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安清

增加 1,463 位元組, 5 年前
内容扩充
'''安清''',字世高,汉朝时期安息国(亚洲西部接近印度的一个古国) 国王和王后所生 ,被立为 太子 ,自幼信奉佛教 ,继位后将皇位让给叔叔,出家为僧。 安清是到中国 播说一切有部阿毗昙学说和禅 第一 位外籍僧 人, 他精研阿毗昙,修习禅定,于东汉建和元年(147)来到洛阳,不久即通晓汉语,开始翻译经典。== 成就 ==佛教在中国最初的传播,是与译经紧密相联的,而最早的一批译经者,正是西域来华僧人。安世高可以说是 小乘佛经的首译者 ,他主要是翻译传弘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之毗昙学和禅定理论。<br>阿毗昙是梵文 Abhidharma 的音译,意译高等法、胜法、无比法,亦即对世间客观存在的深层分析。汉朝时安世高译师初译阿毗昙论典,后来[[道安]]、[[慧远]]大师组织大规模的论典翻译。<br>据道安(晋代)编纂的《众经目录》中记载,安世高所译经典共35种,41卷。此外,《历代三宝记》和《开元释教录》所载安世高译经数量,都比《众经目录》为多。有关修持的5种中,《大安般守意经》详细地介绍了数、随、止、观、还、净六种法门,为后来天台宗教授的止观所有;《五十校计经》提到十方佛现在说法,又说诸菩萨度人欲使人悉得佛道,则属于大乘的经典,可据以想见印度当时佛教弘传的情况。安清译文条理清楚,措辞恰当,偏于直译。由于当时译经尚属创举,缺少其他译作可资观摩取法,故有些译文意义尚不是十分清楚 <br>
== 生平 ==
安清幼年时以孝行见称, 且时 聪敏好学,对于外国的典籍及天文、五行、医方、异术,乃至于鸟兽之声, 有不 熟悉的 。曾经在路上 到群燕子,安清忽然对同行的人说:“燕子说应该会有来送食的”,过了一会儿果然来了 送食的 ,大家都很惊奇。因此,安清以才智出众而闻名于西域。早年间的安清还在家的时候,就敬奉严持佛门戒律,国王去世后安清登上王位,他深深体会人世间八苦交加,空而不实,厌离世间,服孝期满后,就将王位让给叔父,自己出家 修道 去了。<br>安清博览、通晓佛教经藏,尤其精通论部,背诵持诵佛经,略尽其妙。随即游历各地,弘扬教化。遍历诸国,于汉恒(公元147年~167年在位)初年,来到汉地。他才悟机敏,一学即会,才在汉地没多长时间,就学会了汉语。于是开始宣讲、翻译佛经,将梵文译为汉文,曾翻译出《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大小十二门禅经》以及“百六十品“等 。安清是小乘佛经的首译者 。<br>
当初,外国一个叫众护的和尚,将佛经的要义编写为27章,安清又剖析众护的著作集的为7章,译为汉文,这就是《道地经》。安清先后共译出佛教经、论共39部,他的译著义理明析,译文允当平正,文辞深刻而不浮华,质朴而不粗俗,凡是读安清翻译的佛经,都能孜孜不倦地读下去。 安清能够彻底洞明心体自性,知道自己的因缘业力,常常有一些神异行为,世人无法理解。<br>
