经者,正是西域来华僧人。 中国人知道有佛教,是在西汉武帝通西域之后。现在有些人以为佛经翻译是东汉安世高开启的,其实最早的佛经翻译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贵霜帝国大月氏王遣使来中国口授佛经,博士弟子秦景宪协助来使伊存口授佛经。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4年)又有佛僧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华翻译佛经。但是大规模有影响的传入中国,则是在东汉桓帝建和年间(公元147年后)安世高来华译经之后。<ref>夏宏钟, 刘川. 佛经翻译与中国文化[J]. 时代文学月刊, 2008(1):96-98.</ref><br> 安世高 地位之重要,正因为他是中国文化翻译史上首位有生平 考,又有颇完整的作品流传下来的佛经译者。<ref>孔慧怡. 从安世高的背景看早期佛经汉译[J]. 中国翻译, 2001(3):52-58.</ref>安世高虽不是世人通常 为的佛经首译者,但他可 说是小乘佛经的首译者,他主要 翻译 并弘 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之毗昙学和禅定理论。<br> 阿毗昙是梵文 Abhidharma 的音译,意译高等法、胜法、无比法,亦即对世间客观存在的深层分析。 汉朝时 安世高译师初译 阿毗昙论典 之后 后来[[道安]]、[[慧远]]大师 组织 大规模的论典翻译。<br>== 生平故事 ===== “安”姓由來 === 据道 既然是西域人,又怎么会姓中国的“安”姓呢?安清的本姓并不是 (晋代)编纂 ,按照汉朝 《众经目录》中记载 惯例,外国僧侣入乡随俗,以国为姓,故所以称呼他为“安”清 现人们更习惯称呼他为“ 安世高 所译经典共35种,41卷 此外 在安息国 也就是帕提亚帝国 历代 三宝 国王名录中 》和《开元释教录》所 安世高译经数量 都比《众经目录》为多。 在公元140年 关修持的5种中 一位名字失传的国王,这位国王的继任者沃洛加西斯四世于公元147年继位 《大 般守意经》详细地介绍了数、随、止、观、还、净六种法门,为后 天台宗教授 到中国 止观所有;《五十校计经》提到十方佛现 时间差不多是 说法 公元148年左右(汉桓帝初年) 又说诸菩萨度人欲使人悉得佛道,则属于大乘的经典 因此 可据以想见印度当时佛教弘传的情况。 安清 译文条理清楚,措辞恰当,偏于直译。由于当时译经尚属创举,缺少其他译作 极有 资观摩取法,故有些译文意义尚不 能就 十分清楚 那位在历史上“名字失传的国王” <br>=== 生平 弃位出家 ===安清幼年时以孝行见称,聪敏好学,对于外国的典籍及天文、五行、医方、异术,乃至于鸟兽之声,无有不通。曾经在路上遇到群燕子,安清忽然对同行的人说:“燕子说 一会 应该会有来送食的”,过了一会儿果然来了送食的,大家都很惊奇。因此,安清以才智出众而闻名于西域。早年间的安清还在家的时候,就敬奉严持佛门戒律,国王去世后安清登上王位,他深深体会人世间八苦交加,空而不实,厌离 世间 形器 ,服孝期满后,就将王位让给叔父,自己出家 去了 修道 <br>=== 博览群藏 ===
安清博览、通晓佛教经藏,尤其精通论部,背诵持诵佛经,略尽其妙。随即游历各地,弘扬教化。遍历诸国,于汉恒(公元147年~167年在位)初年,来到汉地。他才悟机敏,一学即会,才在汉地没多长时间,就学会了汉语。于是开始宣讲、翻译佛经,将梵文译为汉文,曾翻译出《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大小十二门禅经》以及“百六十品“等。<br>
当初,外国一个叫众护的和尚,将佛经的要义编写为27章,安清又剖析众护的著作集的为7章,译为汉文,这就是《道地经》。安清先后共译出佛教经、论共39部,他的译著义理明析,译文允当平正,文辞深刻而不浮华,质朴而不粗俗,凡是读安清翻译的佛经,都能孜孜不倦地读下去。 安清能够彻底洞明心体自性,知道自己的因缘业力,常常有一些神异行为,世人无法理解。<br>=== 世高前世 ===当初,安清曾称自己前世就已经出家, 前世 时他有一个同学,性情多怒,行乞化缘时,若是施主不给,就常常怨恨施主。为此安清(前世)多次对他进行批评、劝谏,但他始终不改。这样过了二十多年。有一天安清(前世)与同学诀别,说:“我要到广州去,了結宿世冤对。你明白佛理、精勤修持不在我之下,然而性情多瞋怒,此生命尽后,将会投生为异类。我若能够得道,一定 来度你。”随后安清(前世)前往广州,这时正值寇贼大乱, 走在 路上遇到一个年轻人,年轻人 一见安清(前世),就 唾手拔刃说:“果然找到你了!”安清(前世)笑着说:“我前世有负于你,所以大远处赶来偿还了,你 忿怒是 由于 前世的怨气。” 脖子 准备 安然 受刀,面无惧色。年轻人就杀了安清(前世)。围观的人堵满了道路,无不感到惊骇于这种奇异。随即安清(前世)的神识回到西域投胎成为安息国太子,就是今世的安清。<br>=== 度化庙神 ===安清游历中国各地,宣讲佛经,传布教化,到东汉灵帝(公元168年~189年在位)末年,关洛一带大乱,安清来到江南,说:“我要过庐山去度 前世同学。”而来到了共亭湖庙。共亭湖庙向来有灵威,过往的商人和行人都要前往祈祷,然后赶路,不能久留。曾经有一个乞求神竹的人,未经庙神许可就将神竹取走,他的船随即 沉没了,神竹又回到 原处。从此 船家们对共亭湖神庙都很敬畏。与安清同行的有三十多只船,船家向神庙上供三牲来请福,庙神降下祝语说:“船上有个僧人,可 请他上来。”人们都很惊愕, 请安清进入庙中。 <br> 庙神对安清说:“前世在外国与您一起出家学道修行,我好行布施,但又性多嗔怒。如今是共亭湖神庙的庙神,方圆千里 归我治理。因 前世好行布施 使 今生 今世 有很多珍宝;又因 前世瞋恚 ,使我落到此处做庙神。现在见到前世的同学, 感到 悲喜交加。我的生命 马上 就要 到尽头 ,形体丑陋长大 ,若在此处舍命, 丑陋长大的形体 会秽污江湖,请把我度到山西的大泽中 。此身死后,我恐怕会堕入地狱 ,我有丝绢千匹和一些其它 宝物, 可以 请帮我 用这些东西营造佛塔,使得我能投生善处 。” <br>安清说:“我就是来度你的, 为何不显出身形 ?” <br> 庙神说:“我的身形 非常 丑陋怪异 非常 ,显出身形来会 使 众人惧怕。” <br>安清说:“你尽管显出身形,众人不会怪异。” <br> 于是庙神从床后伸出头,原来是只 大蟒, 不知 有多长 的大蟒 。大蟒来到安清膝边,安清 用梵语 大蟒数次赞呗数契 它说了很长的一阵梵语,又为他唱起梵语的颂歌 ,大蟒悲泪如雨,一会儿就隐去 不见 了。安清取走丝绢和宝物,辞别而去。船队扬帆出发,大蟒又显出身形,登上山头遥望船队,众人挥手告别 才消失。船队很快就来到了豫章,安清用从大蟒那里拿来的东西建造了东寺。安清离开共亭湖神庙后,大蟒就离世了。 <br> 傍晚时,一少年登上安清乘坐的船只,长跪在安清面前接受咒愿,忽然又不见了。安清对船上的人说:“刚才那个少年,就是共亭湖的庙神,他 现在 已经脱离异类的身形了。”从此 共亭湖庙也不再灵验 了。 后来 人们在山西边的大泽中见到一条死蟒,身长好几里,那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浔阳郡蛇村。<br>=== 二次偿命 ===后来 安清再 次来 到广州,寻找前世 将他 杀害 的年轻人, 时这个 年轻 人还在世。安清 他家,讲述 前世相偿之事 和因缘 并讲述了前世因缘,二 人见面后都很高兴,安清说:“我还有余报未了,现在要到会稽去了结了。”广州的这个人感悟到安清不是凡人,豁然明 了,追悔之前的过失,供养 安清丰厚的东西,并随 安清来到了会稽。他们二人在会稽街市上行走时,忽然遇到街市上有人在打群架,打架的人误打在安清的头上,安清顿当时陨命。广州 的这个 人连续两次验证了前世的 因果 报应,于是他精勤学习佛法, 广为 向人们叙说事情的缘由。远近闻者莫不悲恸,明了三世因缘是会验证的。 == 译经成就 ===== 译经数目 === 世高所译出的佛经部数在各种经录的记载中互有 身于西域国君之家,很长一段时间内 入。据道安(晋代)编纂的《众经目录》中记载 人们都习惯称他为“ 侯” 世高所译经典共35种,41卷 <br其后历经散失,现存22种,26卷,在现存的22种经中,属于阿含的16种,属于修持的5种,属于阿毗昙的1种。而在《历代三宝记》中,则说安世高的译经多达176种,《开元释教录》订正为95部,都比《众经目录》中的数目多。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二《新集经论录》里,称安世高译经为34种,40卷。<br>在安世高所译的经典中,主要有《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大十二门经》、《小十二门经》、《百六十品经》、《九横经》、《七法经》、《五法经》、《义决律》、《思惟经》、《十二因缘经》、《难提伽罗越经》、《五十校计经》、《七处三观经》、《积骨经》、《八正道经》、《切流摄守因经》、《本相猗致经》、《是法非法经》、《人本欲生经》、《漏分布经》、《长阿含十报经》等等。《四谛经》、《十四意经》、《九十八结经》等,道安则说像是安世高的撰述。=== 禅数之学 ===“其所出经,禅数最悉。” <ref>道安. 《安般注序》《出三藏记集》卷六</ref>安世高专长于禅数之学,译经也侧重于这两个方面。<br>何为禅数?