当初,安清曾 称自己 前世 已经出家,当时他有一个同学,性情多怒,行乞化缘时,若是施主不给,就常常怨恨施主。为此安清 (前世) 多次对他进行批评、劝谏,但他始终不改。这样过了二十多年。 一天安清 (前世) 与同学诀别,说:“我要到广州去,了結宿世冤对。你明白佛理、精勤修持不在我之下,然而性情多 怒,此 生的 生命尽后,将会投生为异类。我若能够得道,一定来度你。”随后安清 就到 (前世)前往 广州 去了 ,这时正值寇贼大乱,路上遇到一个年轻人,年轻人唾手拔刃说:“果然找到你了!”安清 (前世) 笑着说:“我前世有负于你,所以 远处赶来偿还 了, 你的忿怒是前世的 原因 怨气 。”之后 安清 就伸着脖子准备受刀,面无惧色。年轻人就杀了安清 (前世) 。围观的人堵满了道路,无不感到惊骇于这种奇异。随即 又投胎成为 息国 清(前世)的神识回到西域投胎成为安息国 太子,就是今世的安清。<br>安清游历中国各地,宣讲佛经,传布教化,到东汉灵帝(公元168年~189年在位)末年,关洛一带大乱,安清来到江南,说:“我要过庐山去度 前世 同学。” 来到 共亭湖庙 ,此 。共亭湖 庙向来有灵威,过往的商人和行人都要前往祈祷,然后赶路,不能久留。曾 有一个乞求神竹的人,未经庙神许可就将神竹 ,他的船随即沉没 ,神竹又回到原处。从此船家们对共亭湖神庙都很敬畏。与安清同行的有三十多只船,船家向神庙上供三牲来请福,庙神降下祝语说:“船上有个僧人,可请他上来。”人们都 非常 惊愕,请安清进 。庙神对安清说:“前世在外国 ,未 与您一起出家学道修行, 好行布施,但又性多嗔怒。如今 是共亭湖神庙的庙神,方圆千里都归我治理。因我前世好行布施,使我今世有很多珍宝;又因我前世瞋恚,使我落到此处做庙神。现在见到前世的同学,悲喜交加。我的生命马上就要走到尽头,形体 陋长 大,若 在此处舍命, 会秽污江湖,请把我度到山西的大泽中。 此身死后, 恐怕会堕入地狱,我有丝绢千匹和一些其它的宝物,可 用这些东西 营造佛塔,使得我能投生 在一个好地方 善处 。” 安清 说:“我就是来度你的, 为何不显出身形?”庙神说:“我的身形非常丑陋怪异,显出身形 会使众人惧怕。” 安清说:“你尽管显出身形,众人不会怪异。” 于是 庙神从床后伸出头,原来是只大蟒,不知有多长。大蟒来到安清 边,安清用梵语对大蟒数次赞呗数契,大蟒悲泪如雨,一会儿 隐去不见了。安清取走 丝绢和宝物,辞别而去。船队扬帆出发,大蟒又显出身形,登上山头遥望船队,众人挥手告别才消失。船队很快就来到了豫章,安清用从大蟒那里拿来的东西建造了东寺。安清离开共亭湖神庙后,大蟒就离世了。傍晚时,一少年登上安清乘坐的船只,长跪在安清面前 受咒愿,忽然又不见了。安清对船上的人说:“刚才那个少年,就是共亭湖的庙神,他已经脱离异类的身形了。”从此共亭湖庙也不再灵验 ,后来人们在山西边的大泽中见到一条死蟒,身长好几里,那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浔阳郡蛇村。<br>后来安清再到广州,寻找前世杀害他的年轻人,这时这个年轻人还在世。安清到了他家,讲述前世相偿之事,并讲述了前世因缘,二人见面后都很高兴,安清说:“我还有余报未了,现在要到会稽去了结了。”广州的这个人感悟到安清不是凡人,豁然明白了,追悔之前的过失,供养安清丰厚的东西,并随安清来到了会稽。他们二人在会稽街市上行走时,忽然遇到街市上有人在打群架,打架的人误打在安清的头上,安清顿当时陨命。广州人连续两次验证了前世的报应,于是他精勤学习佛法,向人们叙说事情的缘由。远近闻者莫不悲恸,明了三世因缘是会验证的。安清出身于西域国君之家 ,很长一段时间内 ,人们都 习惯 称他为“安侯” ,直到现在还是这样 <br>
60
次編輯