禅数之学是小乘佛教上座部系统中说一切有部所持的学说,内容所指,为戒定慧三学中的定慧两学,或止观之学。禅,是指其中的定;数,是指其中的慧。禅是修行的部分,数是理论的部分。数学,又称阿毗昙、毗昙或阿毗达磨,也译为“对法”。称之为数或数法,出自阿毗昙体系的“增一分别法门”,阿毗昙体系中的概念,按照其意义而分类,依次排列为一法、二法、三法之数,称增一分别,由此而得名为数法。<br>安译禅法类经典,以《安般守意经》影响最大。《安般守意经》是专讲五停心禅法(不净观、慈悯观、因缘观、数息观和界分别观)中的“数息观”。“安般守意”中的“安般”,是“安那般那”的略称,“安名为入息,般名为出息。念息不离,是名为安般”(《安般守意经》卷上)。意守出呼入吸之气,称为安般。“守意”实际上是对“安般”一词的意译,也指呼吸出入,数息,因此也可以称之为“数息观”。数息观主要对治严重散乱的心,它要求坐禅时专心计数呼吸次数,使分散浮躁的精神专注,从而进入禅定境界,被称作“多念之要药”(《出三藏记集》卷五)。<br>这种修禅方法与当时流行的神仙方术家、练气士的食气、导气、守一等说法相似,也使中土人士易于接受。而且,安世高也主动以道家概念来类比经中概念,“安般守意,名为御意至得无为也。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名为”(《安般守意经》卷上)。可见安世高在译经过程中非常注意寻找和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点。除了《安般守意经》,还有《大十二门经》、《小十二门经》、《大道地经》、《五十校计经》、《阴持入经》、《禅行法想经》等都是指导人们修习禅法的佛经。<br>数,是指数法,即阿毗昙,是用数字把佛教中名目众多的名词概念加以分类论述,从而阐释佛教基本理论的一种方法。如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五蕴( 阴 )、十二处( 入 )、十八界( 本持 )、十二门禅等等。安世高翻译的《五法经》、《七法经》、《十二因缘经》、《十四意经》、《阿毗昙五法经》、《阿毗昙九十八经》等是属于数法的译典。<br>=== 世人评价 ===安世高翻译的佛经,与他同时的严佛调在《沙弥十慧章句序》中说: 凡其所出,数百万言,或以口解,或以文传 ,口译而由他人执笔成书的,就像讲义一样,如《十二因缘经》便属于这一类。此书在别的经录里则被称为《安侯口解》。这是由于安世高出身王侯,出家后仍被人们称之为 安侯 ,所以经录家就沿用了。但安世高的翻译仍以笔译为主。他的译文条理清楚,措辞恰当,不铺张,不粗俗,恰到好处。但总的来说,仍偏于直译。晋道安评价说,安世高 译梵为晋(按:' 晋' 为' 汉' 之误),微显阐幽 ; 言古文悉,义妙理婉; 辞旨雅密,正而不艳 , 世高所出,贵本不饰 。谢敷说安世高 其所译出,百余万言,探畅幽渊,赜玄难测。梁慧皎评价安世高的译经说: 所出经论,……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辨而不华,质而不野。凡在读者,皆亹亹而不倦焉。 由于当时汉译佛经尚属创举,没有其他译作可资观摩取法,安世高的译文确实难能可贵。安世高所译的佛经给当时初学佛法的人带来了极大方便,佛教徒可以通过这些译典加深对佛教的理解,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严佛调撰写的《沙弥十慧章句》,开始发挥安世高的学说。安世高翻译的禅经之一《阴持入经》,是提倡由禅定退治烦恼,由戒、定、慧三学控制贪、瞋、痴三毒之方法的小乘经典,这部经典在魏晋时就有注释了。东吴康僧会曾从安世高弟子南阳韩林、颍川皮业、会稽陈慧随学,并帮助陈慧注解了《安般守意经》。晋僧道安对安世高所译禅法有深刻的理解,为《大十二门经》、《小十二门经》、《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人本欲生经》、《大地道经》等经作序作注。东晋隐士谢敷也曾为《安般守意经》作序。由此可见,安世高所译的经籍,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相当的影响。<ref>{{cite news|ur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d5eae3b0102v43q.html|title=【晴岚文化:禅海掠影之四】中国早期佛教的译经状况如何?|author=晴岚山房--诗书画|work=新浪博客||date= 2014-10-23}}</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